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作者于2003-2006年完成的五篇调研报告,涉及汽车、大飞机、柴油发动机、通信标准、VCD/DVD五个工业领域。书中记录了中国工业在一个特定发展阶段走向自主创新的轨迹,以及围绕着这个转变所发生的政策辩论。
##进入市场竞争是创新的动力。很多人对于竞争有误解,无脑呼吁国内外企业公平竞争。但最公平的竞争是所有企业起步点一致,而现实中的“公平竞争”多是垄断者排挤后进者的借口,结果就是整个国家的市场被国外企业把持。但竞争又是必要的,这就需要限制范围,即在打击国外垄断企业的同时,鼓励国内企业激烈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能跟国外巨头抗衡的民族企业,日本韩国的崛起就是靠类似的“贸易保护”,他们当年的政策依旧有据可查。连创新强国美国都在玩贸易保护这一套,否则不会对阿尔斯通和华为下手。大家对国内某些垄断企业诟病很多,就是因为他们在“保护”之下,甚至不用面对本国企业的竞争。国家制定战略不能像某些消费者一样短视,只追求国外企业承诺的短期性价比,一旦失去自主创新能力,留给我们的只有被收割的命运,到时候受罪的反而是老百姓。
评分 评分##写得精彩,没有自主创新,永远无法产业升级
评分 评分 评分##技术能力是关键。 自主研发提升技术能力。
评分##兰小欢的《置身事内》指路而来,用市场换技术,差点没路了,核心技术国外资本并不会给中国,无论中国制造还是组装,都是最不需要技术的。八十年代放弃的自主创新几乎毁了中国的工业。而加入WTO伴随而来的是跨国资本的膨胀,拉长时间来看,十几年前能有这样的声音才有今天的聚变。贸易战以来更能感受到政府引导下的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了。希望再过几十年,我们会看到工业强国的那一天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