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花卉 9787553507033

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花卉 978755350703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晓蓓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花卉
  • 外来植物
  • 园艺
  • 科普
  • 自然
  • 生物
  • 中国植物
  • 茉莉花
  • 植物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53507033
商品编码:2994074402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花卉 作者 晓蓓
定价 38.00元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553507033 出版日期 2017-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花卉》一书重点介绍了50种不同历史时期引进中国的常见外来花卉,探究它们传入中国的经过、花名的由来、被中国人接受并喜爱的过程,还着重研究了外来花卉在中国获得的文化涵义。这些外来花卉加入到中国的大花园里,体现了中外交流史上的成果,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的需求。比如茉莉花,原产自印度,如今却已在许多正式外交场合成为中国象征。本书具有丰富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生动地记述了中外交流史上,外来植物传入中国并被一步步接受并*终扎根的历史。

   作者简介
晓蓓,女,生于上海,旅游文学专业,从事编辑出版职业,主编有《中华探名典》《中国细节》《日本细节》等图书。

   目录
001 序
001 波斯菊
004 除虫菊
006 雏菊
009 春
014 大花紫薇
017 大丽花
020 风铃草
023 风信子
026 凤仙花
029 鹤望兰
032 红花石蒜
035 花毛茛
038 火鹤花
042 鸡蛋花
046 鸡冠花
049 夹竹桃
052 金盏花
055 君子兰
058 康乃馨
061 马蹄莲
064 曼陀罗
067 茉莉花
070 木棉花
073 南非万寿菊
076 欧洲锦葵
078 欧洲报春
082 欧洲绣球
085 三色堇
088 矢车菊
091 水仙花
094 睡莲
097 素馨花
100 昙花
103 唐菖蒲
106 午时花
109 勿忘我
112 仙客来
116 向日葵
120 蟹爪兰
122 雁来红
125 洋桔梗
129 洋兰
136 一品红
139 罂粟花
143 虞美人
146 郁金香
150 鸢尾花
153 紫罗兰
157 紫苜蓿

   编辑推荐
《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花卉》属于“中国的外来植物”系列彩色丛书。旨在介绍中国引进的各种外来植物的文化涵义,以文化科普教育为特色,文图并茂,生动有趣。

