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 9787547237434

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 978754723743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宇翔 著
图书标签:
  • 日德兰海战
  • 一战海战
  • 主力舰
  • 战列舰
  • 海军历史
  • 军事历史
  • 海战史
  • 德国海军
  • 英国海军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37434
商品编码:2993141494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

定价:99.80元

作者:张宇翔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472374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大篇幅*次呈现的珍稀历史资料;海战主力舰战斗表现的翔实研究;*面、真实地解读日德兰海战。

内容提要


日德兰海战是海战史上不朽的传奇,作为人类历史*后一场大舰队之间的对决,其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本书详细研究双方战舰的战斗表现,细节上依靠双方战后报告和损伤记录,剥离海战中真真假假的宏大叙事和英雄壮举,让事实本身说话,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海战及其影响进行技术层面的反思。

目录


前言

章 走向“末日之战”的双方舰队
日德兰:偶然中的必然
舰只对比
人员
试探

第二章 战巡之间的揭幕战
接战
向南狂奔
中弹记录
争议

第三章 贝蒂的诱敌
向北狂奔
中弹记录
争议

第四章 杰里科的次抢占T字横头
杰里科的艰难抉择
“防守”号和“武士”号的悲剧
传奇的开端
“无敌”号的悲剧
大舰队主力的次抢占T字横头
舍尔的次规避
中弹记录
争议

第五章 舍尔卷土重来
大舰队的第二次抢占T字横头
中弹记录

第六章 后的主力舰交火
费解的“跟我来”
后的主力舰交火
失去的机会
中弹记录

第七章 之夜和返航
航线选择
夜战阶段
夜战第二阶段
中弹记录
争议

第八章 “塞德利兹”号和“东弗里斯兰”号的命运
努力挽救“塞德利兹”号
受伤的“东弗里斯兰”号
“马尔伯勒”号和“厌战”号的艰难返航

第九章 荣耀与指责——日德兰的余波
浮华
现实
未来

第十章 总结与思考
损失比
火炮

命中与损伤——大口径舰炮
命中与消耗——中小口径舰炮
主力舰火炮故障
火控
殉爆和发射药起火
中弹位置及其影响分析
动力系统故障
质量


附录1:1914年“胡德”号的实验
附录2:第十章总表1中其他各舰的沉没过程
附录3:巡洋舰及驱逐舰的消耗
附录4:柯达无烟药及药库安全
附录5:战前
附录6:日德兰海战中的轻巡中弹情况
附录7:日德兰海战中的驱逐舰中弹情况
附录8:维修
附录9:日德兰还战后大舰队主力舰防护和火控相关改装
附录10:火控基本知识及一战时的皇家海军火控设备

