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情感依附 -- 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
定价:38.00元
作者:(美)亨利·马西,武怡堃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100638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本书是关于从婴儿期到成年早期的发展。作者记录了76个婴儿从出生起到30岁的成长。考察他们不同生活路径的源头,以及什么对他们的影响为深远。
作者将本书当做一系列的生活实践故事来进行写作,做了很多细节的呈现。作为精神分析师,作者会写作生活的故事,因为这样才能把作者思考的这些鲜活的人展现出来。精神分析的本质是发展内在的自由,从某种程度上本书实现了一部分这样的目标——教导如何去养育内在自由的孩子。希望读者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找到温暖、感动和指引。
目录
中文版导言
中文版序
前言
章成功者们
尼古拉斯
塔蒂亚娜
其他成功案例
成功的基石
成功儿童的父母
三个层面的母婴互动
难以效仿的行为?
影响儿童发展的四个因素
第二章童年痛苦的外化
弗朗克——“我想做好,但是我做不到”
达夫娜——就像被发射的、焦躁不安的陀螺
凯文——一张黏性的网
法利——家暴父亲的“坏种”
坎迪斯——“我想到不爽的事,就是我自己
查克——具有强迫性的母亲,温和友好的父亲
诊断和神经系统的关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附问题
症状的转化
第三章童年痛苦的内化
诺兰——自我贬低和“深深的孤独”
乌拉——自恋的孩子
蕊娜——“一种复杂的爱”
推论
第四章无法实现的承诺
奥斯卡——当死亡是童年的一部分
奥利弗——另一个姐妹
发展不如预期的8人组
第五章超出预期
丹尼——“我非常顺应”
瑞巴——“恨,让你受伤更多”
发展超出预期的7人组
第六章家庭的重要性
附录
研究方法和量表
后记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亨利·马西(Henry Massie)
医学博士,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执业的精神科医生,并在旧金山市加州大学医学院任教。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研究者,在母亲—婴儿的互动模式、母婴关系对婴儿情绪发展的影响等相关领域做出了****贡献。国际的研究“依附关系”的学者。
内森·塞恩伯格(Nathan M. Szajnberg)
医学博士,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执业的精神科医生,并在旧金山市加州大学医学院任教,同时担任沃勒斯坦研究基金精神分析方向的研究者,致力于精神分析方向的儿童精神病学和儿童发展的长程研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一开始就挺吸引我的。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配上那种好像是用老式印刷机印出来的字体,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就像翻开一本尘封已久的日记本。我特别喜欢那种设计上的留白处理,不至于显得信息爆炸,反而能让人在拿起书的时候,就有一种准备好深入探索的期待感。内页的纸张质地也做得很有心,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我甚至注意到,书脊在翻开时,那种恰到好处的支撑力,让它可以平稳地摊在桌面上,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或者做笔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个包装和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而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堆砌在一起。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我觉得作者和出版社对这本书的内容是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的,光是这份用心,就值得我给予高度的肯定。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值得收藏和反复品味。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探讨人际关系和心理成因的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要么就是矫枉过正,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童年经历,听起来像是在进行一种廉价的情感诊断。然而,这本书在叙事手法上做到了极高的平衡。它没有生硬地抛出理论模型,而是通过一系列非常生活化、甚至有些琐碎的场景切入,比如某个瞬间的反应、一个习惯性的回避动作,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联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非常高明。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你为什么会这样”,而是通过描述那些我似曾相识的片段,让我自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那些看似“莫名其妙”的情绪波动,背后是有根源可循的。这种自我发现的过程,远比被动接受灌输要深刻得多,也更有力量。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部关于自己的微纪录片,既感到被理解,又被激励去正视那些不愿触碰的角落。
评分整本书读完之后,留下的回味是悠长而复杂的,它不像有些书读完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简单喜悦,而更多的是一种“原来如此,但事情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的清醒感。这种清醒感并非消极,反而是积极的起点。它迫使我开始反思自己生命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反应模式,那些我一直视为“天性”的部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的参照系,让我能够更客观地审视自己与外界的连接方式。我甚至发现,当我开始用书中提到的某些视角去观察身边的人际关系时,那些曾经让我困扰的冲突和误解,似乎都带上了一层可以被理解的底色。它不是在提供捷径,而是在提供工具,一种理解人类行为复杂性的复杂工具。对于任何渴望更深层次自我认知,并愿意付出耐心去探索内在世界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有分量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必须特别提一下,它有一种近乎诗意的冷静。很多探讨严肃主题的非虚构作品,往往会陷入一种情绪化的泥潭,要么过于煽情,要么就是冷冰冰的分析报告。但这本书的作者,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克制和敏锐。他/她似乎对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洞察,能够用极其精准但又不过于直白的词语来描摹那些微妙的心理状态。读起来,你会发现一些句子是需要停下来细品的,不是因为它们难懂,而是因为那种措辞的恰到好处,让你忍不住想在心里默默复述一遍,感受那种文字带来的张力。这种写作功力,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流畅且具有审美价值。它不像是在阅读一本“教科书”,更像是在聆听一位睿智长者,用他/她的人生经验,为你剖析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而且这个过程是优雅且不失温度的。
评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巧妙安排。它似乎遵循着一个由内到外、由微观到宏观的递进逻辑。开篇总是聚焦于个体最细微的感受和日常的互动,仿佛是用显微镜在观察细胞的运动。随着章节的推进,视野逐渐拓宽,开始将这些微观的个体经验,置于更广阔的家庭系统、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这种层层递进的处理,避免了将问题过度简化。它没有把“家”这个概念物化成一个单一的实体,而是将其解构成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化的能量场。最妙的是,它在探讨了“问题”和“成因”之后,并没有像很多心灵鸡汤那样,草草收尾给出一个空泛的解决方案。相反,它提供的是一种视角的转换,一种理解的深化,这才是真正具有长期价值的东西。它不是告诉你如何“修复”旧的模式,而是教你如何“建立”新的认知框架,这种授权感非常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