   文摘

   序言

跨越山海的生命赞歌:世界植物的迁徙与演化 图书名称: 跨越山海的生命赞歌:世界植物的迁徙与演化 ISBN: 978-7-5535-0704-0(虚构) 字数: 约 1500 字 --- 序言:沉默的旅行者与地球的织锦 地球的历史,就是一部植物不断迁徙、适应与重塑景观的历史。它们没有双脚,却以惊人的毅力,跨越了海洋、高山和无尽的荒漠。从种子随风飘荡的微小奇迹,到被人类有意或无意间带往新大陆的庞大舰队,植物的“旅行”深刻地定义了不同地区的生态面貌,影响了人类的农业、医药乃至文化观念。 《跨越山海的生命赞歌:世界植物的迁徙与演化》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的引种史或某一类具体物种(如花卉)的介绍,而是从更宏大、更具生态学和历史学深度的视角,探讨全球范围内植物物种迁移的驱动力、机制、生态后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本书旨在揭示,我们习以为常的“本地”植物群落,往往是地球漫长历史中无数次跨界交流的结果。 第一部分:古老的迁徙——地质变迁与自然驱动 本书的开篇,将时间轴拉回至大陆漂移的时代。自然界中的植物传播,往往是缓慢而宏大的地质事件的副产品。 第一章:板块漂移与古老连接 本章追溯冈瓦纳古陆的解体如何塑造了南半球独特的植物区系。探讨舌羊齿(Glossopteris)等古老植物的化石证据,如何描绘出跨越大洋的生命联系。这部分侧重于古气候变化,如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如何迫使植物群落向更适宜的纬度或海拔迁移,驱动了物种的分化与适应。 第二章:风、水与生命的信使 详细解析非人为因素驱动的生物传播机制。风力传播的效率与策略(如蒲公英的绒毛伞翼、松柏的翅果),水力传播的适应性(如椰子的浮力与盐分耐受),以及动物在种子传播中的角色(如鸟类的食果传播、哺乳动物的地下埋藏)。重点分析了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或火山爆发,如何实现跨越地理障碍的“跳跃式”传播。 第三章:冰川的塑造者 冰川纪是地球上最剧烈的环境重塑时期之一。本章剖析了“冰缘带”(Refugia)理论,即在冰盖无法完全覆盖的避难所中,植物如何保存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随着冰川消退,这些幸存者如何重新占领广阔的土地,形成了我们今天观察到的植物群落的“前沿阵地”。 第二部分:人类的角色——文明、贸易与生物地理学的重塑 人类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植物的迁徙速度与规模,将原本需要数百万年的自然过程压缩到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内。 第四章:农业革命的早期远征 重点考察新石器时代人类定居与农业的兴起,如何引发了最早一批重要的作物和伴生植物的区域性传播。例如,小麦、水稻、大麦等核心作物的起源地(如新月沃地、长江流域)如何通过早期贸易路线,向周边扩散,并带来其伴生的杂草(Weeds of Cultivation)。本章分析了古代丝绸之路对植物物种交换的间接影响。 第五章:大航海时代的生物地理学冲击 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是全球生物地理学的分水岭。本章深入探讨了新旧大陆之间关键植物物种的相互移植,及其对全球生态和经济的影响。例如,马铃薯、玉米、番茄(从美洲到欧亚)和咖啡、小麦(从欧亚到美洲)的交流,如何彻底改变了全球人口的承载力和饮食结构。这不仅仅是物种的移动,更是生态系统的深度耦合与重组。 第六章:园艺、科学与人为扩散的加速 从维多利亚时代的植物猎人(Plant Hunters)到现代植物园的科学交流,人类对植物美学、药用价值和遗传改良的追求,推动了物种的系统性采集与引入。本章分析了近代植物学分类学和园艺学的发展,如何催生了全球性的植物园网络,成为物种交换的重要中介。探讨了对特定观赏植物(非仅指花卉)的引进与培育如何成为文化身份的象征。 第三部分:生态的博弈——适应、归化与入侵 物种的引入并非总能成功,其后的生态过程才是决定物种命运的关键。 第七章:从“外来”到“归化”的生态门槛 解析一个外来物种要在一个新环境中“扎根”所需跨越的生态障碍,包括气候不适宜性、土壤条件、传粉者缺乏以及本地微生物群落的排斥作用。本章引入了“生态位填充”的概念,探讨外来物种如何占据本地物种遗留下的生态空缺。 第八章:入侵:失衡的生态系统 本书详细区分了“引种”(Introduced)、“归化”(Naturalized)和“入侵”(Invasive)三个层次。重点分析了造成严重生态破坏的典型入侵物种案例(非特指观赏花卉),探讨了它们为何能超越本地物种的竞争,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改变土壤化学性质、火灾频率或水文循环来重塑栖息地结构。 第九章:适应性辐射与基因流动的未来 展望未来,探讨在全球气候变化加速的背景下,植物物种的迁移速度是否正在超过其适应速度。分析了基因组学研究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物种在迁移过程中基因库的收缩与重组,以及人工辅助迁移(Assisted Migration)在保护濒危物种中的伦理与实践争议。 结语:构建未来的全球植物网络 《跨越山海的生命赞歌》总结道,地球上的植物群落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化的全球网络。了解物种的迁徙历史,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当前的生物多样性格局,更是对未来生态管理、保护生物遗传多样性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预判。我们与植物的共存史,就是一部不断学习与适应的宏大叙事。 本书的特色: 本书以严谨的地理学、生态学和历史学交叉视角,提供了一幅宏大的全球植物地理学图景。它着重于机制、过程和宏观影响,而非对具体物种的详细图鉴或简单的引种史罗列。全书穿插了大量的跨学科研究成果,语言风格力求学术的深度与叙事的流畅性相结合,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每一片绿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有个小小的愿望,就是能在家里的阳台上打造一个小小的“世界花园”,种满来自不同国度的花卉,让它们在有限的空间里,奏响一曲和谐的交响乐。所以,《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花卉》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光是“远方的茉莉花”这个名字,就充满了异域风情,让我开始想象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芬芳。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会介绍哪些花卉?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玫瑰、郁金香,还是那些我从未听过的,却同样美丽动人的奇特花朵? 我更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这些外来花卉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适应性信息。毕竟,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不是所有来自异域的花卉都能在这里安然绽放。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花卉在中国哪些地方种植效果更好,或者在特定环境下需要采取哪些特殊栽培措施的建议,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实现“世界花园”梦想的起点,让我能够带着对这些远方来客的了解,去精心挑选,去悉心呵护,让它们在中国也能开出最美的花。