作者介绍


张宇翔,留学新加坡博士,擅长无畏舰之后至二战期间海战的历史写作,在杂志上发表过多篇相关文章。

文摘






序言



钢铁巨兽的时代挽歌:探索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海战风云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场特定的海战,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个由钢铁巨舰主宰的时代,一个海军力量决定世界格局的宏大历史背景。我们将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上半叶,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海军战略、技术演进以及由此催生的经典海战理论与实践。 第一部分:技术奇点与海军哲学的萌芽 在蒸汽动力与金属冶炼技术成熟的推动下,海战的主导者从风帆战舰彻底转向了拥有强大火力和厚重装甲的“钢铁巨兽”——主力舰(Battleship)。本书首先会详述这一技术变革的内在驱动力。从早期铁甲舰到无畏舰(Dreadnought)的诞生,仅仅是技术迭代的一个缩影。 无畏舰革命的深远影响: 1906年“无畏舰”的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既有的海军设计理念。它所代表的“全重炮”思想,使得所有先前建造的战舰瞬间成为“前无畏舰”。我们将探讨这一革命性设计如何重塑了全球海军竞赛的格局,尤其对英国皇家海军和德国海军的战略规划产生了怎样的连锁反应。我们不会详细描述任何一场战役的具体过程,而是侧重于分析这种设计理念如何影响了各国海军高层对未来战争的预判。例如,这种设计如何促使海军规划者倾向于“决战理论”,即相信一场决定性的舰队会战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制海权问题。 火炮、装甲与速度的三角博弈: 主力舰的设计永远是这三者之间艰难的权衡。本书将通过对关键技术指标的分析,展现工程师们在材料科学限制下的努力。我们将研究不同国家对装甲带倾斜角度、主炮口径选择(如12英寸、14英寸、15英寸乃至更大口径)背后的战略考量。是追求在远距离上击穿对手,还是宁愿牺牲射程以换取更厚的侧舷防护?这些设计选择,实质上是各国对未来可能遭遇的敌手及其战术意图的预判。 第二部分:战略部署与和平时期的海军竞赛 在和平时期,海军的力量是国家威慑力的核心体现。本书将宏观地考察主要海军强国,如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大陆国家之间的海军竞赛。 吨位与条约的限制: 战间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国试图通过国际条约来限制军备竞赛,例如华盛顿海军协定。我们将分析这些条约的初衷、主要内容,以及它们对主力舰建造计划产生的限制与意外的推动作用。条约的签订并非意味着冲突的停止,而是将竞争转向了条约允许范围内的技术优化,或者对条约限制的规避。我们关注的是条约如何塑造了各国海军的结构,例如在条约框架下,巡洋舰和航母(作为新兴力量)的发展被加速。 海军学说的演变: 战略思想的演变是理解海军力量如何部署的关键。我们将考察不同学派对“控制交通线”和“舰队决战”的辩论。这些理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新兴技术的评估。例如,远程火力控制系统的发展如何使得舰队接敌距离不断拉远,进而影响了传统编队和协同作战的训练模式。 第三部分:海战的界面——从目视到雷达的过渡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海战,见证了从传统的目视接战向更依赖技术的跨越。这种转变对舰队的战术运用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侦察与观测的力量: 在雷达技术成熟之前,侦察机和观测哨在引导炮火和发现敌舰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探讨水上飞机在舰队作战中的早期应用,以及侦察任务的风险与回报。这些初期的观测手段如何决定了舰队的“视距”与“火力射程”之间的关系,以及指挥官如何依赖不完全的战场信息进行决策。 新兴力量的崛起与传统格局的动摇: 航空力量的兴起对主力舰的霸主地位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将分析早期海军航空兵的局限性(如载机量、航程和对天气条件的依赖),以及它们如何开始侵蚀主力舰的防护优势。这种新兴力量的威胁,迫使各海军重新审视主力舰的生存能力和未来的角色定位。航母不再仅仅是侦察平台,而是逐渐演变为新的打击核心,这预示着海战范式的根本性转移。 第四部分:后勤、工业基础与战争潜力 一场大规模的海军冲突,最终比拼的是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后勤保障系统。 工业化的规模效应: 现代主力舰的建造需要庞大的钢铁、熟练的工人和精密的机械加工能力。我们将从宏观角度比较主要工业国的生产潜力,探讨在长期消耗战中,谁能更快地补充受损舰艇或建造出更新、更强的型号。这一点决定了战略上的容错率。 燃料与维护的挑战: 随着战舰从蒸汽往重油动力过渡,燃料的供应和管理成为新的战略瓶颈。本书将侧重于分析为远洋舰队提供燃料、弹药和维修支持的后勤网络的重要性。远离本土的作战行动,其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后勤链条的韧性。 通过对这些宏大历史背景、技术演进和战略思辨的梳理,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框架,以理解二十世纪上半叶那些钢铁巨兽们所处的时代风云,以及它们在人类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觉得很有分量。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尤其那些舰船的黑白照片和彩色复原图,细节刻画得非常到位,看得出来编辑和设计团队在美学上下了很大功夫。我个人对那个时代的军事技术和设计美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显然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数据,它更像是一部视觉上的盛宴,将那些钢铁巨兽的威武姿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穿越时空,近距离观察那些庞然大物的每一个铆钉和炮塔。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的军迷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和品味那些历史的影像资料。

评分

这本书对于不同阵营舰船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与公正。它没有盲目地推崇某一方的技术优势,而是深入挖掘了日德意志和不列颠帝国在设计哲学、工业能力以及作战指导思想上的根本差异。比如,对主炮口径、副炮布局乃至损伤管制策略的横向比较,都做到了有理有据,大量引用了当时的工程图纸和试验数据来支撑论点。这种详尽的对比,极大地满足了我这种“技术控”读者的求知欲,它不仅仅告诉你“谁赢了”,更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赢”或者“为什么会这样输”。这种深度的剖析,远超出了普通普及读物的范畴。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处理历史叙事的方式,它没有陷入那种枯燥乏味的官方报告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小说般的笔触,将复杂的战术部署和船只性能对比娓娓道来。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关键时刻的戏剧性张力,那种在迷雾和炮火中,两大海军强权主力舰群的对峙与交锋,被描绘得惊心动魄。读到那些关于火控系统、装甲防护差异的细节对比时,你会深刻理解到技术细节如何决定战局的走向,那种“毫厘之差,生与死”的紧张感是文字之外难以体会的。它成功地将冰冷的钢铁和血肉横飞的残酷战争熔铸在一起,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战争本身的沉重与震撼。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绝不拖泥带水。在介绍完复杂的背景和船只数据之后,转入到实际海战的描绘时,笔锋陡然变得犀利而紧凑,仿佛加速的引擎声和炮弹的呼啸声都跃然纸上。它成功地让读者沉浸在那种宏大而又微观的视角中——既能把握到整个舰队的战略机动,又能聚焦到某一艘舰船的局部受创情况。这种多层次的叙事结构,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期待和满足感,读完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仿佛自己也亲历了那场决定性的海上较量。对于希望了解现代海战雏形及其技术演变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参考与鉴赏之作。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军事历史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信息整合的深度和广度。它显然是建立在大量一手档案和战后解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信息密度非常高,但阅读起来却丝毫没有晦涩感。作者对于各个关键节点的描述都极为精准,从舰队集结的战略意图到单舰的临阵表现,无不体现出对史实的尊重和考证的耐心。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不同级别舰船在实战中表现的细致描述,比如装甲甲板对高抛弹道的防御效果,或者在不同海况下稳定性的差异。这些深入骨髓的细节,让那些静静停泊在历史角落里的钢铁巨兽,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力,在纸面上再次展开了它们最后的搏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