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
定价:38.00元
作者:白雯婷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10420023
字数:
页码:3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为什么有些事情看似合理实则不合理,看似理性实则不理性,看似平常实则不平常?为什么有些事情表面看平淡无奇,实际却充满了玄妙?为什么有人能够看见自己“灵魂出窍”?为什么有人会患上癖,对儿童极度迷恋?为什么网络和口头都在流行“神马都是浮云”?《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揭示了生活中各领域的异面,剖析那些我们不易察觉的失常行为,诠释生活和生命的本质和真相。
内容提要
为什么我们会在超市里疯抢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有些人能从一个人的笔迹中看出他的品性?为什么心情不同的时候,时间的长短也不一样?你以为经过思考就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吗?你以为深信不疑的记忆就真实存在吗?你以为商品物美价廉就会占到便宜吗?学会驾驭非理性,做生活掌舵手!《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却百思不解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在自我认知和现实生活之间建立一座桥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世界上常会发生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来到一处完全陌生的场所或者做出某些动作时,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初次见面时,宝玉就感觉见过黛玉一般。
列夫·托尔斯泰有一次去打猎,在追赶一只兔子时,马蹄不慎陷入坑里,他也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这个时候,他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个十分熟悉的场景:自己在前世也曾这样从马背上摔了下来,甚至连时间他都记得很清楚,他肯定那是200年前的事情。
我们常说的前世今生,现在常被小说、影视作品渲染得神乎其神,如忽然感觉对某场地、某人、某物似曾相识,似乎能准确地描述每一个细节,甚至好像能预测接下来事态的发展。
根据调查,有2/3的成年人至少经历过一次这样似曾相识的感觉。调查显示,常年在外阅历丰富的人比宅在家里的人更有可能遇到这种情况,同时,想象力丰富的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普通人更容易产生这种感觉。但是,这样的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那么,我们真的有前世吗?如果没有,那些神奇的“记忆”又是怎么回事呢?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的产生是一个叫做海马回的区域在作祟。海马回是位于脑颞叶内的一个部位的名称。人有两个海马回,分别位于左右脑半球。海马回是组成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担当着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重任。它的名字来源于其类似海马的弯曲形状。
海马回主要控制记忆活动的区域,负责形成和储备长期记忆。而记忆承载于被强大的化学作用联系在一起的脑细胞群,当我们要从脑中“抽出”某个记忆时,实际上就是在寻找特定的脑细胞并将其激活。而海马回可以帮助我们对脑中已经存在的记忆进行“索引”,并找出其他相类似的情况。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做过类似的事情或者说过类似的话,就会恍然大悟般感慨:“哦!这件事(这些话)我以前好像做(说)过!”但是,有的时候,这样的记忆“索引”也会出现差错。海马回有时会将此时此刻的所知所感与某种未曾发生的“记忆”关联在一起。比较典型的情况有,我们看到电影或者小说里面的某些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所遗忘。这种遗忘并不是真的忘记了,对其的记忆还是储存在大脑里的。然后忽然有一天,当我们处于类似的场景中时,我们可能会误以为那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从而产生对前世的猜测。
对于前世,如果我们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娱乐,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痴迷于这种说法,我们就会受到不必要的消极影响。社会上很多“江湖人士”“算命大师”就是利用这样的说法对人们进行欺,而且许多人似乎也对此“乐此不疲”,终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所以,与其执著于那看不见摸不着的前世,不如好好地把握当下,活在今天。只要保持着认真活在当下的心态,就能在为人处世时保持自制、理性而又不失活泼的生活态度,拥有更好的明天。
许多较为偏远的地方,至今还有“叫魂”的说法,即小孩子受到惊吓,精神变得恍惚时,大人就会带着他到受惊吓的地方喊他的名字,如:“××,回来吧,回来吧。”民间也还有很多关于灵魂的说法,“灵魂出窍”就是其中一种。天,子林向朋友说起他某一晚的古怪经历。那晚,由于疲倦,子林早早地就躺下睡觉了。也不知道睡了多久,他迷迷糊糊地觉得自己有些醒了,但并不是完全清晰.而是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他忽然觉得有些口渴,于是慢慢地爬起来,可总觉得有些费劲,他想可能是因为自己睡得有些久了。之后,他有些费劲地走向放水杯的桌子,却忽然心惊似的回头看了一下。
这一瞧把他自己吓了一大跳,他看见自己还好好地躺在床上,似乎还能感受到床上的“自己”那细微的呼吸。这一惊像是一阵吸力似的,把他直直地拉向了床上的“自己”。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他慢慢地睁开了眼,他像意识到了什么似的,马上打开灯,发现自己还躺在床上……有人觉得这种现象其实就是灵魂出窍,即认为在人放松下来,思想开始放空的时候,灵魂较易脱离肉体的束缚。这就像很多濒临死亡的人在昏迷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灵魂脱离肉体漂浮了起来,然后看到医务人员焦急地抢救自己。在恢复知觉后,他们也能准确说出当时的抢救情况。
其实,心理学家认为,灵魂出窍的现象可能是由右大脑皮层的角脑回引起的。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做了一个实验:用电极刺激一名患有癫痫性的妇女的头部。当研究人员向这名妇女的角脑回发出微弱信号时,经她后来形容,当时的感觉是:“我从高处看到自己躺在床上,但我只看到自己的脚和下半身。”后来研究人员又向她的角脑回发出两次刺激信号,结果这名妇女又产生了类似的感觉,甚至还有瞬间的轻盈感。所以,研究者认为,角脑回主要负责整理有关身体的视觉资料(来自眼睛)以及有关碰触和平衡的资料(来自皮肤和内耳)。一旦角脑回对这些资料整合不当,人就可能产生灵魂出窍的感觉。
但是,角脑回功能紊乱并不足以解释有关灵魂出窍的疑问,因为感觉灵魂出窍的人除了感到意识脱离身体外,那个分离出来的自己还能以外人的视角看到自己的身体以及周遭的事物,这些信息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
序言
