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大师》以“孤独”为线索,精选20世纪艺术史上极具代表性的15位大师级艺术家。 他们中,有一生致力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大自然的日本国*级画家东山魁夷;有一生未婚,将整个艺术生命奉献给瓶瓶罐罐的意大利画家莫兰迪;有在性与死亡中表现自我,饱受争议的鬼魅画家席勒……他们既是艺术大师,又是深谙孤独三昧的孤独达人。老吴在书中化身纸上导赏员,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口吻,带我们走近15位艺术大师,并借助200幅世界经典名作的赏析,完成一场以“孤独”为名的世界艺术史巡礼。他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讲述,不局限于正统艺术史知识的转述,更有大量亲临现场、观看作品的直观感受。与此同时,他也坚持将艺术通俗化和日常化,致力于通过分享艺术带来的趣味、思考和感动,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艺术变得更加美好。
##实话实说,排版配图位置实在是不太友好
评分##值得一读,尤其是里面有讲到我喜欢的霍珀的作品,挺有同感
评分##寂寞或者孤独串起一系列故事,作者自言自语的部分少一些就好了
评分你可能是一个合格的艺术博主网红、文青,但绝对不是一个合格作者。充满无意义的类比和不负责的主观臆断,作为公众号杂志发艺术科普还凑合,作为艺术类书籍还是算了。(PS:打上个几几讲就可以蹭满了傅雷的热度 编辑我真的给你满分)
评分##可读性方面毋庸置疑,这本书很适合在休息日一口气读完。艺术家原本就是比较有故事的人物,而这本书的选题也深谙读者心理,选取更多的是那些我们“相对熟悉的陌生人”。如果仅此而已,这本书和其他艺术类科普也没什么区别,无非用当下的语言模式和视角,去解读艺术而已。重要之处在于其对艺术家精神世界的探究,带着读者去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内心。比如,席勒画作的情色也许吸引了一些眼球,但更要看到的是他殉道者般的虔诚和执着。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美院必修课的画作练习,在当时却人人喊打。席勒苦苦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招聘少女担任模特和人体绘画,不但被告上法庭,甚至被吃瓜群众赶出了居住的小镇。一直觉得书名换成“孤独大师”似乎也可以,毕竟“寂寞”这个词对于那些艺术家来说显得有些浅了——他们可是执拗地走在信仰之路上的独行客啊。
评分##《寂寞大师》——鲁迅说,人一感到寂寞,便有了创作;人一感到干净时,便无创作,因为他一无所爱。此语说出了创作的本质:寂寞是艺术的动力,干净是艺术的极限。本书所选不错,可以看到倪瓒“空亭无人(天下尚有人否)”式的干净,还能看到东山魁夷“不表现的表现”式的干净,白马也是干净。至于西方诸家,正如梵高生前有一个人、唯一的一个人论其画作,他作品的特性在于过度——力量的过度,敏锐和兴奋的过度,表达的猛烈——费力地生,用力地死。
评分##“孤独”是自成一体的自我世界。这个世界也许不大,也许,大的你摸不到边际。所以,“孤独”没有好不好,关键在于他是否是让你心生喜悦还是独自哀伤。
评分##了解到了好几个没看过的画家,作者的审美跟我还是蛮贴近的。为了劳特累克而看,看完觉得更喜欢蒙克、霍普、哈默修伊和怀斯,哈哈。 知识密度不多不少,入门尚可。
评分##赞叹作者的人文胸怀和素养,真正平等地与读者聊艺术。 “在一些人眼中,对于艺术的爱好是文明的、风雅的、高贵的,而潜台词则是‘高人一等’的。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人的傲慢,本质上还是一种‘阶层’意识,我怀疑他们爱的不是艺术,爱的是艺术带给他们的‘高贵感’。” “艺术的欣赏是平等的,是反权威的。” “你只需要对你有感的艺术有感——最能激发你丰富感受和思考的一个或者几个,也就够了。” 此外,印象很深的是,莫兰迪那种淡淡而美好的生命状态。“他一辈子深居简出、清心寡欲,似乎对亲密关系恐惧或者厌恶,他一生没谈过恋爱,更没有结婚。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美术老师,一干就是15年。他常住博洛尼亚,很少旅行,偶尔去趟佛罗伦萨,就算是远行了。唯一一次出国,是去瑞士的苏黎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