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促织经:外十三种 | 作者 | 贾似道 等 廖莲婷 整理校点 |
| 定价 | 26.00元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 ISBN | 9787545814118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博识多闻,是儒家强调的治学理念。孔子说的“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历来为人所重视,这种“多识”的追求发展到宋代,就成了一种“尚博”的风气,以致宋人有一物不识、一事不知为耻者。随着“鸟兽草木之多识”的日益增长,经济的发展繁荣,士人阶层的崇尚,以及印刷业造纸业的发达、市场的繁荣,宋代出现了大量的草木、鸟兽、虫鱼谱录,《四库全书》在著录历代书籍时,在子部下设“谱录类”及其系属之门“草木鸟兽虫鱼之属”,收录有大量的宋代谱录。宋元此类“草木鸟兽虫鱼”之谱录图书,卷帙不大,内容多趣,读之能怡情,能博物,也可以作为学问加以研究,一卷在手,兴味无穷。本书汇录《蟹谱》、《促织经》、《桂海禽志》、《桂海兽志》、《笋谱》、《菌谱》、《禾谱》等十三种宋代记录草木鸟兽虫鱼的谱录,以及一种元代枣谱,即柳贯的《打枣谱》,并选择精善且常见之本为底本,参照其它存世版本,加以点校,以助读者新知启慧、陶治性情、为学修养之用。 |
| 作者简介 | |
| 《促织经》及其他十三种作品的作者为宋元时期的文人学者。 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号悦生,南宋晚期权相。浙江天台屯桥松溪人。 本套宋元谱录丛编主编顾宏义,1959年生,上海人。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宋史和古典文献学。著有《宋朝方志考》、《教育政策与宋代两浙教育》、《细说宋太祖》、《细说萧太后》、《宋初政治研究——以皇位授受为中心》等。 |
| 目录 | |
| 总 序 顾宏义 前 言 廖莲婷 蟹谱 (宋)傅 肱 蟹略 (宋)高似孙 促织经 (宋)贾似道 禽经 (宋)佚 名 桂海禽志 (宋)范成大 桂海兽志 (宋)范成大 桂海虫鱼志 (宋)范成大 桂海果志 (宋)范成大 荔枝谱 (宋)蔡 襄 橘录 (宋)韩彦直 禾谱 (宋)曾安止 菌谱 (宋)陈仁玉 笋谱 (宋)僧赞宁 打枣谱 (元)柳 贯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坦白说,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小众”文化的好奇心,想看看在过去,人们是如何解决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本书的篇幅虽然可观,但内容的密度却高得惊人,几乎没有一句是多余的废话。它的文字风格古朴典雅,初读可能需要适应一下古汉语的表达习惯,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韵律感和精确性便会展现出来。我发现自己开始对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场景产生了强烈的画面感,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特殊气味,感受到工具在手中传递的震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保留了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这套方法论可能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或被取代,但其背后的逻辑思维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任何时代都值得学习的。它不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经验备忘录”,里面充满了经验主义的闪光点,让人在惊叹之余,也引发了对知识如何被记录和传承的深刻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古典的美学气息,让人阅读起来心情格外平静。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某些自然材料特性的描述部分,那份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简直令人叹服。作者对于材料的反应,环境湿度的影响,甚至不同批次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异,都有着超越时代的敏感度。这让我深思,在今天这种高度依赖标准化和量产的时代,我们是不是过早地放弃了对这些“非标准化”因素的重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慢察微末”的视角,鼓励读者去关注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细微变化。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耐心”这个词有了更立体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美德,而是具体化为书中所记载的每一步操作、每一次等待。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人对“做好一件事”的执着与敬畏,这种精神力量,即使在今天,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在手里,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香气,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一个更加古老、更加讲究细节的年代。我原本对这类看似深奥的古籍是有些望而却步的,总觉得晦涩难懂,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记录了前人生活智慧和精湛技艺的百科全书。其中对于某些特定材料的处理方法,以及那些看似繁琐却蕴含着深刻道理的步骤描述,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奇妙的踏实感。作者似乎有着近乎痴迷的探究精神,将一个看似寻常的领域,剖析得淋漓尽致,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引导我进行一次沉浸式的田野考察。尤其是一些插图和图示的描绘,虽然是古老的刻版风格,但其精准度令人叹服,足以让人清晰地想象出当时工匠们操作的场景,这对于理解古代技术史来说,价值简直无法估量。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座连接现代与过去的桥梁,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时所遗失的那些精微之处。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典雅而不失厚重感,放在书架上就自成一道风景。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问题感到困惑,希望能找到一些历史的参照点来梳理思路。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没有采用那种流水账式的叙述,而是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层层递进,将原本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那种冷静、客观的笔调,不带过多主观臆断,而是大量引用前人的记录和经验,使得整本书的论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对现代工艺的认知去揣摩其中的原理,这种跨时代的对比,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细节的观察能力。比如,书中对某种特定环境下的材料储存和准备工作有着极其细致的描写,这在今天的许多速成教程中是绝对看不到的。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做一件事,更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去做,背后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阅读节奏,迫使读者沉下心来,去品味那些被时间冲刷掉的“慢工出细活”的哲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实在令人称道,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用心,本身就是对所载内容的一种尊重。内容上,我主要被其中关于“工匠精神”的体现所折服。在阅读某个篇章时,作者描述了一种近乎仪式化的准备过程,涉及到的材料的选取、气候的考量,乃至操作者自身的心理状态,都有详尽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古人做事情,往往将“事”与“人”紧密结合,技术不再是冰冷的操作指南,而是融入了个人生命体验和对世界的认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一位饱经风霜的老手之间的私密对话。他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记录,引导你自行得出结论。对于那些追求技术深度,不满足于表面流程介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需要耐心,回报的却是对事物本质更深一层的理解,远超出了书本所描述的具体技术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