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拍摄植物,尤其是那些形态独特、色彩鲜艳的花卉,可总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很多时候看到好看的花,却叫不出名字,更别提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了。所以,当我在书店偶然瞥见《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花卉》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标题中的“外来植物”和“花卉”这两个词,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想象着,书中或许会收录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美丽花朵,它们如何在中国的土壤里绽放,又如何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信息,比如如何辨认这些外来花卉,它们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长,以及如何照顾它们。我知道很多外来植物都因为适应性强、观赏性高而被广泛栽培,但也有些可能需要特殊的照料。如果书中能有一些关于种植技巧的介绍,那就太棒了。另外,我也很好奇,这些花卉在进入中国后,是否会和中国的本土植物产生一些奇妙的互动,或者说,是否会催生出一些新的栽培品种。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我探索植物世界、甚至动手去栽培的指南。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物种入侵”这个话题都非常关注,它涉及到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方面,而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生产者,其外来引入和传播更是牵动着不少人的神经。《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花卉》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很诗意,但“外来植物”这个关键词,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或许会涉及一些更深层次的讨论。我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对一些具有潜在入侵风险的外来植物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它们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又对中国的本土生态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 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积极的视角,比如那些被成功引入并广泛应用的观赏性外来植物,它们是如何在我国得到良好管理的,又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便利和美化。我想了解,在对待外来植物时,我们应该持有一种什么样的科学态度?是“一刀切”的排斥,还是“因材施教”地管理?这本书是否会探讨一些关于外来植物的科学分类、鉴定方法,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监测和管理,以避免潜在的生态风险。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外来植物”有一个更全面、更辩证的认识,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威胁。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和文化都充满兴趣的人,总是喜欢从细微之处去挖掘一个地方的独特性和发展脉络。《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花卉》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更可能是一本折射出中国与世界交流互动的历史剪影。花卉,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经济作物,它们的传播和演变,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好奇,书中是否会追溯这些外来花卉在中国出现的历史渊源?它们是如何被引入的?是作为贡品,还是作为商品?是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而来,还是伴随着近代的海上传播而至? 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外来花卉如何融入中国的农业、园艺,甚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比如,是否有些外来花卉在中国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寓意,或者成为了某些节日庆典的象征?它们又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本土植物的栽培和利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感受到这些“远方来客”在中国土地上留下的深深印记,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在吸收和融合外来元素方面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远方的茉莉花——中国的外来植物·花卉》光听名字就充满了一种诗意和探索的意味。作为一个热爱园艺和对植物世界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漂洋过海”来到我们土地上的植物充满了兴趣。它们是如何跨越山海,在异国他乡扎根生长的?它们又带来了怎样的色彩和芬芳?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许多耳熟能详的“外来户”,比如现在遍地可见的法国薰衣草,还有那些被引入后一度引起争议,但如今已成为我们餐桌上常见美味的番茄和辣椒。而“茉莉花”这个意象,更是能让人立刻联想到那种浓郁而清雅的香气,似乎预示着书中会包含许多令人惊喜的故事。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开这些外来植物的神秘面纱,不仅仅是它们的名称和形态,更想了解它们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曲折经历。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原本生活在遥远国度的生命,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贸易往来,还是科学家的辛勤培育?它们的引入,是否也曾引发过生态上的某些讨论,或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区分那些真正“外来”的植物,以及那些已经被本土化,甚至成为了我们文化象征的植物。有时,我们甚至会误将一些“归化”已久的植物当作“原生”物种,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建立一个更清晰、更准确的植物认知体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