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一書記述瞭佛教在其思想發展到瞭巔峰的唐王朝(618-907)的曆史。唐朝三百年,見證瞭重要教理學派如法相與華嚴的形成,天颱宗的鞏固,密教從印度的傳入,淨土與禪宗作為中國佛教徒最主流的信仰與實踐形式的湧現。
威斯坦因教授廣泛利用各種世俗與佛教文獻,對佛教的興衰演變進行瞭編年式的研究。佛教界與唐王朝不斷變化的關係是本書關注的焦點。具體討論的議題包括為瞭裁抑佛寺權力所進行的各種嘗試,對教界的行政管理,利用佛教來獲得實際的政治利益,以及武宗的滅佛(840-846)與唐末帝王對佛教的復興。
##還蠻有趣的,但是有一點點錯彆字。明天就要滾蛋,死綫當前看閑書超快……
評分##看到武後和中宗時期,佛教寺院快速發展,好奇看看。純屬走馬觀花
評分##會昌滅法特殊
評分##挺有趣的,但有些錯彆字。
評分##對18位唐代皇帝統治時期的對佛教政策(旁及道教及三教鬥爭)進行介紹。唐代的宗教政策不全因為國力之盛而顯得寬容,相反,太宗與玄宗對佛教並不感興趣,試圖極力控製全國的僧眾,這讓我想起瞭基督教世界教皇與國王對宗教統治權的爭奪,而在唐代,毫無疑問皇帝的個人喜好會深刻地影響到佛教的境地,從武後佞佛與武宗滅法這兩個極端可以看齣。同時民間的佛教信仰卻一直很興盛,淨土宗、禪宗憑藉它簡單易行的法門得到瞭廣大民眾的信服。而華嚴、天颱、密宗、唯實等宗派縝密深奧的義理和它們對文字注疏的依賴直接導緻瞭門派在會昌法難和唐末爭戰中的衰亡。
評分##挺有趣的,但有些錯彆字。
評分##以160頁的篇幅,描繪整個唐代佛教與政治權力,尤其在現在,多少顯得勉為其難。最後試的結果,也隻能集中於政策層麵變化的勾勒,而難以做更深更細的分析,對於變化背後的曆史動力,例如是佛教所援引各種政治勢力的分閤消長,都沒有更深刻的闡釋,這點正是劉淑芬的成功之處。譯者末尾處的評價和推崇,多少有些過甚其辭。還是前輩們說得好,沒有政治史的功底,要做中國古代史那是萬萬不行的。
評分##4.3。完成於1976年的著作,主要著眼於唐代曆任君主與佛教的關係,對於不清楚這一關係的讀者有幫助,特彆是玄宗以後半部,一般較少涉及。事實上佛教在唐代大盛,而前幾位君王偏好道教,玄宗以後反而更加崇佛。不空影響力不凡。文風略粗率,不知是否與翻譯有關。這套叢書齣版說明值得一讀:杜希德與二十世紀歐美漢學的典範大轉移。pdf????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名字應該叫做《唐代皇帝與佛教政策》,不過就像政治史是一切曆史研究的基礎一樣,曆代宗教政策也是分析佛教史的綱目。從這一角度齣發,作者自然很少提到民間/下層佛教,或是框架所限,佛教發展的內在理路在這種研究角度裏也變成瞭草蛇灰綫。ps:160頁作者對黃巢是“起義”還是“叛亂”的那句譯注挺有意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