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巧厨娘家常菜(赠DVD光盘1张)
定价:29.80元
作者:圆猪猪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543670044
字数:
页码:27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角度新颖:这本书突破了传统美食图书按食材种类、烹饪方法、保健功效等类型的分类方法,从关爱家人的角度,以老人、孩子、女性、男性、宴客为分类对象,是一本充满爱心的美食书。
★品种齐全:本书分为6个篇章,分别是烹饪基础知识和适合老人、孩子、女性、男性、宴客的菜品,共收录了180余道经典家常菜的制作方法,道道经典、美味,让人垂涎。
★讲解详细:书中每一款菜品都标明了原料、调料的用量,并配有4~16张制作过程的示范图片,有些经典的家常菜还配有制作过程的视频,让您一目了然,轻松上手。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充满爱心的美食书,一道道让人垂涎的家常美味,献给亲爱的爸爸妈妈,送给可爱的小宝贝,犒劳辛苦劳作的老公,招待亲朋好友,更有对自己的关爱。来吧,让我们一起,为您和您爱的家人、朋友精心烹制出精致、美味、健康的爱心大餐!
n《巧厨娘家常菜》具有以下看点:
角度新颖:这《家常菜》突破了传统美食图书按食材种类、烹饪方法、保健功效等类型的分类方法,从关爱家人的角度,以老人、孩子、女性、男性、宴客为分类对象,是一本充满爱心的美食书。
品种齐全:分为6个篇章,分别是烹饪基础知识?适合老人、孩子、女性、男性、宴客的菜品,共收录了180余道经典家常菜的制作方法,道道经典、美味,让人垂涎。
讲解详细:书中每一款菜品都标明了原料、调料的用量,并配有4~16张制作过程的示范图片,有些经典的家常菜还配有制作过程的视频,让您一目了然,轻松上手。
目录
部分 下厨的烹饪常识
常用食材的选购、保存及预处理
常见蔬菜的选购及注意事项
辛香类蔬菜的选购及注意事项
常用猪肉的分档取料及选购
鸡的种类及选购
鱼的种类及选购
常见豆制品的选购与保存
常用干货的选购及预处理
新手下厨 你问我答
美味的秘密——如何调味?
常用粉类调味品
常用香料及其他调味品
常用液体及酱料调味品
第二部分 爸爸妈妈辛苦了——老人养生菜
凉拌香脆豆腐(凉菜)
飘香嫩豆腐(凉菜)
蒜泥茄子(凉菜)
韭香豆干(热菜)
白菜猪肉炒木耳(热菜)
酱香茄扣(热菜)
干煸四季豆(热菜)
如意香干(热菜)
海米烧丝瓜(热菜)
姜汁铁板豆腐(热菜)
客家煎酿豆腐(热菜)
红烧锅煽豆腐(热菜)
京酱肉丝(热菜)
清蒸狮子头(热菜)
无锡酱排骨(热菜)
东北酱排骨(热菜)
豉椒蒸排骨(热菜)
韩式泡菜锅(热菜)
……
第三部分 亲亲我的小宝贝——聪明宝贝菜
第四部分 送给爱的她——女性健康菜
第五部分 送给爱的他——男性强身菜
第六部分 今天我请客——经典宴客菜
作者介绍
圆猪猪,一位热爱家庭、热爱美食的小主妇、2007年开始在搜狐网开设个人美食“圆猪猪的小厨房”、目前访问量已突破1200万、2008、2009、2010连续三年荣获“搜狐十大美食家”称号、现任《食品与生活》杂志专栏作者、《贝太厨房》广州地区烘焙课老师。
文摘
序言
部分 下厨的烹饪常识
常用食材的选购、保存及预处理
常见蔬菜的选购及注意事项
辛香类蔬菜的选购及注意事项
常用猪肉的分档取料及选购
鸡的种类及选购
鱼的种类及选购
常见豆制品的选购与保存
常用干货的选购及预处理
新手下厨 你问我答
美味的秘密——如何调味?
