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四軍 文獻(4)
定價:64.00元
作者: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齣版社:解放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487
字數:
頁碼:330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新四軍·文獻(4)》按照時間順序,收錄瞭1941年1月至1941年4月有關新四軍建設、發展和開展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等的曆史文獻。其中以中央、中央軍委、中央領導人、總部、華中局、中原局、新四軍各部隊的往來電報和文件為主,另有少量報刊文章。《新四軍·文獻(4)》照錄原件,大限度地保持瞭史料原貌。
目錄
現在的蘇北應該做些什麼(1941年1月1日)
新四軍決定皖南部隊經蘇南北移緻毛等電(1941年1月1日)
毛、關於新四軍皖南部隊立即開蘇南緻葉挺、項英電(1941年1月3日)
新四軍為離開皖南進軍敵後告皖南同胞書(1941年1月4日)
葉挺、項英關於新四軍北移延遲原因及請友軍讓道緻等電(1941年1月5日)
李先念、任質斌關於敵友情況及部隊行動計劃緻等電(1941年1月6日)
毛、關於乘國民黨頑固派軍隊布置未就突過包圍緻葉挺、項英電(1941年1月7日)
葉挺、饒漱石關於項英等行蹤不明緻毛等電(1941年1月9日)
轉鄧子恢關於淮南津浦路東黨政工作情況報告緻中央電(1941年1月9日)
項英關於離隊經過緻中央電(1941年1月10日)
葉挺、項英請速嚮、顧祝同交涉要其撤圍緻毛、電(1941年1月10日)
葉挺、項英、饒漱石關於突圍睏難應即設法救援緻等電(1941年1月10日)
葉挺、饒漱石關於部隊已瀕絕境請即嚮交涉緻毛等電(1941年1月10日)
葉挺、項英、饒漱石關於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閤圍情況及對付方針緻中央電(1941年1月11日)
葉挺關於突圍無望緻毛、、王稼祥電(1941年1月11日)
中央書記處關於嚮國民黨嚴重交涉使其撤圍緻、電(1941年1月12日)
中央書記處關於新四軍由葉挺、饒漱石負總責的決定(1941年1月12日)
毛、、王稼祥關於應速謀突圍和注意與包圍部隊談判緻葉挺、饒漱石電(1941年1月12日)
毛、、王稼祥關於應嚮國民黨當局提齣嚴重交涉緻、電(1941年1月13日)
、彭德懷、葉挺、項英抗議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皖南事變的通電(1941年1月13日)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關於反對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攻的方針緻江北指揮部電(1941年1月13日)
新四軍各支隊、縱隊司令員為解除新四軍皖南部隊重圍緻電(1941年1月14日)
毛、、王稼祥關於政治上軍事上準備全麵反攻緻彭德懷等電(1941年1月14日)
津浦路東聯防辦事處一年來工作報告(1941年1月14日)
毛、、王稼祥同意粉碎國民黨軍進攻的部署緻李先念等電(1941年1月14日)
……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對於我這種業餘曆史愛好者來說,閱讀這種一手文獻最大的挑戰在於上下文的缺失。你必須得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儲備,否則很容易在那些簡寫、代號和特定的曆史語境中迷失方嚮。然而,正是在這種“自己摸索”的過程中,樂趣也隨之而來。當我通過交叉比對幾篇不同時間的電報和會議紀要,最終拼湊齣一個特定時間段內某個關鍵決策是如何形成的脈絡時,那種成就感是無可替代的。這套文獻仿佛是一個巨大的、需要讀者自己去組裝的拼圖。它拒絕喂養式教育,而是要求主動參與。它不是那種能讓你輕鬆讀完一章就感到滿足的書,它更像是一位沉默的、要求極高的老師,它展示瞭一切,但要從中提煉齣有價值的知識,全靠讀者自身的功力。這也是它區彆於其他普及讀物的魅力所在——它尊重讀者的智力,也考驗著讀者的耐心。
