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商业地产战略定位的难度在于不可复制性,需要发现其的“味道”,这个“味道”就是给城市和商业地产赋予“中国风”、“民族风”,通过演绎与营造,终实现差别化定位。
“互联网+”大行其道,常规策划——外行指导内行,已经不能解决差别化竞争、融入区域商业生态等问题。城市,产业园区、旅游地产、商业街、城市综合体战略策划需要超常规策划思维。
本书的超常规策划思维就是“化视野(创意)”+“人文+”思维,强调“中国风”,强调“接地气”,解决了战略定位策划的根本问题。从消费者角度出发,逆向思考,在消费者利益大化的同时解决开发者关心的关键问题——适合的战略定位。
长久以来,作者发现消费者寻味而至,他们得意的味道促成他们来某地驻留、消费,进而与商品产生高强度摩擦,产生无限量交易,所以,“味道”决定了城市价值以及商业项目的利益价值大化,在这个过程中,策划者只是这个味道的营造者,营造的前提在于发现其的“味道”。
方法篇 超常规战略定位策划法 10
章 城市与商业地产领域战略定位“方法论” 10
节 城市与商业地产战略定位面临的问题 10
第二节 七合一定位,超常规战略定位理论 13
第二章 超常规战略定位策划的分析法 20
节 常规战略策划的数据分析问题 20
第二节 “262实证分析法”解决分析实效 24
第三节 超常规战略定位策划分析要点 34
应用篇 超常规战略定位策划思路及应用 37
章 城市及区域定位策划思路及应用 38
节 超大城市:着力解决大城市病——经济的味道 38
第二节 二线城市:城市群的中枢神经——平台的味道 42
第三节 三四线城市:小地方大故事——追忆的味道 47
第二章 “零售业商业地产”定位策划思路及应用 90
节 “零售业商业地产”味道的差别化 90
第二节 分清楚战略策划还是技术策划 93
第三节 在内、外商业生态中调制“商业味道” 100
第四节 突破中国式零售商业地产招商模式 108
第三章 “泛商业地产”定位策划思路及应用 111
节 产业园区与城市经济共生共荣——集聚的味道 112
第二节 “第七要素”牵动旅游地产神经——信仰的味道 128
第三节 利用人文演绎商业街的商业味道——好玩的味道 131
思维篇 超常规战略定位策划思维模式 149
章 “人文+”,人文商业地产的切入点 149
节 用人文思维进行准确战略定位 149
第二节 人文地产战略定位策划深层把握 153
第二章 人文角度——五行属水:情境的味道 157
节 通过人文寻找差异化的战略定位路径 158
第二节 人文角度思考“接地气” 161
第三节 纵向人文脉络是特色战略的灵魂 165
第四节 堪舆——城市和商业地产战略定位的内核 168
第三章 社会角度——五行属木:生机的味道 172
节 要知道为什么样的群体建立商业环境 172
第二节 了解人们心灵深处的想法 174
第三节 从社会变化中寻找生存之道 177
第四章 消费心理角度——五行属火:商业的味道 180
节 摸准“新黄金十年”的消费脉搏 180
第二节 消费复杂,催生味道体验 184
第三节 面子式消费是中国人不变的主题 188
第五章 经济角度——五行属土:生态的味道 192
节 是否还需要“大势研判”式策划 192
第二节 什么充当“新黄金十年”主旋律 198
第三节 城镇化20年,地产还是大的金矿 201
第六章 管理角度——五行属金:财富的味道 208
节 顺应管理者能力进行战略定位策划 208
第二节 管理角度的思考为合作方减少麻烦 214
第七章 设计角度——“面子”的味道 218
节 定位策划方案对接设计思考 218
第二节 超常规战略定位策划要定位可视 221
第三节 避免用设计代替战略定位策划 228
第八章 营销角度——品牌的味道 230
节 超常规营销战略需要营销前置 230
第二节 不同类项目营销策划打造侧重点 237
【案例】中国(长沙)工程机械交易展示中心的营销主题定位 241
笔者工作室曾经在三线城市改造一个项目。项目在湖南某三线城市市中心,五层楼,定位“女人世界”,这种商业模式在很多地方是成功的,但在这里就不行,租户纷纷关店。我们的工作室接受委托后,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发现这个项目是典型的“地段、地段,还是地段”的策划模式,老板在做“女人世界”之前没有找专业策划,认为这么好的地段,做“女人世界”一定行,属于“拍脑袋”的策划模式。
“工作室”调研分析的结论是,这个地方周边都是电子商城,假货、山寨产品的盘踞地,在这个地方做“女人世界”明显没有安全感。接下来的访谈式调研也证实了这点。后来,工作室重新定位,让这栋楼成为电子商城的配套,把一栋楼分成两边,各占一半。一边一层、二层做餐饮,三层、四层、五层做写字楼;另一边改成商务酒店。6年过去了,每年都有可观的收益。
“地段、地段,还是地段”的策划模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有不适合的地方,这个说法比较适合旧城改造,因为这个说法是根据香港地区的商业环境提出来的,并且香港地区已经走过了需要开发新城的阶段,在旧城改造上,这个说法依然适用。但在内地,这个说法比较适合老城区,因为经过若干年的商业沉淀,商业生态基本上已经确立。新开发的地方不一定适合,因为在新的商业生态系统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就只能是“定位、定位,还是定位”。
可以说,如果一个策划人、投资者还信奉“地段、地段,还是地段”的原则,那么思维模式就落后了。这个真理在现在是一个悖论,原因是地段论认为没有地段优势就不能开发,那么那些曾经是荒地,如今红红火火的商业街又是怎么出现的?我认为,地段的问题是可以用战略定位解决的。比如,宜家家居、山姆会员店在中国开始经营选址的时候,选择的地段通常不是黄金地段,但是他们却能够经营得很好,也让这些地段成为“黄金地段”,足以说明这是由宜家家居、山姆会员店的战略定位(包括业态组合战略定位)决定的。万科地产项目也是如此,有些地块偏远,却能够成为旺地,其他楼盘得跟着开发。同样一块地,万科开发后的价格会高出20%~50%。虽然有品牌因素,但是万科在项目战略定位上的投入也是一般开发商不能比拟的。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差的地段,只要从战略定位策划,差地段的项目完全可以变成优质项目。
| |||||||||||||||||||||||||||||||||||||||||||||||||||||||||||||||||||||||||||||||||||||||
