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谱到处都有,书店和网络上满满都是。按着食谱照本宣科,有时结果还不错,但很多时候则差强人意。有些食谱太简要,有些食谱则太冗长;有时同一道菜肴的不同食谱,可能就有**相反的指示,有些食谱甚至充斥着错误观念和不良的示范。
这趟烹调之旅很容易迷失。即使遵照的是好食谱,也不保证成功,因为食谱充其量只是作者成功烹调过程的不完整描述。照着食谱做,还必须把语汇及方法转换成自己的厨房、食材跟经验。这个诠释和调整的过程跟食谱一样重要,两者兼备才能成功烹调出一道美味佳肴。
《厨艺之钥》并不是食谱,而是为了解释食物是什么、烹调是如何改变食物的,以及*佳的烹调方式与原因。本书就像导航手册,带领下厨者优游自得地航行在这片迅速扩张的食谱之海,安全抵达美味佳肴的彼岸。不管是对初学者、家庭煮夫煮妇,或是专业厨师,烹调要愉快且成功,都得先了解自己的烹调食材。再有创意的厨师,也得依照食物天性来发挥。《食物与厨艺》作者哈洛德.马基,从数十年来对食物和厨艺的精研中,撷取出日常烹饪的实用知识,并亲身试验,修正结果。带领读者从*根本了解食材该如何挑选、处理、保存和烹调,破除厨房中的一知半解,为各式疑难杂症提供明确的下厨指引。
哈洛德?马基( Harold McGee),先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和耶鲁大学攻读物理学和英国文学,2005年美国美食杂志Bon Appetit年度美食作家,名列《时代杂志》2008年**百大影响人物,如今是世界知名的食物和烹饪科学作家。他也为《科学》期刊、《世界百科全书》、《纽约时报》撰文,在美国餐饮学院、加拿大厨师联合会等职业专业学校授课,并在美国科学促进会、丹佛自然史博物馆、费米研究室等学术专业研讨会演讲,*常受邀至各大新闻媒体广播节目。
目录:
第一章 了解食物
GETTING TO KNOW FOODS
第二章 厨房中的基本资源:水、食品储藏柜与冰箱
BASIC KITCHEN RESOURCES: WATER, THE PANTRY, AND THE REFRIGERATOR
第三章 厨房用具
KITCHEN TOOLS
第四章 热量以及加热设备
HEAT AND HEATING APPLIANCES
第五章 烹调方式
COOKING METHODS
第六章 烹调安全
COOKING SAFELY
第七章 水果
FRUITS
第八章 蔬菜和新鲜香草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充满了复古的韵味,那种手绘的风格,色彩搭配得既温暖又实在,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外婆家厨房的那种温馨氛围。我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市面上关于烹饪的书籍已经多如牛毛,很难找到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然而,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了得,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菜谱和步骤,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坐在你对面,耐心地跟你讲解每一种食材的“脾气”和“秉性”。比如,书中对如何挑选一块完美的五花肉,描述得细致入微,从肉的纹理到脂肪的分布,甚至连闻起来应该有什么样的“肉香”,都有独到的见解。我以前总觉得炖肉是个力气活,靠火候和时间硬耗,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选对肉是成功的第一步,选错了,后面再怎么努力也只是徒劳。书中对于不同地域食材的处理方式也有独到的见解,比如如何用南方的香料来提升北方菜的层次感,这种跨界的融合和创新,真的让人大开眼界,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平时看似熟悉的那些家常菜,原来在细节之处,蕴藏着如此多的学问和智慧。阅读的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那种对烹饪发自内心的热爱,透过文字也真切地感染了我。
评分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我心里其实是有些忐忑的,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或者充满了太多只有专业大厨才明白的术语。但翻开第一页我就放下了心,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就像一位邻家大姐在跟你分享她的生活感悟一样。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对“火候”的讲解,简直是化繁为简的教科书。以前我对“中火”、“小火”的概念总是很模糊,凭感觉操作,成功率时高时低。这本书里,她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将炉火比作人的情绪,温柔而坚定才能成就美味,而不是急躁和暴躁。她甚至详细描述了不同锅具在受热时的细微差异,以及如何根据锅具的特性来调整火力大小和翻炒的频率。我按照书中的建议,用铸铁锅尝试做了一次红烧排骨,效果惊人地好,肉质酥烂入味,汤汁浓稠,完全没有以前那种“炖不烂”的挫败感。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是教你照搬食谱,而是让你学会理解烹饪的底层逻辑,一旦理解了,你就可以举一反三,去创作属于你自己的味道。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比单纯的菜谱堆砌要宝贵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是极具匠心的,虽然我主要关注文字内容,但不得不提的是,那些穿插在文字之间的写意水墨画,为原本略显沉重的烹饪理论增添了一丝灵动和飘逸。它们不是那种精确到毫厘的写实照片,而是捕捉了食材最美好的瞬间,比如蒸汽袅袅上升的瞬间,或者油光在食材表面折射出的光泽。这种艺术化的处理,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愉悦,仿佛在欣赏一本关于美食的艺术画册。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感官的全面调动”。作者反复提及,好的厨师不仅要看、要闻,还要注意听——锅子里发出“滋啦”的声音、水沸腾时的声响,都是指导烹饪进度的无声语言。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倾听我的锅子,发现那些细微的声音变化确实能提示我下一步该做什么。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知识、艺术和实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可以伴随你提升生活美学的指南。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仪式感”很看重的人,做饭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生活的仪式。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仪式感”的追求。它没有过多地强调效率和速度,反而鼓励慢下来,去享受食材被唤醒的过程。比如,关于腌制肉类的章节,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时间的力量”,她认为,好的调味料需要时间去渗透,就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需要时间去培养一样,急不得,也催不来。她介绍了几种传统家庭自制酱料的方法,那些古老的配方,使用的都是最基础的天然材料,却能爆发出令人惊喜的复合香气。我按照其中一个用海盐和香草自制腌肉料的方法,提前一天腌制了一块牛排,煎出来后,肉的纤维感和香味层次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那种自然的咸香和草本的清新混合在一起,让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食物。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它提醒着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已经遗失了多少与食物的深度连接。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失败”的态度。很多烹饪书读起来让人觉得压力山大,好像做不好一道菜就是对作者的不尊重。但这本书里,作者坦诚地分享了自己早年厨房里闹出的各种“灾难现场”,比如哪次盐放多了差点把汤倒掉,哪次油温太高把饼烧焦了。这些真实的、接地气的叙述,极大地缓解了阅读和实践的心理负担。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读者,烹饪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进步的过程,每一次“翻车”都是下一次成功的铺垫。这种坦诚让人倍感亲切,也更有勇气去尝试那些看起来有点挑战性的菜肴。我曾因为做不好酥皮点心而气馁,但读到书中关于如何处理面团温度和湿度的一段描述,我仿佛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是操作环境的温度和我的手法用力不均造成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做什么”,更是“怎么面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心态建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