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牵手一生
定价:30.00元
作者:少林木子
出版社:内蒙文化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8067569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因为有了爱,彼此心中就有了一份责任,一份牵挂;一旦牵手,无论今后的日子里,是苦是甜,是悲是喜,也不管未来是鲜花铺路,还是荆棘满地,我们都要不离不弃,彼此相爱。在平淡中体味着爱与被爱,默默地走过四季,走过风景,走向我们幸福美满的明天。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三篇,内容包括:上篇做个好丈夫,好丈夫的10条标准,好丈夫拥有8颗心,好丈夫的5项原则,好丈夫的4大角色;中篇做个好妻子;下篇琴瑟和谐共浴爱河。
目录
上篇 做个好丈夫 好丈夫的10条标准 好丈夫拥有8颗心 好丈夫的5项原则 好丈夫的4大角色 好丈夫的3大法宝 好丈夫的9个品质 好丈夫应做的12件事 好丈夫疼爱妻子的68个经典细节 好丈夫的5大责任 好丈夫的3种境界 好丈夫的8项注意 妻子孕期时丈夫的6项职责 女性讨厌的50种男性 女性心中的男性美 魅力男士7堂课 用心营造“女人缘” 读懂女人 妻子忌讳的6点 好丈夫的10“诫条” 妻子写给丈夫的悄悄话 好丈夫不能说的6句话 让妻子永不变心的lO大绝招 怎样对待爱唠叨的妻子 怎样对待爱“吃醋”的妻子 怎样对待任性的妻子 了解妻子的性秘密 读懂妻子的 掌握妻子的周期 激发妻子的 如何与岳父母相处 怎样处理好妻子与母亲的关系 给好丈夫的15条忠告中篇 做个好麦子 给新娘的9个忠告 如何做个好妻子 好妻子就是好主妇 好妻子的秘诀 好妻子的17条标准 好妻子应具备的4种气质 好妻子的4大法宝 好妻子“勾引”丈夫的10条绝招 好妻子会与丈夫“调情” 好妻子有“女人味” 好妻子温柔体贴 好妻子会撒娇 好妻子有魅力 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女人 女人魅力语录 个性,女人迷人的魅力 好妻子有智慧 好妻子“风情万种” 好妻子充满性感 好妻子是情人 好妻子会给丈夫“面子” 好妻子应当会“管钱” 如何施展你的性感魅力 好妻子10大修炼原则 幸福女人的16个处方 妻子购物影响丈夫 给男人一点自由空间 让老公更爱你的必杀技 不要干预丈夫的工作 12种不受欢迎的女性 令丈夫讨厌的lO种妻子 好妻子的11条禁忌 好妻子的9条“诫条” 好妻子不说的12个字 丈夫讨厌妻子说的lO句话 让你美丽一生的8个绝招 读懂丈夫 男人的8大隐私 领会男人的性语言 好妻子常与丈夫谈性 怎样处好婆媳关系 如何调适好婆媳关系 与婆婆相处的3个原则 如何与异往 丈夫有外遇,妻子有责任下篇 琴瑟和谐共浴爱河 夫妻相吸4妙法 夫妻相处10大艺术 夫妻恩爱4大法宝 夫妻恩爱的15堂必修课 夫妻和谐的3条原则 夫妻恩爱的9个规则 夫妻和睦相处7窃门 夫妻和谐18招 幸福家庭的7种“调味品” 夫妻相吸的20个方案 把握婚姻美满的12条秘诀 让婚姻永远保鲜的8大秘笈 婚姻持久幸福的8大特征 夫妻沟通的艺术 幸福婚姻10不要 夫妻22条经典“魔鬼定律” 夫妻恩爱手册 快感婚姻6方案 夫妻性爱3禁忌 夫妻性生活7大魅力 “新鲜”性生活6主张 提高“”的5个直觉 夫妻性生活14点禁忌 夫妻性生活5点劝告 影响夫妻的10大因素 夫妻性生活调适的6条原则 夫妻性生活禁忌及性保健 中年夫妻如何获得新婚般性激情 如何改善中年夫妻感情淡漠 婚后如何与异往 与异性朋友交往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侵蚀夫妻感情的6种毒素 夫妻间产生猜疑的3大根源 夫妻矛盾产生的4大成因 激化夫妻矛盾的4种语言 夫妻矛盾7忌讳 化解夫妻矛盾7妙法 吵出更幸福的婚姻生活 婚姻危机的本质根源——性 婚姻危险期的“曲线” 如何度过“危险期” 外遇的8种形式 夫妻外遇的5种心理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情感的稀释与浓度”的精准拿捏。它很少用大词汇去渲染强烈的爱恨情仇,相反,它专注于那些被我们快速略过的、介于“无感”和“深爱”之间的灰色地带。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两个人因为一件小事而冷战了三天,但在这三天里,他们依然默契地为对方留出了一半的床位,并且早上会不约而同地泡两杯茶的描述。这段描写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感人的和解,它只是平静地陈述了这种“习惯性的关心”如何在日常的僵持中得以维系。这种描写真实得让人心疼,因为它太像我们生活中真实的亲密关系——很多时候,维系我们的不是那些盛大的誓言,而是那些细微到几乎察觉不到的、日复一日的惯性动作。这本书像一面滤镜,把生活的复杂性进行了柔焦处理,让我们看到那些在喧嚣中被忽略的、温柔而坚韧的连接线。它没有提供答案,只是提供了一种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身边人的相处模式,发现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其实蕴藏着难以言喻的深情。读完后,心头萦绕的不是某种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一种温暖而略带怅惘的“情绪余味”。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意味,隐藏得相当深沉。它没有直接抛出任何宏大的理论或者人生哲理,你不会在其中找到任何“你应该如何生活”的指导性口号。恰恰相反,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描绘那些“不完美”的、带有瑕疵的现实切面。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时间的相对性”的探讨。