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30岁前爱不同的人 30岁后爱能爱的人
定价:38.00元
作者:于秀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407787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找懂你的还是疼你的?
旧情人还有必要再见吗?
28岁是警戒线
学着享受情侣关系……
两性情感专家于秀老师一语道破爱情真相,让你聪明去爱少受伤害,不管是在30岁前还是30岁后,都能在书中发现共鸣,把爱情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30岁以前爱你想爱的人,30岁以后爱你能爱的人,这样你不仅会成为一个满足的妻子,用心经营一份平淡却甜蜜的生活,还会成为一个恬静的妈妈,懂得不急不躁地养育孩子,纵容岁月流逝,亦能静享岁月的安宁。
目录
作者介绍
于秀
作家、知名两专家、中华女子修养学堂特聘专家讲师、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十佳”讲师、北京四中特邀家庭教育专家,曾接受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日本NHK等多家电视台和电台的采访,作品被《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晚报》《光明日报》等数十家知名报刊刊载,曾举办过数千余场报告会,每次都能引起强烈反响。她的微信公众平台已有三千多万阅读人群,荣获2014搜狐自媒体情感自媒体大奖。
出版作品有:
《为人妻不简单》
《婚姻必修的四堂课》
《走出离婚阴影》
《危险青春:中国家庭性教育启示录》
《女性养心课:女性心理成长自疗智慧》等40余部。
文摘
序言
坦白讲,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年龄”和“成长”之间的关系持有比较固执的看法,总觉得某些遗憾一旦错过就无法弥补。但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我的这种线性思维定式。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30岁后爱能爱的人”,并非意味着你必须完美无瑕,而是你对“完美”的定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你学会了欣赏和接纳“不完美”中的真实和价值。作者对时间的流逝处理得极其智慧,她没有将30岁视为一个必须达成的“终点线”,而是一个新的“视角切换点”。前期的错,不是浪费,而是为后面的“准确定位”积累了必要的坐标。读完全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释怀,仿佛放下了对过去自己的审判,也终于能以一种更从容、更包容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每一次心动。这种心理上的“减负”效果,是任何昂贵的心理咨询可能都无法给予的直接而温暖的回馈。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无可挑剔,语言风格多变,时而像诗歌般优美,时而又像散文般朴实直白,但始终保持着一种优雅的节奏感。我特别喜欢它在构建段落时的排版和韵律,有些长句子的呼吸感把握得极好,读起来有一种朗诵的快感。举个例子,书中描述“30岁后对爱的理解”那一部分,文风陡然变得沉静而有力,用词极为考究,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它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精准的词汇去描绘那种“看透世事后的豁达与笃定”。这种成熟的文笔,使得即便是探讨一些沉重的话题,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抑,反而有一种被温柔托举着向前的力量。那种感觉就像是爬山时,你气喘吁吁,但突然看到山顶的风景已在眼前,所有的疲惫都被即将到来的宁静所取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对美的享受。
评分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情感指南”。它更像是一本为个人成长服务的“行动手册”,只是它的“行动”是内在心智层面的调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反思工具,比如如何识别“情绪勒索”的早期信号,或者在建立新关系时如何设置“非协商底线”。这些内容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可以直接带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应用的“工具箱”。我尝试着在日常交往中运用书中的一些视角去观察和判断,效果立竿见影。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去“抓住”一个人,而是如何更好地“成为”自己,从而自然而然地吸引到那个真正能与你并肩而行的人。这种从内到外的重塑,远比那些教你如何化妆、如何约会的技巧来得持久和根本。它帮助我建立了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情感模型。
评分这本封面设计得很有心思,那种略带复古又夹杂着现代都市感的配色,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初拿到手的时候,我本来是带着一种“鸡汤文”可能会有的警惕感去翻阅的,毕竟市面上这类探讨情感与成长的书实在太多了。但没想到的是,它并没有陷入那种空泛的说教,反而是用一种非常细腻且贴近生活的叙事方式,缓缓地展开对“爱”这个主题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摹那些“30岁前”的感情经历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坦诚和自我解剖的勇气。那些青涩的、冲动的、甚至有些“犯错”的往事,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禁回想起自己那些年少轻狂的日子,那些明明知道不合适却又飞蛾扑火的瞬间。它没有急着去批判过去的自己,而是将那些经历视为一种必要的“排练”和“学习”,这种不苛责的态度,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非常放松,仿佛在和一个懂你的老友聊天,而不是在听一位高高在上的导师布道。那种文字间的温度,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陪伴,陪伴着我们梳理那些曾经凌乱不堪的过往。
评分我是一个习惯于深度思考的人,对于那种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文字很难产生共鸣。而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爱”的本质进行了相当深层次的哲学探讨,但奇怪的是,这种探讨一点也不枯燥。作者巧妙地将那些宏大的概念,比如“自我接纳”、“边界感”、“需求的本质”等等,融入到一个个小故事和生活场景中。比如,书中对于“为何我们总被错误的人吸引”那一段的论述,简直像是一次精确的外科手术,剖开了我们潜意识中那些未被满足的渴望和早年的依恋模式。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你要学会爱自己”,而是告诉你“为什么你现在还不知道如何去爱自己,以及具体你可以从哪里开始构建那个稳定的内在支撑点”。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感,让原本模糊的情感认知变得清晰起来,就像给混乱的地图上色标定位。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过去那些失败的恋情时,心态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不再是简单的“我不够好”,而是理解了“那是两个不匹配的系统在错误的时间相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