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近20年来国内少有的对德国金融体系进行的全面而深入的比较研究。中国与德国在经济金融发展上存在诸多相似性特征。中德两国金融体系的银行主导特征都十分明显,国有或公共金融机构比重高,两国都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出口导向性特征明显,两国都实行大陆法系等。德国金融体系成败得失都耐人寻味,可以为探索中国的金融发展道路带来很多启发。
本书基于对德国金融一手文献的掌握和验证,辅之以与美国、英国、日本及欧元区金融体系的比较分析,深入研究了德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银企关系、去杠杆、货币政策、住房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性银行、合作金融和股票市场等问题,力求在弄清德国金融体系基本事实和内在运行逻辑的基础上,为中国金融改革借鉴德国经验提供启示。
本书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德国金融体系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
##这是今年读过的印象很深刻的一本书,以问题为导向,以概括性语言总结出来,读起来没有纯学术著作那么累。更重要的是,在今天正在实施的很多宏观政策中,可以看到这种德国化的思路。这是一种分类施策、扬长避短的思路,在对传统和成熟行业的调控中,这一思路是主线,典型的是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长期来看是温和的金融压抑,控制整个实体经济的金融中介和交易成本。而在成长和新兴行业中,是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主导型,典型的如全面注册制改革,科创板、北交所的相继开设等,以算大账不算小账为主,尽快催生在全球具备竞争力的创新性产业。站在对改革以来成败得失回望再出发的角度,这本书很值得揣摩深思。
评分最近都在说学习德国的经验,走一条不同于英美的道路,从教育的双轨制、到崇尚实业精神、到房产调控发展租赁市场、再到今天反复强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本书是从金融的角度探讨德国银行主导模式的优劣,问题导向十分明确。对于追求股东回报(利润导向,上市公司),服务实体经济,承担公共使命(既要又要还要?)来说,兼顾是困难的,作者从德国的关系型(协调型?)银企模式(区别于英美的交易型,一切从报表数字出发)、管家银行(类似于开立基本户,但是却比基本户的权利和责任都要大)、银行对企业的约束力(监事会的席位,重大决策的参与)等等方面给出了答案,很有意义的思考,但也仅止步于此,理论与实践隔着鸿沟,再往深也不是我们能看到的内容了。对政策性银行转贷款与地方小银行合作扶持小企业这一视角值得关注,可能是下步改革方向。
评分##大致介绍了一下
评分##大而全得介绍了德国金融体系的特征,介绍并不深入,十足的政策性文件,与其关注内容,更重要的关注未来5年的金融政策走向,隐含着官方对其的可取之处。德国有公共属性的三支柱分级体系、关系型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和逆周期、以稳定币值而非平滑经济为第一目标以及审慎的房地产贷款政策都可能会成为未来的长期目标。不过德国小企业融资、内源性融资和相对低的房价都是建立在德国深厚的产业基础上,因为制造业有深厚积累,地方发展均衡,才能有如此均衡稳定的结构,金融为企业服务。其代价是企业高利润而慢发展。中国经济规模是其5倍之大,还需要发展,如果平衡好金融的效率、公平和稳定,是更困难的问题。另外随着疫情后的放水,德国房价的也开始暴涨,人性都是共同的,维护好支持长期发展目标的政策何其之难,等待中国新一届的政策落地。
评分##通俗易懂
评分##仔细想想,金融其实是有一部分公共品属性的,把一部分银行当成公共事业经营,也是一个思路。但分析德国的问题,要放在欧元区的大背景下。受益于欧元红利,德国本币低估有利出口,经常账户长期大幅盈余即缘于此。其金融体系的特殊性,肯定也要在这样的前提下讨论。在一个统一货币市场中单独讨论其中一个经济体的金融特性,即使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也很难让人完全信服。
评分##略读
评分##读第一章即可
评分##大致介绍了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