巨流河,在清代被称为巨流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在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六十年来,作者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却一直念念不忘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抗战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逢生的盼望;在四川、在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战报、文告、号外,在作者心中仍墨迹未干……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埋藏着巨大悲伤的时代,同时也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长到这个年岁终于明白,原来根本不存在正确公正的历史,有的只是个人史。齐先生这本书是从一个国民党人子女的视角入手,看这几十年的荣辱兴衰。在那个战乱年代,竟然能一直得到上学的机会是多么难得,至于之后来台湾执教、学习而逐步推动文化进步,只能说是命运的安排了。这是没有枉费虚度的一生。
评分##有些事,有些人,是忘不掉的。我们常说幅员辽阔,其实真正属于自己的往往是一亩三分;我们常说长江黄河,其实真正养育自己的往往是一泉一溪。我们似乎习惯了宏大议题,以至忘记了熟人小事。于是乎,家门口的那条河变成了吃人的怪物,一切肮脏的归宿,历史也变成一张脱不出的网,罩着你,让你变成一粒微尘。这本书告诉我的道理很谦虚,那就是要活出真正的自我,哪怕是一粒微尘,也要有属于自己的尊严,属于一个人的尊严。
评分##前半部非常精彩,家仇国恨激发的感情非比寻常。后面学术生涯那一段写得有些拖沓,而相守半辈子的丈夫和儿子几乎没进入正题,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评分##前面还好,大时代浓墨重彩,一叶飘零而知整秋肃杀。到台湾后都是纷纷琐事,见得到情怀却读不出趣味,尾端重回家乡收篇,却像衣锦还乡,沧桑足了,感动反倒俗了。
评分##书名挺气派,开场也有气势,坐拥如此广阔、丰富的人生背景,却莫名地越写越窄,最后几乎只剩一条“文学小径”;虽是老年才动笔,但依然不具备那种有反省、有怀疑的人生所具有的深度和丰厚。民国时代高质量的文科教育固然令今人羡慕,在乱世中,文学固然可成为心灵的藏身之所,但过滤掉那么多值得关注、思索的事物,把文学拔高到近乎“桃花源”的地步,实际上已使得文学下降为一种狭隘。而且,作者有一种无意识的“阶级性”,和她一样受教育或者和她家庭有关的人,才会真正进入她的视野,这算是另一种狭隘,与那个被历史搅动了的时代极不相称。另外,历史判断非作者所长,有些评述堪称肤浅。(大陆版删了不少内容,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到此书的品质)
评分##在戰火的年歲里讀雪萊,在一日一日的轟炸里讀濟慈,和一個長空上翱翔的人維持著一種脆弱而深刻地情誼。想起富特傳記里讀到的,盟軍的轟炸后在臨時場館里聽貝多芬。我真是做夢都想回到那樣的歲月。
评分##一本被意识形态蒙蔽了智商和见识的书
评分##既无高明见识又无罕见史料,后半截拖拖拉拉完全可略过,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披着国民党高官后代的名头所以卖的好,当初没买是相当正确的决定。
评分##前面还好,大时代浓墨重彩,一叶飘零而知整秋肃杀。到台湾后都是纷纷琐事,见得到情怀却读不出趣味,尾端重回家乡收篇,却像衣锦还乡,沧桑足了,感动反倒俗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