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词学十讲 | 作者 | 龙榆生 |
| 定价 | 22.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127171 | 出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词学十讲》是龙榆生先生在上海戏剧学院授课时所撰的教材。全书循序渐进,由宏观的词史、词学规律,述及具体作法、欣赏鉴别等各方面,以至于哪些词牌适宜抒写苍凉激越之情、哪些适宜儿女柔情,平仄韵各自的作用、如何用适当的转换达成情感效果,长短结构安排的作用等等;若非龙榆生这样兼擅理论与创作的大家,是不容易写得如此深入浅出、具体可学的。本次出版新增附录三篇:首先根据正文所涉及词牌、人物,从龙榆生本人词作中挑选出十首,或和古人韵,或体现作者对前人词学评价;每首词后加编者按,注明正文中论及该词牌之页码,以便读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对照阅读,加深理解。附录二、三分别选择《今日学词应取之途径》和《论平仄四声》两篇,与正文部分既不重复,又有所关联。且正文为白话写成,这两篇为浅近文言,俾全书较富变化层次,亦可使读者更全面地感受龙榆生论学的各种路径。 |
| 作者简介 | |
| 龙榆生(1902—1966),我国的词学家,民国四大词人之一。本名沐勋,又名元亮,晚年以字行,别号忍寒居士、风雨龙吟室主、怨红词客等,又以兄弟行七而自称龙七,江西万载人。他一生致力于词学研究,被称为中国词学学科的奠基人,曾主编《词学季刊》、《同声月刊》等刊物,在词学界产生极大的影响。撰著有《词学十讲》、《词曲概论》、《唐宋词格律》等多部经典著作和大量词学论文,编选有《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等,均为词学研究者、爱好者的案头典籍。 |
| 目录 | |
| 讲 唐宋歌词的特殊形式和发展规律/1 第二讲 唐人近体诗和曲子词的演化/9 第三讲 选调和选韵/27 第四讲 论句度长短与表情关系/41 第五讲 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63 第六讲 论对偶/85 第七讲 论结构/109 第八讲 论四声阴阳/131 第九讲 论比兴/153 第十讲 论欣赏和创作/171 附录一 龙榆生词十首/189 附录二 今日学词应取之途径/194 附录三 论平仄四声/201 |
| 编辑推荐 | |
| 很多人都曾有过疑惑,为什么词要按词谱,讲究平仄、长短句?这样“带着镣铐跳舞”真的有必要吗?能按谱填词的人或许不少,但能真正讲出为什么的人寥寥无几,而龙榆生先生正是其中讲得极清楚明白的一位。龙榆生是民国四大词人之一,又被称为中国词学学科的奠基人。他不仅具有深厚的创作功力,而且对理论研究极其深入,因而能够融会贯通,切切实实地讲在点子上。本书绝非一般的诗词鉴赏泛泛之作,而是真正出自对“词”这一文学体裁深刻理解,既有宏观观照和整体把握,又把一首首经典名作掰开揉碎,点出其何以精妙,往往令人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看似篇幅不大的一本小册子,却值得反复咀嚼,韵味悠长。 |
| 文摘 | |
| 序言 | |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学理论持审慎态度的读者,很多时候会觉得一些经典论述显得有些陈旧或脱离当下的语境。然而,这本书在保持对经典的尊重与继承的同时,似乎也暗含着一种现代的视角和方法论。我感觉作者在阐述一些传统词学概念时,时不时会抛出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提问,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定论。这种“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发展”的学术气度,是非常难得的。它没有满足于仅仅复述前人的成果,而是试图在既有的理论框架上添砖加瓦,甚至重新审视地基的稳固性。这种动态的学术精神,让我对后续章节中可能出现的创新性论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把钥匙,打开理解宋代文人心灵世界的新通道。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一方面,作为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它对专业术语的把握精准到位,用词考究,绝不含糊其辞;另一方面,它又极力避免了过度晦涩难懂的“学究气”。很多关键概念的解释,都配上了极为精妙的比喻或是贴切的例证,使得即便是初涉词学领域的读者,也能较快地抓住要点。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复杂逻辑关系时所使用的那种层层剥笋般的论证结构,环环相扣,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让人在阅读时很少有“迷路”的感觉。这种行文的流畅性,实际上是对作者深厚内功的一种反向证明——只有对材料烂熟于心,才能如此游刃有余地驾驭文字,化繁为简,直指核心。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装帧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学术底蕴。初翻阅时,我首先被它精心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所吸引,这对于阅读专业性较强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易疲劳。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章节的细枝末节,但从目录和前言的布局来看,作者对整个“词学”领域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仿佛为读者规划了一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习路径。尤其是那些引用的古代文献标注,看起来都极为精准和考究,足见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的严谨态度。我尤其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希望能被书中对特定文学现象的独到见解所启发,毕竟,好的学术著作,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思考。这种精心打磨的作品,光是捧在手里细细摩挲,就已经是享受了。
评分从整体感受来说,这本书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坚实的力量。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追求猎奇的“流行读物”,而更像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导师,站在案前,为你娓娓道来一门精深学问的奥秘。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因为它所探讨的问题是需要细细品味的。我尤其欣赏它所流露出的那种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切热忱,这种热忱并非空泛的赞美,而是落实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观点的考证和阐释之中。读着它,我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仿佛直接聆听了历代词人与作者本人对“词”的理解与探讨。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待学术、对待传统的庄重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极其宏大而又细腻,它似乎试图构建一个关于“词”的完整知识体系,而非仅仅罗列零散的观点。我注意到作者在引入概念时,非常注重追溯其源头和历史演变,这一点非常符合一个历史学者的治学精神。比如,对于某个特定词体的起源探讨,它没有止步于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社会背景和文人创作心态的相互作用,这种穿透力着实令人佩服。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引导着走入了一条由历史长河切割出的时间轴,每一步都踏在了关键的里程碑上。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讲解变得生动起来,因为所有的理论都有了鲜活的历史背景作为支撑。我个人认为,对于想系统掌握词学精髓的读者来说,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展开方式,是极具效率和启发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