常用粉类调味品
常用香料及其他调味品
常用液体及酱料调味品
第二部分 爸爸妈妈辛苦了——老人养生菜
凉拌香脆豆腐(凉菜)
飘香嫩豆腐(凉菜)
蒜泥茄子(凉菜)
韭香豆干(热菜)
白菜猪肉炒木耳(热菜)
酱香茄扣(热菜)
干煸四季豆(热菜)
如意香干(热菜)
海米烧丝瓜(热菜)
姜汁铁板豆腐(热菜)
客家煎酿豆腐(热菜)
红烧锅煽豆腐(热菜)
京酱肉丝(热菜)
清蒸狮子头(热菜)
无锡酱排骨(热菜)
东北酱排骨(热菜)
豉椒蒸排骨(热菜)
韩式泡菜锅(热菜)
……
第三部分 亲亲我的小宝贝——聪明宝贝菜
第四部分 送给爱的她——女性健康菜
第五部分 送给爱的他——男性强身菜
第六部分 今天我请客——经典宴客菜
这本书的包装和装帧设计得相当用心,封面采用了一种温和的米白色调,搭配着精心挑选的几张菜肴高清图片,瞬间就能抓住注重“颜值”的食客眼球。书脊的字体选择了一种略带手写感的宋体,显得既专业又不失亲切。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厚实感和纸张的质感都透露出这是一本“下得去厨房”的实用工具书,而不是那种华而不实的摆设品。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每道菜谱旁边都标注了详细的烹饪时间和难度星级,这对于我这种下厨新手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不过,我得说,虽然外观很吸引人,但如果内容深度上能再挖掘一下传统烹饪的“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那就更完美了。比如,有些基础的火候控制技巧,如果能用更生动的比喻或者图示来解释,我想能帮助更多人建立起对中餐烹饪的基本认知框架。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让人愿意放在厨房台面上,而不是束之高阁的食谱,它成功地将美学和实用性做到了一个良好的平衡点。
评分从整体的内容组织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性非常强,它并没有将所有菜系混在一起,而是按照“时令”“宴客”“快手”等几个大板块进行了清晰的划分。这种分区对于日常备餐规划极为友好,比如我知道周末有朋友来访,可以直接翻到“宴客”部分,不用在厚厚的一本书里大海捞针似地寻找合适的菜式。这种系统的分类,体现了编者对家庭烹饪场景的深刻理解。不过,我注意到,对于素食者或者有特定饮食需求(比如低碳水、无麸质)的朋友,这本书提供的选项相对有限。在如今健康饮食越来越受重视的背景下,如果能在现有框架下,增加一个关于“食材替换指南”的附录,教读者如何用低GI的食材替代传统高碳水主食,或者如何用坚果奶替代牛奶,那将会极大地拓宽这本书的市场覆盖面,让它更具现代家庭厨房的包容性。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美食评论家的腔调,读起来就像是邻居家那位手艺极好的阿姨在跟你拉家常,语气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鼓励。她在描述食材的特性时,用的词汇非常形象,比如形容豆腐的嫩滑是“一抿就化”而不是“质地细腻”,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极大地拉近了读者和菜谱的距离。但是,我发现这种过度口语化的表达,在某些需要精确测量的环节上,偶尔会显得有些模糊。比如,在描述“少许”盐或者“适量”的油时,对于像我这种对烹饪量化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的初学者来说,还是有些凭感觉操作的成分在里面,这在我第一次尝试做一道需要精确平衡酸甜咸的菜时,确实造成了一点小小的挫败感。如果能在这些关键的调味节点,增加一些重量单位的参考,哪怕是“约等于一小勺”的视觉参考,都会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更上一层楼,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零失败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尤其是对于图片的选择和运用,展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审美情趣。照片里的光线自然柔和,没有那种过度修饰的工业感,每道菜肴的摆盘都非常朴实,就是我们平时在自家餐桌上能见到的样子,这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完成欲——“我学了也能做出这样的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我希望它能增加一些“常见错误解析”的图文对比。比如,一道菜做失败了,通常是油温太高导致肉质变老,或者是因为淀粉勾芡不足导致汤汁稀薄。如果能并列展示“正确状态”和“常见错误状态”的对比照片,并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那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远胜于单纯的文字描述。这能让读者在犯错时,能迅速找到症结所在,实现真正的“举一反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模仿菜谱的表层操作。
评分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清晰到令人发指的排版布局,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精心构思的版画。菜谱的步骤被分解得极其细致,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你,从食材的前期处理,到调味料的精确用量,连下锅的时机都用时间点标记了出来。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没有过度依赖那些复杂、市面上罕见的大牌调味料,而是聚焦于我们日常厨房里唾手可得的几样基础物件,这一点深得我心,毕竟做家常菜图的就是一个方便快捷,谁愿意为了做一道红烧肉跑遍半个城去买某种进口酱油呢?然而,在“创新”这一块,我感觉它略显保守,更像是对经典做法的忠实复刻,少了一些能让人眼前一亮、感到“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惊喜感。我个人更偏爱那种能在传统框架内玩出新花样的食谱,那种能让人在遵循大原则的同时,大胆尝试新组合的指引。所以,对于追求安稳和基础扎实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宝藏,但对于渴望在烟火气中寻觅一丝不羁创意的老饕来说,可能需要自己再多加发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