我一直是个对“为什么”充满好奇的人,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的那些“为什么”。这本《满28包邮 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真的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故事性和趣味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损失厌恶”的讨论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损失的恐惧,往往比对同等收益的渴望更强烈。这种心理机制,对于理解很多商业决策,比如保险的推广,或者打折促销的策略,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感觉自己读这本书,就像在玩一个解谜游戏,每读完一个章节,就仿佛解开了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小谜题。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普及,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新角度,让我对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更加懂得如何去与人相处。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以往对一些行为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很多行为是基于理性判断,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的决策过程充满了“非理性”的色彩,而且这些“非理性”背后,竟然有着一套清晰的心理学逻辑。比如,书中关于“禀赋效应”的探讨,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对拥有的物品总是看得比实际价值更重要。这种心理效应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让我们不愿意轻易放弃,即使这些物品已经不再那么需要。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陈述现象,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心理机制的根源,以及它在生活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这种深度的剖析,让我对“怪诞”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觉得它们“奇怪”,而是能够理解它们发生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心理学知识,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人性的方法论,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和思考。
评分刚拿到这本《满28包邮 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迫不及待地翻开。说实话,我对“怪诞行为心理学”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生活中总有些行为,看似荒谬,却又忍不住去模仿,或者不理解为何会如此。这本书的标题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仿佛承诺了能够解开这些生活中的小谜团。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但却又深深影响我们决策和行为的心理机制。比如,为什么在某些场合下,我们会不自觉地随波逐流?为什么有时明知不可为,却依旧会坚持?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有趣的案例,而非枯燥的理论,来一一剖析这些“怪诞”行为背后的逻辑。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在不经意间,就能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积极的改变。对于那些渴望了解人性深层驱动力,并且愿意通过知识武装自己,成为一个更懂自己、更懂他人的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入口。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被书中内容深深吸引,并从中汲取到源源不断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获得了洞察人心的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社会认同”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尤其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我立刻想到了很多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效应,或者一些流行趋势的形成,原来背后都有着强大的社会认同心理在驱动。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比喻和案例,将这些心理学原理娓娓道来,让即使是对心理学完全没有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在用最贴近我们生活的方式,引导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些“怪诞”行为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观察、去分析,从而在复杂的社会互动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看似深奥的心理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读的时候,我常常会突然“哦!”一声,因为书中描述的很多情景,我都能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人身上找到影子。比如,关于“锚定效应”的解释,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在购物时,看到打折前的价格,再看到打折后的价格,会觉得那个折扣力度很大,即使实际价格并没有便宜多少。作者通过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餐厅菜单的定价策略,或者商品陈列的方式,巧妙地揭示了这些心理学原理是如何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发挥作用的。这让我感觉,心理学并非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点滴中的智慧。我非常欣赏书中那种“解密”式的写作风格,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层层剥茧,带领读者一起去探索行为背后的原因。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副新的眼镜,能够更清晰地辨认出那些操纵我们选择的“幕后推手”,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