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斌、丁智擘编著的这本《影视摄影技术》注 重技术理论与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前七章本着贯穿 案例教学的理念,从技术、造型表现和创作实践等三 个方面介绍了影视摄影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及应用技巧。第八章给出具体实践训练项目 ,分层级给出具体内容,既检验了理论知识,又提高 了学生的操作技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实践能 力,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完善学生 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应用能力,从而 为行业培养合格的影视摄影人才。
丁智擘,女,副教授,韩国东西大学影像内容系博士,现任武汉传媒学院口语传播系主任。主要从事影像语言的教学与研究,曾在韩国情报通信学会、日本ICCT(International Cotlferefice on Culture Tectlriology)等**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在**核心及省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及省级项目6项,参与**和省部级项目8项。
第一章 影视画面
第一节 影视史话
第二节 电视画面形态
第三节 影视画面比例
第四节 影视摄影师的素质
第二章 摄像机
第一节 摄像机的工作原理
第二节 摄像机的级别分类
第三节 制式
第四节 摄像辅助设备
第五节 摄像机的使用
第三章 机位与轴线
第一节 拍摄场景
第二节 机位架设
第三节 轴线规则
第四节 三角形机位
第四章 影视构图
第一节 景别概述
第二节 景别分类
第三节 景别运用
第四节 画面诸元素及其处理
第五章 拍摄角度
第一节 角度的意义
第二节 拍摄方向
第三节 拍摄高度
第四节 角度处理
第六章 镜头运动
第一节 镜头运动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推拉摄
第三节 摇摄
第四节 移摄
第五节 跟摄
第六节 升降摄
第七节 综合运动摄像
第七章 影视灯光
第一节 灯光照明的作用
第二节 不同光位特点及应用
第三节 室外自然光的特点及应用
第四节 室外直射光
第五节 室外散射光
第六节 室内自然光
第七节 反光板的使用与效果
第八节 人工光照明基本知识
第八章 实践训练
第一节 实践目的及要求
第二节 素质训练
第三节 实践项目
参考文献
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只是大概翻了翻目录和一些章节。看名字《影视摄影技术》,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非常硬核、充满技术术语的书,但打开之后,发现它更像是一个行业入门向导,或者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摄影师在分享他的心路历程和实践心得。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构图与叙事”的部分,它并没有直接给出“这样构图就是好”的模板,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讲解了不同构图方式如何在情感表达、人物塑造、氛围营造等方面发挥作用。比如,它会对比同一场景用不同景别、不同角度拍摄出来的效果,并深入剖析为什么导演和摄影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点对我这个喜欢在看电影时琢磨画面的人来说,非常有启发。此外,书中关于“光影的语言”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像很多技术书籍那样只讲测光、布光技巧,而是把光影上升到了叙事的高度,讲光线的质感、方向、色彩如何影响观众的情绪,如何暗示人物的内心状态。我尤其喜欢书中举的一个例子,关于如何利用逆光来表现人物的孤独感,以及如何用柔和的散射光来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这些不仅仅是技术操作,更是艺术表达的精髓,让我对摄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虽然我还没深入研究具体的设备和操作,但光是这些关于“为什么”的解答,就已经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是一个对“后期制作与调色”这一块的影视技术比较陌生的读者,所以对《影视摄影技术》这部分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想了解的是,一部影片从拍摄完成到最终呈现在银幕上,中间究竟经历了哪些关键的步骤,又是如何将最初的画面进行二次创作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个非常系统的梳理。作者并没有将这部分内容写成一个枯燥的技术教程,而是将后期制作的每个环节都与前期拍摄紧密联系起来,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我尤其对“数字中间片(DI)”的流程感到新奇,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数字时代的影视作品在色彩和画质上能够有如此大的提升。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调色”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作者解释了调色不仅仅是调整亮度和对比度,更重要的是通过色彩来塑造影片的整体风格,营造氛围,引导观众的情绪。他用了很多具体的例子来阐释,比如如何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或者如何利用特定的色彩倾向来增强影片的纪实感或者梦幻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触及了“数字特效”的初步概念,比如如何通过后期合成来弥补前期拍摄的不足,或者创造出一些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视觉效果。虽然我不会亲自操作这些后期软件,但通过这本书,我能够理解到,后期制作是影视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够让原本的素材焕发新生,并最终完成艺术的表达。
