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童的心理教养法——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心理学
:60.00元
作者:华生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520176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华生*,李天纲主编,惠迪人译的《孩童的心理教养法(精)/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为《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心理学》其中一本,是《行为主义的幼稚教育》一书的另一译本。分行为主义者怎样研究婴儿和幼儿、儿童的惧怕及如何控制之、母爱太过的危险、儿童的愤怒及如何控制之、行为主义者底声明等7章。
目录
章 行为学者怎样研究婴孩与儿童第二章 儿童的恐惧及其控制方法第三章 母爱过多的危害笛四章 怒和发脾气以及怎样控制他们第五章 儿童日夜间的照料第六章 关于性我将告诉孩子些什么呢?第七章 行为学者的申辩译者附言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学术发展,特别是心理学在那个时代的本土化进程,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题目《孩童的心理教养法——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心理学》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以为它会是一部详细梳理民国时期学者如何引进、研究并实践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宝贵文献集。我设想过,书中会深入剖析几部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心理学著作的早期汉译本,探讨其翻译过程中的挑战与得失,以及这些译本对当时中国教育界产生的启示。我期待看到一些具体的民国教育家,如何基于这些译本的理论,来构建和发展他们独特的儿童教养理念,甚至可能是一些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教育实践案例。然而,当我开始阅读时,我发现书中的内容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它似乎更像是一份不完整的索引,列举了一些概念和方向,但却缺乏翔实的论证和深入的挖掘。那些“要籍汉译文献”的精髓,以及“孩童的心理教养法”的实际应用,都只是浅尝辄止,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感觉像是对着一本写着“地图”的书,却始终找不到通往宝藏的路径,只是迷失在那些泛泛而谈的标题和描述之中。
评分我是一名对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史颇感兴趣的读者,当看到《孩童的心理教养法——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心理学》这本书时,我以为终于找到了一个宝藏。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大量西方先进思想涌入,其中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当时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那个时代学者们是如何理解和吸收西方心理学理论,又是如何将其应用于儿童教育实践的。我设想过,书中会详细介绍一些关键的西方心理学著作是如何被翻译和传播的,以及这些翻译文献的出现对当时中国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我渴望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看到那些教育家们是如何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的。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与我的期待相去甚远。它更像是一份目录,列举了一些可能存在的文献,但却没有提供深入的解读和详细的介绍。那些本应是核心内容的“要籍汉译文献”的精髓,以及“孩童的心理教养法”的具体体现,都显得异常模糊和抽象。我像是站在一扇紧闭的门前,看到了门上的精美雕刻,却无法推开它,进入门后的世界,去一探究竟。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原本期望能够体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心理学家们共同探讨孩童的成长奥秘。书名中“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几个字,就像一把钥匙,似乎能打开一扇通往那个充满变革与探索时代的门。我憧憬着,书中能够出现那些早期翻译的西方经典著作的片段,那些在当时如获至宝的思想火花,以及它们如何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我设想过,或许会有关于儿童行为观察的细致描述,关于家庭教育理念的深入剖析,甚至是关于当时社会环境下儿童所面临的独特挑战的探讨。然而,当我逐页阅读时,却发现这一切都像是我单方面的想象。书本的叙述显得极其跳跃和碎片化,缺乏一条清晰的主线来串联起那些可能存在的珍贵信息。我努力想在字里行间捕捉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想找到那些引领时代思潮的观点,却只感受到一种疏离和茫然。它更像是一份不完整的资料汇编,而缺乏应有的深度解读和系统梳理,使得那些本应闪耀着光芒的思想,变得黯淡无光。我渴望的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却只得到了一盘散落的食材,这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遗憾。
评分读到这本《孩童的心理教养法——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心理学》,我原本是满怀期待的,想着能从中窥探民国时期学者们如何借鉴西方心理学来理解和引导儿童成长。然而,翻阅全书,我却感觉像是走入了一个巨大的、却空无一物的殿堂。书名中的“孩童的心理教养法”以及“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这些字眼,无疑预示着一本承载着历史智慧与时代温度的著作。我设想过,它或许会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跨越时空的育儿哲思;又或者,它会像一位严谨的学者,一丝不苟地梳理和分析那些珍贵的早期译著,展现出思想碰撞的火花。然而,书中呈现的却是大片的留白,或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片段,仿佛一本尚未完成的手稿,或是被有意无意地裁剪过的残篇。我期待的那些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那些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催生的教养实践,那些由中西文化交融激荡而出的深刻见解,都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从中寻找到一点点触及我内心的内容,一点点能够启发我思考的论据,一点点能够让我感受到民国时期学者们智慧光芒的痕迹,但最终,我的努力都化为了无声的叹息。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关于“缺失”的体验,它像一个未解的谜题,一个未竟的旅程,让我不禁在合上书页时,陷入深深的困惑。
评分对于《孩童的心理教养法——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 心理学》这本书,我抱着极大的热情去探寻民国时期儿童教育的智慧。我深知,那是一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思想解放的时代,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引入西方先进的心理学理论,为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让我能够领略那些先贤们如何融合西方心理学的洞见,来构建属于那个时代的儿童教养体系。我幻想过,书中会有一条清晰的脉络,梳理出不同学派的心理学思想是如何被引入,又是如何被本土化,并最终体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渴望看到那些充满时代印记的教育案例,那些关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深刻论述。然而,当我沉浸其中时,却发现书中的内容显得支离<bos>.零散,缺乏系统性的论述和深入的分析。那些“要籍汉译文献”仿佛只是被提及,却未曾被充分展现其价值和内容。我感觉像是看到了一幅未完成的画作,虽然轮廓依稀可见,但色彩和细节却全然缺失,无法让我真正感受到民国时期教育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