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研究
定价:42.00元
作者:高占义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170037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高占义、王少丽、胡亚琼、杨建青等编著的《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研究》将气候—人类活动视作一个综合系统,全面考虑了该综合系统中某一因素改变后所诱发的其他因素的同步变化,基于这一思路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地下水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同时将人类活动分为受气候变化诱发的改变和人类活动自主性改变两种类型分别进行不同方案的模拟,该思路将仅考虑直接影响的纵向研究扩展到分析各因子相互作用、综合考虑直接和间接影响横向研究,也大大区别于过去的同类研究思路。项目在地下水监测、地下水模拟预测与评价、技术交流与培训等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有助于从本质上认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地下水动态变化的规律性。
内容提要
《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研究》依据作者高占义、王少丽、胡亚琼、杨建青承担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水利部合作项目“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研究”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编著而成。全书共分7章,章介绍了项目背景、外研究现状、项目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章从自然条件、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5个方面介绍了陕西咸阳、河北沧州和山东威海三个试点区的基本情况;第3章介绍了地下水动态研究中常见的数学统计方法和地下水模拟软件GMS;第4章至第6章分别以三个试点区为例,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评价气候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构建适应于三个试点区的水文地质模型,对未来不同气候和情景条件下的地下水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进行预测评估,提出适应对策和建议;第7章介绍了项目执行期间在能力建设方面开展的一系列技术交流和考察、地下水监测和模型培训、研讨会等活动。
《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研究》具有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特点,可供广大水利科技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真是颠覆了我对地下水的认知!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地下水是那么稳定、不受外界干扰,仿佛是地球深处一个永恒的储藏库。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这种“固定不变”的观念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和严谨的数据论证,生动地描绘了气候变化如何从方方面面渗透到地下水系统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降雨模式改变的部分,过去稳定的雨季和旱季,现在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这直接影响了地下水的补给速度和水量。更令人担忧的是,极端天气事件,如特大暴雨和长期干旱,对地下水库的冲击是毁灭性的。暴雨可能导致地表径流增加,污染物更容易被冲刷进入地下,而长期的干旱则会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某些区域甚至可能出现地下水枯竭的风险。书中还探讨了气温升高对地下水温度的影响,这看似微小,却可能对地下水生态系统和水质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点是我以前从未想过的。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地下水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我们头顶的天空紧密相连,气候变化带来的涟漪,终将触及这片深邃的水域。
评分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实证研究,成功地打开了我理解气候变化与地下水之间复杂联系的大门。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气候变化是如何通过改变冻土层的融化和再冻结过程,来影响地下水系统的。书中详细阐述了,在一些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永久冻土层的存在对地下水起着重要的隔水作用,它限制了地表水的下渗,也保护了下方的含水层。然而,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冻土层正在加速融化,这不仅会释放出被冻结的有机物,改变地下水的化学性质,更重要的是,它会改变地下水的补给和流动路径,甚至可能导致地表塌陷,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威胁。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还探讨了气候变化可能如何影响地下水中的微生物活动,进而影响地下水的净化能力和碳循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地下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系统,它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复杂的,而且这些影响往往是难以察觉的,但却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的研究报告,更像是一次令人警醒的科学对话。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剥离出来,呈现在普通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他对地下水补给和排泄机制的细致解读。传统的观点认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依赖于降水,但书中揭示了,当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分布不均时,地下水系统的“生命线”就会变得脆弱。例如,一些长期受降水补给的区域,在降雨量锐减的年份,地下水位会迅速下降,导致井水干涸,对当地农业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威胁。更让我感到震惊的是,书中提到了地下水排泄与海平面上升之间的关联。在沿海地区,地下淡水层与海水交界处本就脆弱,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会加剧海水入侵的风险,导致沿海地下水资源盐碱化,无法饮用,这对于许多依赖地下水资源的沿海社区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本书的论证逻辑清晰,从宏观的气候变化趋势,到微观的地下水分子动态,都做到了层层递进,让我能够理解每一个结论背后的科学依据。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叙事感染力并存,读起来既能增长知识,又引人深思。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地下水化学成分的部分。以前我总以为地下水是纯净的,但书中提到,随着地表径流的变化,一些原本在地表稳定存在的污染物,例如化肥、农药的残留,甚至工业废弃物,都有可能随着降水入渗,进入地下水系统。而且,地下水的流速和停留时间也会影响其化学性质。气候变化可能改变地下水的流速,使得原本不会被溶解或稀释的污染物,在新的水文条件下变得活跃起来,从而污染地下水。书中引用了多个真实案例,展示了地下水污染如何影响饮用水安全,甚至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破坏。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作者还探讨了地下水温度变化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这种变化可能如何连锁反应,影响地下水的自净能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保护地下水,不只是要关注水量的多少,更要关注水质的纯净,而这一切,都与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极具前瞻性的视角,剖析了气候变化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一直认为,地下水是一个相对“沉默”的资源,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所面临的“喧嚣”的改变。作者深入分析了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地下水蒸发和蒸腾的损失。在干旱和高温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水体蒸发加剧,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消耗更多的水分,这些因素都会间接导致地下水的补给减少,加速地下水位下降。书中特别提到了,在一些脆弱的生态系统中,地下水是维持植物生长和湿地生态的关键,而气候变化导致的水量减少,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植被退化,甚至生态系统的崩溃。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讨论了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地表沉降之间的关联。当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水位急剧下降时,地下的土层结构会发生变化,引发地表沉降,这会对城市基础设施,如建筑、道路、桥梁等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地下水变化不仅仅是水量问题,更是影响地表稳定和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