评分我之所以拿起《影视摄影技术》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摄影机的选择与运用”这个部分感到好奇。我知道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种类的摄影机,但一直不太清楚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合的场景。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列出各种摄影机的参数,而是从实际拍摄需求出发,分析了不同摄影机在画质、感光度、色彩还原、动态范围等方面的差异。他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为什么在低光照环境下拍摄,会更倾向于选择某些特定型号的摄影机,以及在拍摄需要大光比的场景时,哪种摄影机会表现得更好。我特别喜欢他关于“电影感”的探讨,他不仅仅关注硬件参数,更重要的是分析了摄影机在色彩科学、感光元件设计等方面如何影响最终画面的质感。此外,书中还讲到了不同焦距的镜头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物的变形和空间的压缩感。比如,长焦镜头能够将远处的景物拉近,营造出一种被压缩的空间感,而广角镜头则能展现出更宽阔的视野,但可能会对画面边缘造成畸变。这些内容对我这个喜欢在拍摄照片时尝试不同镜头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让我感觉,选择合适的摄影机和镜头,就像是给你的“眼睛”选择了最合适的“瞳孔”,能够更好地捕捉你想表达的世界。
评分我带着对“色彩美学在影视中的应用”的好奇心来翻阅这本《影视摄影技术》。刚开始还担心它会过于偏重技术层面的理论,但读下来发现,作者在色彩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没有简单地罗列色轮或者讲色彩搭配的公式,而是深入地探讨了色彩如何成为一种叙事工具,如何影响观众的心理感知。比如,书中关于“冷暖色调的情感暗示”的章节,详细分析了蓝色、绿色等冷色调如何在影视作品中用来表现压抑、忧郁或者平静,而红色、黄色等暖色调则常用来营造热情、紧张或者喜悦的氛围。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结合了心理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某些颜色会有特定的联想,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色彩的解读可能存在差异。这对于我这样对色彩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书中还分析了大量经典电影的色彩运用,比如《布达佩斯大饭店》那种极致的色彩风格,《天使爱美丽》中温暖明亮的色调,以及《银翼杀手2049》中那种赛博朋克的冷峻感。作者通过对这些影片的细致拆解,让我们看到了色彩不仅仅是画面上的装饰,更是塑造角色、推进情节、传递主题的有力武器。我特别欣赏他提出的“色彩的情感曲线”概念,虽然有些抽象,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色彩在不同场景下如何变化,以及如何与剧情发展相呼应。总之,这本书在色彩这个主题上的探讨,远超我的预期,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运用。
评分坦白说,我是被《影视摄影技术》的“镜头语言与镜头调度”章节吸引过来的。我一直对电影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切换和运动感到好奇,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实现的,以及背后蕴含着怎样的艺术考量。读完这部分,我可以说,我找到了很多答案,也发现了更多有趣的问题。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讲解“推、拉、摇、移、跟”这些基础的镜头运动,而是非常深入地探讨了不同镜头运动所带来的不同观影感受。比如,他讲到长镜头如何增强现实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他又讲到快速的剪辑和凌厉的镜头切换如何制造紧张刺激的氛围;他还分析了某些特定的镜头运动,比如“荷兰角”或者“仰拍”,它们所传达出的权力感、压迫感或者渺小感。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的区分,以及它们在叙事中的作用。主观镜头能让我们站在角色的视角去体验,而客观镜头则能让我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审视。作者通过大量电影片段的分析,让我们直观地理解了镜头语言的魅力。此外,他还触及了镜头构图的进阶技巧,比如利用前景、中景、远景来构建画面的纵深感,以及如何通过引导线来吸引观众的视线。尽管我不是专业摄影师,但阅读这部分内容,让我对电影的“讲故事”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掌握了一把解读画面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