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皮肤性病科手册

满28包邮 皮肤性病科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彤 著
图书标签:
  • 皮肤性病学
  • 医学
  • 医学教材
  • 临床医学
  • 包邮
  • 手册
  • 皮肤科
  • 性病科
  • 医学科普
  • 28元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14652
商品编码:2997997227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皮肤性病科手册

定价:35.00元

作者:刘彤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0302146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3篇25章:篇叙述了皮肤病、性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皮肤性病科病历及相关医疗文件的书写;第二篇叙述了各种常见的皮肤病、性传播疾病的定义、诊断(诊断要点或标准、辅助检查、鉴别诊断)与防治;第三篇叙述了皮肤性病科常用的诊断技术与治疗技术。
本书适合广大皮肤性病科医生,皮肤病、性传播疾病防治工作者,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需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皮肤与性病学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指南(精编版) 本书聚焦于皮肤病学与性传播疾病(STD)领域近年来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旨在为临床医生、医学院学生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本集理论深度、临床实用性与最新诊疗规范于一体的权威参考书。全书内容严格围绕现代医学的最新循证证据展开,对传统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更新和修正,确保信息的前沿性和准确性。 第一部分:皮肤病学的分子机制与精准诊断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多种常见及疑难皮肤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我们详尽阐述了炎症反应通路(如NF-$kappa$B、JAK-STAT信号通路)在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并结合最新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成果,解析了这些疾病的个体化易感基因图谱。 炎症性皮肤病: 针对特应性皮炎(AD),本书详细介绍了Th2、Th22及Th17细胞因子网络失衡的最新认知,重点阐述了靶向IL-4/IL-13、IL-31以及JAK抑制剂在难治性AD中的临床应用证据和长期安全性数据。对于银屑病,内容涵盖了传统治疗(如甲氨蝶呤、维A酸类)的优化策略,并对TNF-$alpha$抑制剂、IL-17/IL-12/23抑制剂等生物制剂的适应症选择、疗效监测及交叉转换原则进行了详尽的临床路径指导。 色素障碍性疾病: 重点更新了白癜风的免疫病理机制,细致对比了新型口服JAK抑制剂(如Ruxolitinib乳膏或口服制剂)与传统光疗、外用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劣。在黄褐斑的治疗方面,本书强调了基于皮肤屏障功能、血管生成及内分泌因素的综合管理,详细评估了新型促黑素细胞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临床试验结果。 肿瘤性疾病的早期识别与分子分型: 本章对黑色素瘤的TNM分期、病理学分级标准进行了与AJCC最新版的校对,并深度剖析了BRAF V600突变、NTRK融合等驱动基因在靶向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对于非黑色素瘤皮肤癌(NMSC),如基底细胞癌(BCC)和鳞状细胞癌(SCC),则侧重于Mohs显微外科技术的适应症、效果评估,以及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或转移性疾病中的应用策略。 第二部分:皮肤感染与免疫皮肤病的诊治策略 本部分聚焦于由微生物引起的皮肤感染以及与免疫系统异常相关的复杂疾病。 细菌与真菌感染: 对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相关皮肤软组织感染,本书提供了基于药敏结果的抗生素选择指南,包括新型抗MRSA药物(如替拉万星、达托霉素)的临床应用场景。真菌感染方面,特别关注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识别和系统性抗真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病毒性皮肤病: 深入分析了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在不同皮肤亚型中的致病机制,对比了光动力疗法(PDT)、局部免疫调节剂与传统化学治疗在治疗疣体和癌前病变中的疗效差异。 风湿免疫性皮肤病: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肌炎的皮肤表现进行了精细的鉴别诊断,强调了生物制剂(如贝利木单抗、利妥昔单抗)在难治性皮损中的应用进展。结节病的皮肤表现及全身性管理方案亦是重点内容。 第三部分:性传播疾病(STD)的现代诊疗与公共卫生管理 本部分全面覆盖了当前主要的性传播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技术及国际公认的治疗标准,特别强调了耐药菌株的监测。 细菌性STD: 详细阐述了淋病和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最新诊疗指南,特别是针对多重耐药淋球菌(MDRNG)的治疗策略更新,强调了联合用药的必要性。对梅毒,本书更新了不同分期梅毒的血清学诊断指标(如RPR/TRUST滴度动态变化解读)和青霉素治疗的疗程标准,并讨论了神经梅毒的诊断挑战。 病毒性STD: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初筛、确诊流程,以及当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ART)方案的优化选择(如整合酶链转移酶抑制剂的地位)。生殖器疱疹的病程管理和复发预防策略也得到了详尽介绍。 新兴及非典型病原体感染: 关注了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等非淋、非衣原性尿道炎的病原学证据和治疗原则。此外,对性传播性淋巴肉芽肿(LGV)等罕见但重要的STD进行了专项讨论。 第四部分:皮肤美容与激光治疗的循证医学基础 本部分侧重于基于组织学和光生物学原理的治疗技术,摒弃了纯粹的经验主义操作。 激光与能量设备: 根据作用靶点(色素、血管、水和胶原蛋白),系统分类了皮秒、纳秒激光、强脉冲光(IPL)等设备,阐述了不同波长、能量密度和脉宽在去除纹身、治疗血管瘤、改善光老化中的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边界。 注射美容的风险管理: 重点分析了透明质酸、肉毒毒素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强调了血管栓塞等并发症的即时识别、预防和处理流程,并更新了相关并发症的急救药物清单。 皮肤屏障修复与抗衰老: 探讨了外用活性成分(如视黄醇、肽类、特定生长因子)对皮肤细胞外基质重塑的分子基础,并结合临床研究数据,评估了其在非侵入性抗衰老治疗中的长期效果。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严谨的循证医学立场,所有治疗方案均引用了近五年内发表于高影响力期刊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系统评价结果。我们摒弃了对非主流或未经证实的疗法的介绍,力求为临床决策提供最可靠、最前沿的科学依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号称“皮肤性病科手册”的书籍,我拿到手后,首先被它略显陈旧的封面设计和排版风格所吸引,它散发出一种老派医学教材特有的沉稳气息。然而,当我翻开内页,期望能在其中找到对当前常见皮肤病,比如顽固性湿疹、特应性皮炎的最新鉴别诊断流程和靶向治疗药物的深入解析时,我发现内容似乎停滞在了十年前的知识体系里。书中对一些新兴的生物制剂的介绍极其简略,更多篇幅被用来详述一些经典的、现在已较少作为一线选择的药物,比如某些老式抗组胺药和局部免疫调节剂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这些信息在网络上稍微搜索一下就能找到更便捷的总结。尤其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关于性病部分的论述,对于近年来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的淋病和梅毒,书中的治疗方案似乎仍沿用着过去的标准组合,对于最新的药敏数据和临床指南的更新几乎没有体现,这使得它作为一本“手册”的实用性大打折扣。我原本期待它能像一个随身携带的临床助手,快速定位疑难病例的诊疗思路,结果却发现自己像是在翻阅一本年代久远的参考书,虽然基础扎实,但缺乏与时俱进的敏锐度和深度。对于一个需要紧跟临床进展的初级医生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历史参考,而不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指南。

