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
定价:99.80元
作者:张宇翔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472374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大篇幅*次呈现的珍稀历史资料;海战主力舰战斗表现的翔实研究;*面、真实地解读日德兰海战。
内容提要
日德兰海战是海战史上不朽的传奇,作为人类历史*后一场大舰队之间的对决,其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本书详细研究双方战舰的战斗表现,细节上依靠双方战后报告和损伤记录,剥离海战中真真假假的宏大叙事和英雄壮举,让事实本身说话,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海战及其影响进行技术层面的反思。
目录
前言
章 走向“末日之战”的双方舰队
日德兰:偶然中的必然
舰只对比
人员
试探
第二章 战巡之间的揭幕战
接战
向南狂奔
中弹记录
争议
第三章 贝蒂的诱敌
向北狂奔
中弹记录
争议
第四章 杰里科的次抢占T字横头
杰里科的艰难抉择
“防守”号和“武士”号的悲剧
传奇的开端
“无敌”号的悲剧
大舰队主力的次抢占T字横头
舍尔的次规避
中弹记录
争议
第五章 舍尔卷土重来
大舰队的第二次抢占T字横头
中弹记录
第六章 后的主力舰交火
费解的“跟我来”
后的主力舰交火
失去的机会
中弹记录
第七章 之夜和返航
航线选择
夜战阶段
夜战第二阶段
中弹记录
争议
第八章 “塞德利兹”号和“东弗里斯兰”号的命运
努力挽救“塞德利兹”号
受伤的“东弗里斯兰”号
“马尔伯勒”号和“厌战”号的艰难返航
第九章 荣耀与指责——日德兰的余波
浮华
现实
未来
第十章 总结与思考
损失比
火炮
命中与损伤——大口径舰炮
命中与消耗——中小口径舰炮
主力舰火炮故障
火控
殉爆和发射药起火
中弹位置及其影响分析
动力系统故障
质量
附录1:1914年“胡德”号的实验
附录2:第十章总表1中其他各舰的沉没过程
附录3:巡洋舰及驱逐舰的消耗
附录4:柯达无烟药及药库安全
附录5:战前
附录6:日德兰海战中的轻巡中弹情况
附录7:日德兰海战中的驱逐舰中弹情况
附录8:维修
附录9:日德兰还战后大舰队主力舰防护和火控相关改装
附录10:火控基本知识及一战时的皇家海军火控设备
作者介绍
张宇翔,留学新加坡博士,擅长无畏舰之后至二战期间海战的历史写作,在杂志上发表过多篇相关文章。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觉得很有分量。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尤其那些舰船的黑白照片和彩色复原图,细节刻画得非常到位,看得出来编辑和设计团队在美学上下了很大功夫。我个人对那个时代的军事技术和设计美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显然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数据,它更像是一部视觉上的盛宴,将那些钢铁巨兽的威武姿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穿越时空,近距离观察那些庞然大物的每一个铆钉和炮塔。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的军迷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和品味那些历史的影像资料。
评分这本书对于不同阵营舰船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与公正。它没有盲目地推崇某一方的技术优势,而是深入挖掘了日德意志和不列颠帝国在设计哲学、工业能力以及作战指导思想上的根本差异。比如,对主炮口径、副炮布局乃至损伤管制策略的横向比较,都做到了有理有据,大量引用了当时的工程图纸和试验数据来支撑论点。这种详尽的对比,极大地满足了我这种“技术控”读者的求知欲,它不仅仅告诉你“谁赢了”,更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赢”或者“为什么会这样输”。这种深度的剖析,远超出了普通普及读物的范畴。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处理历史叙事的方式,它没有陷入那种枯燥乏味的官方报告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小说般的笔触,将复杂的战术部署和船只性能对比娓娓道来。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关键时刻的戏剧性张力,那种在迷雾和炮火中,两大海军强权主力舰群的对峙与交锋,被描绘得惊心动魄。读到那些关于火控系统、装甲防护差异的细节对比时,你会深刻理解到技术细节如何决定战局的走向,那种“毫厘之差,生与死”的紧张感是文字之外难以体会的。它成功地将冰冷的钢铁和血肉横飞的残酷战争熔铸在一起,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战争本身的沉重与震撼。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绝不拖泥带水。在介绍完复杂的背景和船只数据之后,转入到实际海战的描绘时,笔锋陡然变得犀利而紧凑,仿佛加速的引擎声和炮弹的呼啸声都跃然纸上。它成功地让读者沉浸在那种宏大而又微观的视角中——既能把握到整个舰队的战略机动,又能聚焦到某一艘舰船的局部受创情况。这种多层次的叙事结构,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期待和满足感,读完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仿佛自己也亲历了那场决定性的海上较量。对于希望了解现代海战雏形及其技术演变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参考与鉴赏之作。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军事历史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信息整合的深度和广度。它显然是建立在大量一手档案和战后解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信息密度非常高,但阅读起来却丝毫没有晦涩感。作者对于各个关键节点的描述都极为精准,从舰队集结的战略意图到单舰的临阵表现,无不体现出对史实的尊重和考证的耐心。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不同级别舰船在实战中表现的细致描述,比如装甲甲板对高抛弹道的防御效果,或者在不同海况下稳定性的差异。这些深入骨髓的细节,让那些静静停泊在历史角落里的钢铁巨兽,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力,在纸面上再次展开了它们最后的搏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