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兰·昆德拉长篇小说代表作
☆ 王东亮译,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获奖译本
-
《笑忘录》是米兰•昆德拉的长篇小说作品,小说以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遭入侵为时代背景,描写捷克不同阶层知识分子的命运。书中一个个章节,如同旅行的不同阶段,朝向某个主旋律,朝向某种独一无二的情境,旅行的意义已迷失在广袤无垠的内在。作者探讨了人生中记忆和遗忘的哲学关系,人们希望保持或忘却的内容,如同附带欢娱和讽刺的笑一样,是相对应的永恒主题。
昆德拉在我这里失去了作为小说家的魅力,经常引用与参考的,只有他的文学评论了。在《小说的艺术》里,昆德拉曾经赞美卡夫卡笔下的那些档案、办公室、抽屉的描写为“灰色的诗性材料”,因为卡夫卡有能力把这些最官僚气息与繁琐的行政事务转化为一种平静的瞩目与幽微的怀疑,而且,他没有把最终需要质询的那个客体“写实”,卡夫卡所有的质询最终都指向了一种混沌,这是他的作品能够保持诗性的根本原因。可是昆德拉急不可耐把一切的怀疑变成了嘲讽,把所有的愤懑都变成了抨击,他不乏精妙的小说美学被过于具象化的客体所击碎,失去了“诗性”。小说中关于组成圆圈、视力之远近、为领导之死流泪、天使与魔鬼的笑声等等细节的安排,都因为过于明确的政治批评意图而乏味得像党派内部参阅的批评材料。昆德拉的《笑忘录》因为太过于智性,而最终丧失了美。
评分##第二次看这本书。当时读的大学图书馆借来的,读完以后如沐春风,立即买了一本。米兰昆德拉有一种很强的能力,写政治、国情、爱情、诗和生活,相互分离,又能够相互融合,在每一段故事中又能够巧妙得使自己出现其中,把任何沉重的话题与情绪都表述得轻盈又透气。
评分昆德拉在我这里失去了作为小说家的魅力,经常引用与参考的,只有他的文学评论了。在《小说的艺术》里,昆德拉曾经赞美卡夫卡笔下的那些档案、办公室、抽屉的描写为“灰色的诗性材料”,因为卡夫卡有能力把这些最官僚气息与繁琐的行政事务转化为一种平静的瞩目与幽微的怀疑,而且,他没有把最终需要质询的那个客体“写实”,卡夫卡所有的质询最终都指向了一种混沌,这是他的作品能够保持诗性的根本原因。可是昆德拉急不可耐把一切的怀疑变成了嘲讽,把所有的愤懑都变成了抨击,他不乏精妙的小说美学被过于具象化的客体所击碎,失去了“诗性”。小说中关于组成圆圈、视力之远近、为领导之死流泪、天使与魔鬼的笑声等等细节的安排,都因为过于明确的政治批评意图而乏味得像党派内部参阅的批评材料。昆德拉的《笑忘录》因为太过于智性,而最终丧失了美。
评分##米雷克重写历史,就像所有的政党一样,就像所有的民族一样,就像整个人一样,大家都重写历史。人们高喊着要创造美好的未来,这不是真情所在。未来只是一个谁都不感兴趣的无关紧要的虚空。过去才是生机盎然的,它的面孔让人愤怒、惹人恼火、给人伤害,以致我们要毁掉它或重新描绘它。人们只是为了能够改变过去,才要成为未来的主人。人们之所以明争暗斗,是为了能进入暗相冲洗室,到那里去整理照片,去改写传记和历史。 失去记忆的人们却在遗忘中心安理得的存在,那是一种不可救药的堕落和生命的退化。 反抗遗忘,记忆不容抹去,出于无奈,人们也只有在身体的记忆中确证自我的存在,这不啻于反讽与悖论。那时,但愿牧歌和夜莺花园不会再是虚幻的美丽。只因了那记忆的身体。
评分##我好焦虑❌ 我在力脱斯特✔️
评分##力脱思特,被下雨天打倒的那个夜晚! 吵闹让我神经衰弱,发自内心的病态情绪再也无法控制,接着,我走向暴雨中。
评分##最后一章没太懂,究竟何为边界,大概不可言传。昆德拉、奥威尔、王小波,三个人的精神思想中有相似的特质,关于遗忘,关于社会主义。
评分##力脱思特,被下雨天打倒的那个夜晚! 吵闹让我神经衰弱,发自内心的病态情绪再也无法控制,接着,我走向暴雨中。
评分##像是随笔一样的小说,七个部分有各自的主题,昆德拉借助这些情节发表诸多见解,并把自己的一部分经历穿插在书里,似乎想要直接和过去和未来对话。他揭露事实,颠覆意义,用笑和遗忘让意义彻底消亡,最后还不忘精神分析“力脱思特”,让未来重回动物性。尽管了解了昆德拉政治上遭受的波折,也终究没法弄明白这一切对他来说有何具体的影响,能读到的只有,和遗忘作斗争的人、坚持在牧歌上留下污点的人、没有过去的由孩子统治的恐怖王国、文化和历史的更改、人的抒情性和动物性……而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