有一章,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等待一封重要邮件打开前的五分钟,那种时间被拉伸、被无限慢放的感觉,精准地抓住了现代人焦虑的核心——等待本身就是一种消耗。然而,在另一章描绘童年时期一场漫长而无聊的家庭聚会时,时间却又像被按下了快进键,转瞬即逝。这种对主观时间流逝的细腻捕捉,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度过时间”的理解。它不像那些严肃的哲学著作那样让人望而生畏,而是通过极其生活化的细节——比如咖啡冷却的速度、灯泡闪烁的频率——来不动声色地引导读者进行内省。读完这些章节后,我常常会放下书,盯着窗外发呆,不是因为书里写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因为它潜移默化地让我对周围的一切都多了一层审视的目光,开始关注那些被我日常忽略的“时间颗粒”。
评分坦白说,初读这本书时,我有点摸不着头脑,它的叙事方式太跳跃了,简直像一个患有“多动症”的叙述者,从一个场景猛地切换到另一个场景,毫无预警。一开始我还在试图寻找一个清晰的主角或一条贯穿始终的事件线索,结果发现这完全是徒劳。但奇怪的是,当我放弃了寻找“逻辑”的执念后,这本书的魅力才真正展现出来。它更像是一组蒙太奇剪辑的电影,每一段文字都是一个独立的镜头,捕捉的都是情绪的瞬间爆发点。比如有一段描写的是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物理距离感和心理疏离感,作者寥寥数语就将那种被困住的焦虑描摹得入木三分,我甚至能“听见”报站声和耳机里传出的音乐声混杂在一起的嘈杂。然后,下一页可能就跳到了对某个遥远夏日午后,蝉鸣声中,奶奶缝补衣服的场景,那种强烈的对比,反而制造出一种梦幻般的诗意。这本书的语言功力是毋庸置疑的,它使用的词汇并不晦涩,但组合起来却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瞬间将你拉入作者构建的那个情感场域。它挑战了我们习惯的线性阅读模式,更像是在用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去还原人类记忆的运作机制——记忆从来都不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而是由强烈的感受锚点随机触发的。对于习惯了标准小说结构的读者来说,这可能需要一个适应期,但我保证,一旦你适应了这种“失重感”,你会被它带入的奇妙境界所震撼。
评分从文体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实验性非常强,让人耳目一新。它似乎在不断地尝试不同的“声音”,有时像是散文诗的低语,有时又像是冷峻的社会观察报告,甚至偶尔还会插入一些看似无厘头的对话片段,有点像剧本的片段,但又没有明确的场景提示。这种不断切换的“人设”和“腔调”,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每次翻页都像是在打开一个全新的礼物盒,你永远不知道里面是精致的巧克力,还是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特别是其中穿插的一些“元小说”元素——即作者似乎在故意提醒你“你正在阅读一本被构建出来的作品”——这种手法处理得相当高明,它并没有破坏沉浸感,反而增添了一种后现代的趣味性。比如,作者会突然在一段细腻的景物描写中插入一句类似“(此处请自行脑补更具冲击力的画面)”的注释。这种半调侃、半认真的态度,让人感觉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那种极大的自由度和玩心。对于那些追求新鲜阅读体验、厌倦了传统叙事套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盛宴,它不仅提供了故事(如果可以称之为故事的话),更提供了一种思考“故事如何被讲述”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眼球了,那种复古的油画质感,搭配着略微泛黄的纸张纹理,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尘封已久的老照片,仿佛一打开就能闻到旧书页特有的,带着淡淡墨香和时光沉淀的味道。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买的,毕竟现在市面上的“文艺”书籍太多了,很容易审美疲劳。但这本书的排版,真的没得说,字体的选择很讲究,既有传统书卷的韵味,又不会让阅读产生压迫感。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似乎没有一个固定的叙事线索,更像是一本关于“日常碎片收集”的手册。里面穿插着一些手绘的插图,那些线条简单却极富表现力,描绘的都是生活中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瞬间——比如清晨洒在窗台上的一缕光,或者雨后泥土散发出的那种湿润的清新气味。读起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老朋友的日记本里做客,那些文字不着痕迹地勾勒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时而轻快,时而沉郁,完全没有那种刻意的煽情,一切都恰到好处,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或许就在于它成功地将“无聊”提升成了一种艺术,让我在被快节奏生活裹挟的时候,找到了一个可以慢下来,细细品味“存在本身”的角落。看完第一部分,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接下来会带我们去往何方,那种期待感,很久没有在阅读中体会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