作为一名在商业地产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从业者,我阅览过的相关书籍和报告没有一百本也有八十本,但大多流于表面,要么是理论说教,要么就是对国外模式的生搬硬套,鲜有能真正切中中国当下市场痛点的“干货”。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它涵盖了从宏大的“城市”层面到具体的“产业园区”、“旅游地产”以及最贴近消费者的“商业街”等多个维度,显示出作者对整个商业地产生态链有着全面的、跳跃式的理解。我最关注的是其在“产业园区”策划上的独到见解。当前,许多产业园正面临同质化严重的困境,如何通过人文关怀和精准的产业定位,打造出既能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又能提供生活配套与文化交流的复合型载体,是摆在所有开发商面前的难题。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将产业逻辑与生活美学相融合的策划工具箱,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而是一部实战手册了。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关于如何通过空间设计引导人流、促进社群形成的案例分析,这才是提升地产项目长期价值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人文商业地产策划:城市、产业园区、旅游地产、商业街及商业地产(城市与商业地产的中国风策划) 房地产》听起来就充满了厚重的学术气息和实操价值,让人不禁产生一种“终于找到组织了”的期待感。我是一个对城市发展和商业模式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尤其关注那些能将文化底蕴与商业活力完美融合的项目。很多市面上的地产书籍,要么过于侧重金融模型的堆砌,要么就是空泛地谈论“创新”,真正能将“人文”二字落到实处,并指导我们在中国特有的土地上进行可行性策划的指南,实在难得。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城市宏观视野”与“商业街区微观肌理”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毕竟,一个成功的商业地产项目,绝不仅仅是几栋漂亮的建筑拔地而起,它需要深谙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历史脉络乃至情感连接。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具有本土智慧的策划框架,而不是那种可以套用到任何地方的通用模板。特别是“中国风策划”这几个字,让我浮想联翩,它是否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转译,还是对新中式生活方式的深度挖掘?我对这部分内容的实操案例和案例分析抱有极高的兴趣,希望它能让我看到那些真正有灵魂的商业空间是如何被孕育出来的。
评分坦白说,我对地产行业的“策划”二字一直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很多时候,策划不过是为资本的快速回笼披上的一层华丽外衣。但看到这本书名为《人文商业地产策划》,我感到一丝久违的期待,仿佛看到了行业对“慢下来,思考人”的回归。我更偏向于从社会学和城市学的角度来审视商业空间,我认为商业建筑是城市精神的外化。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评估和注入“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方法论,那就太棒了。比如,在策划一个老旧街区的改造项目时,如何平衡保留历史记忆与引入现代商业业态之间的矛盾?如何让商业行为不再是简单的交易,而成为一种文化体验的发生地?我关注的重点不在于如何计算租金回报率,而在于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有生命力的社区节点。如果书中能深入探讨“中国风”在空间叙事上的高级运用,而非简单的符号堆砌,例如在材料选择、光影处理乃至动线设计中如何体现东方哲学中的“藏”与“露”、“虚”与“实”,我会认为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行业工具书的范畴。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副标题提到了“城市与商业地产的中国风策划”,这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在当下全球化浪潮中,许多城市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而商业地产往往是城市面貌最直观的体现。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定义并实操“中国风”?这是否涉及对传统建筑美学、园林哲学甚至传统商业伦理的现代诠释?我尤其关注“商业街”的策划部分。商业街的生命力在于其公共属性,而非纯粹的商业属性。在策划中,如何平衡产权的私有性与公共空间的活力性?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运用“人文”力量来激活那些沉睡的或失败的商业街区的案例研究,例如通过文化活动、历史故事的重构,重新吸引周边社区的居民,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关注的不是如何让这条街“看起来像”中国风,而是如何让它在功能上、氛围上,成为一个真正承载当代中国城市生活方式的、具有文化自信的有机体。这本书如果能为这种宏大愿景提供扎实的、可执行的策划步骤,那无疑将是业内的一部重要参考。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旅游地产的转型升级问题,深感传统的“景点+购物”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游客对深度体验和个性化行程的需求。这本书的目录中包含了“旅游地产”这一板块,这正是我急需的理论支撑。我希望看到的不是那种粗暴地复制丽江古城或乌镇模式的教科书式论述,而是如何针对不同地域的文化禀赋,设计出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在地性”旅游商业综合体。例如,在西部山区和东部沿海,其对“人文”的理解和商业形态的植入逻辑必然截然不同。我更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构建一套评估体系,来衡量人文内容对旅游地产的溢价能力。成功的旅游地产策划,应当是让游客在消费的同时,完成了对当地文化的一次沉浸式学习。如果书中能提供详细的调研方法论,指导策划者如何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炼出可商业化的IP,并将其巧妙地嵌入到商业街区的业态布局和空间氛围营造中去,那么这本书对我而言,就是一篇及时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