评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把这本书定位为面向非专业人士的科普读物,它又显得过于晦涩和专业化了。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拉丁文术语、复杂的药理学名词以及对疾病发病机制的微观描述,这些内容对于一个仅仅想了解自己身上皮疹为何而生、如何简单处理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阅读障碍。例如,它在介绍痤疮治疗时,洋洋洒洒地阐述了雄激素受体通路、皮脂腺腺苷酸环化酶的调控等内容,却没能提供足够清晰的步骤指导——比如,不同严重程度的痤疮应该如何分级选择外用药,或者何时需要联合口服药物。这种“两头不靠边”的定位使得这本书的受众群体变得模糊。它对专业人士来说不够深入和前沿,对普通大众来说又过于艰深和枯燥。我试图用它来快速查询一些常见的家庭护理常识,结果发现它更侧重于住院病人的系统性治疗方案,对于日常的皮肤保养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几乎是空白的,这让人觉得编写者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书籍的市场广度和实际应用场景的多样性。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失望的是它对“性病科”部分的处理方式。在当前社会对性健康教育越发重视的背景下,性病的讨论应当是坦诚、科学且富有同理心的。然而,书中的这部分内容显得非常保守和说教,充满了道德化的评判,而非纯粹的医学干预指导。对于一些高危人群的健康宣教、最新的筛查手段(比如非侵入性检测)的介绍非常滞后,并且对于隐私保护和医患沟通的敏感性缺乏足够的重视。我期待一本现代医学手册能够提供关于如何进行有效、非评判性的性健康咨询的指导原则,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推动早期诊断和治疗。但这本书在这方面近乎空白,它只是机械地罗列了病原体、症状和治疗药物,缺乏了对疾病背后的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关注,这使得它在处理性病这一特殊领域时,显得既不专业,也不人性化,更像是一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内部培训资料,而不是一本面向当代读者的“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坦白讲,完全符合我对“包邮”级别医学书籍的预期——朴实无华,甚至有点简陋。然而,我真正想探讨的是它在病理学插图和影像资料方面的缺失。皮肤病学的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肉眼观察、组织病理切片以及特定光照下的皮损形态。这本书里,我几乎找不到任何高质量的彩色图片来辅助识别那些形态相似但预后迥异的疾病,比如区分不同类型的色素性疾病,或是识别早期恶性肿瘤的细微特征。那些仅有的黑白示意图,模糊不清,远不如现在的电子资源丰富和直观。更别提那些复杂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部分,它只是罗列了参考值范围,却鲜有关于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这些生化指标波动来调整治疗策略的案例分析。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书中描述的某些罕见病的鉴别要点,但由于缺乏视觉辅助,理解过程异常缓慢和痛苦。这使得这本书在“手册”的定位上显得非常单薄,它更像是一本纯粹的文字记录,遗漏了皮肤科诊断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视觉信息的有效传达。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也让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它似乎是按照传统的系统解剖学顺序来组织内容的,先是头部皮肤,然后是躯干,再到四肢,最后才是特殊部位。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更多是根据皮损的形态(如丘疹、斑块、水疱)或者疾病的性质(如感染性、炎症性、肿瘤性)来进行快速索引和检索。我需要快速查找“疱疹病毒感染的全身表现”,结果却需要在几个不同的章节中分散地寻找零星的描述,缺乏一个清晰的、基于临床思维导向的索引系统。更糟糕的是,书中对于某些交叉学科的问题,比如皮肤病与内科系统性疾病的关联性介绍得非常零散,未能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回顾。例如,狼疮的皮肤表现,它被分散在了“结缔组织病”的一小节里,而没有提供一个专门的章节来整合皮肤科医生在诊断全身性疾病时需要注意的“皮肤信号”,这种组织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快速查阅和临床决策的效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