评分這套《新四軍文獻》係列,雖然我手頭這本的具體編號是(4),但坦白說,當我翻開它時,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它不像那些精心編排、配有精美插圖的通俗曆史讀物,更像是一份被小心翼翼保存下來的時間膠囊。那些泛黃的紙張、工整卻又帶著戰火痕跡的鉛字,無聲地訴說著那個年代的艱辛與信仰。我尤其欣賞它那種近乎原始的文獻呈現方式,沒有過多的後人解讀和刪改,讀者得以直接麵對曆史的肌理。比如其中一些關於物資調配、部隊編製變動的內部文件,雖然讀起來可能略顯枯燥,但正是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構築起瞭新四軍在復雜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真實圖景。它讓我對“文獻”二字的理解,從抽象的概念變成瞭手中可以觸摸到的實體證據。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嗅到那個時期特有的,混閤著硝煙、潮濕和油墨的味道,這種沉浸式的體驗,遠非二手資料所能比擬。它不僅是研究者的寶貴資料庫,對於每一個渴望瞭解那段浴血曆史的普通讀者來說,也是一扇直抵心靈的窗口。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直接感受,是一種對曆史細節的敬畏。我們習慣於從宏觀敘事中去瞭解抗戰時期的中國,知道新四軍在江南敵後開闢瞭廣闊的抗日根據地,但具體到某個連隊在某個特定山頭的部署、某次緊急會議上關於情報傳遞方式的爭論,這些“微觀顆粒”往往被曆史的洪流所衝刷殆盡。這本文獻集就像是一颱高倍顯微鏡,將那些被遺忘的、細微的聲響放大到瞭我們麵前。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軍民關係的書麵報告,那些描述敵僞“清鄉”對老百姓生活影響的記錄,其文字的冷峻與所描述場景的殘酷形成瞭強烈的張力。它讓我意識到,每一份“文獻”的背後,都對應著無數人的生離死彆、堅守與抗爭。這種由無數微小細節匯聚而成的曆史全景,比任何宏大敘事都更具有穿透力和情感衝擊力,它讓我對那一代人的犧牲有瞭更具體、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這份文獻集,從裝幀和編排上來看,無疑更偏嚮於學術資料的範疇,它沒有試圖取悅任何人。但正是這種“不迎閤”的態度,反而讓它成為瞭研究新四軍曆史繞不開的基石。它提供的,是未經修飾的“原材料”,對於希望進行深度挖掘的人來說,價值連城。我在研究某個特定時期新四軍與友軍之間的摩擦與協調時,發現其中幾份涉及外交辭令的往來信函,措辭的謹慎和分寸的拿捏,簡直就是一堂關於危機管理的教科書。它們展現瞭在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交織的復雜局勢下,領導者必須具備的極高政治智慧和斡鏇能力。這不是在讀故事,而是在觀察決策過程本身。對於一個對政治史、軍事史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思維模型和實踐案例,遠比那些已經被定型的曆史結論來得更有啓發性,它邀請你參與到曆史的再構建之中,而非被動接受既定的結論。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接觸這類文獻匯編,我心裏是有些打鼓的,生怕內容晦澀難懂,充滿瞭各種政治術語和難以消化的官方套話。但翻閱下來,我發現這本《新四軍文獻(4)》的內容廣度著實令人驚喜。它並非隻聚焦於宏大的戰役部署,更多地展現瞭新四軍在根據地建設,尤其是在社會治理和民生方麵的努力。我印象深刻的是幾篇關於土地改革試點、文化掃盲運動的原始記錄。這些文字展現瞭共産黨領導下的軍隊,在軍事鬥爭之外,如何努力去贏得民心,如何嘗試建立一個更公平的社會結構。這種多維度的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新四軍的認知。它不再僅僅是一支單純的武裝力量,而是一個在極其惡劣的外部環境下,努力孕育新生的社會試驗場。閱讀這些內容時,我常常會陷入沉思:在那樣資源極度匱乏的條件下,如何平衡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這份文獻沒有直接給齣答案,但它提供瞭最真實的語境,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那種掙紮與探索的偉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