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
定价:42.8元
作者:马伯庸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220094828
字数:25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家马伯庸主编,首部历史文化主题MOOK创刊号。
以史为由却不必深沉,文化之旅也能轻松愉悦。
一个三国痴、一个毒舌影评人、一个文化公司CEO、一个大牛编剧,一场突发奇想的诸葛亮北伐自驾之旅。追寻丞相足迹,自成都一路北上,沿途美食美景、文化典故层见叠出,而四个吐槽大师之间*基本的信任也丧失殆尽……
内容提要
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北伐游记(马伯庸)、北伐路上的美食(斯库里)和三国梦(李志)。三位作者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自己对于三国、诸葛亮的情愫。
重走一遍北伐路,活在史书冷冰冰记载中的诸葛亮成为一个被无数细节构建出来的、活生生的人,甚至将成为我们共同的朋友。看他曾看到的山水,走他曾走过的栈道,呼吸同一个秦岭的山风,观察同一条汉水的奔流,大概这就是对他充分的了解和尊敬。
文化不苦旅是一个长期的文化项目,由马伯庸带领几位文化界知名人士,重走历史上知名的文化路线,如:诸葛亮北伐之路、三藏取经之路、丝绸之路,将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集结成册,即为文化不苦旅系列书。
目录
作者介绍
马伯庸:作家,代表作有《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三国机密》,曾获银河奖、人民文学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
斯库里:文学评论家、影视评论达人,出版作品有《北京镜鉴记》《生命》。
文摘
我为什么要重走北伐路
我为什么要重走北伐路?
曾经有人问我:你喜欢三国里哪一段?我反问道,这得看我多大年纪?
小时候听评书,喜欢《长坂坡》,白袍赵子龙七进七出,豪气冲天,帅到没朋友。十七八岁的时候,正是中二的时代,喜欢的是舌战群儒的潇洒、里走单骑的惊险、横槊赋诗的霸气,还有从来不好意思承认的董卓戏貂蝉、曹操戏邹氏……到了二十多岁,读正史的时间多过读演义,兴趣点逐渐转移到了更细节的东西,更痴迷于各种似是而的阴谋论:曹氏兄弟和甄妃的桃色八卦、宛城之战背后的惊天大阴谋、白帝城托孤到底是怎么回事。
时至今日,如果再有人问我喜欢三国哪一段,我会郑重地告诉他,是诸葛亮北伐中原。
诸葛亮在演义里六出祁山,正史里五伐中原,是三国精彩也是后一场大戏。国人心目中的三国,在五丈原随着丞相归天就已经结束了。每次研究这一段,我都能找到不同理由去喜欢它。
一开始,看的是空城计,是失街亭,是神奇的木牛流马和更神奇的禳星续命,满眼全是传奇。然后再看,关注的是军阵厮杀、奇谋对决,陶醉于波澜壮阔的史诗对决。慢慢地,演义的衣衫被剥落,露出历史真实的素颜,却依旧无损它的魅力—围绕秦岭地形的战略博弈、苦心孤诣的粮草攻略、殚精竭虑的军政布局……了解得越多,越能感觉其中萦绕着一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
然而,我现在再去审视这段历史,用这些关键词去形容都显得不那么合适。说传奇则失之轻薄,说悲壮则失之滥情,讲忠义过于迂腐,谈军略又太细碎。种种言说,都未能切中腠理。终所有词汇都逐渐淡出,沉淀下来的,只有两个字:责任。
这是一个关于责任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去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完全为了一个事业着迷。为了完成一个承诺,他殚精竭虑,穷尽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并愿意为之付出生命。世人都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文眼,我倒觉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才是真正读懂了诸葛亮的用心。
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当初读《出师表》,读出的是颐指气使的权臣味道。后来有了孩子,他重读《出师表》,才发觉这根本是一位即将出远门的父亲对自己儿子的絮絮叨叨,在絮叨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感。这种精神,是真正贯穿整个北伐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让诸葛亮同时代所有人、名成古的根本原因。
因为这份偏爱,我一直对这段往事念兹在兹。我的篇三国小说,就是以《街亭》为题。第二篇三国小说,起名叫《风起陇西》,讲的是北伐期间蜀汉内部发生的故事。我不是诸葛,有时候还会黑一下,但在内心深处,我始终对那个人在这个地方做的这些事情无比痴迷。
2013年,一个朋友去了秦岭褒斜道,在微博上晒出照片,说这里真美,丞相当年就是在这里走过的。那时候我忽然意识到,诸葛亮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当年走过的道路,如今还在。到了今年,我的一个朋友邵雪城搞了一次环中国自驾游,从四川进藏的时候发来照片,我忽然心中一动:我为什么不能去秦岭看看呢?
和人间世事不同,大自然是不会轻易变化的。秦岭之间的地势通路,区区年时间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动。如果我现在去的话,大体和诸葛亮所看到的景色差不多。
读卷书,走里路。纸上得来的始终没有直观印象,还是要亲身用脚去丈量一下,才会有真实的感觉。围绕北伐的种种分析和疑问,在你真正置身其中时,说不定便可迎刃而解。即使解不了,也没关系。正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站在秦岭之中,想象着诸葛丞相和蜀军在年之前,就在我身立之处默默开过,朝着长安的方向坚定地前进。我们同样闻着山林的味道,感受着陇西吹来的风,这是何让人激动的体验。
这个念头从萌发时起,就越发强烈,无法抑制,于是一贯懒散的我迸发出了的行动力,总算赶在秦岭落雪之前,规划好了计划。
是的,我要出发了,我要重走一次丞相的北伐路线,请允许我用一串惊叹号来表达内心的喜悦!!!
目前大概的规划是这样:我将于 2014年 10月 20日从成都驾车出发,然后沿广汉、德阳、绵竹、江油、广元一路到汉中,拜祭过勉县诸葛墓、游过汉中城后,转向西北,走康县、西和县、礼县开到天水。北上街亭,自陇县南下宝鸡,下探褒斜道,再折回至五丈原,继续东行至子午谷北口,抵达西安。
当然,这是个粗略规划。北伐路线涵盖太广了,一次根本走不完,所以走到哪算哪。比如路过江油的时候,说不定一高兴就去阴平小道转转。总之随走随看,不搞得像工作安排那么赶人。沿途我会在微博上做直播,晚上在微信上有比较详细的游记,期待大家如果知道当地有什么特别好吃的美食和隐秘的三国小景点,能偷偷告诉我。
顺便说一句,朋友听完我的计划,说你这不是诸葛亮北伐路线,那到五丈原就结束了。你后回了西安,严格来说是刘禅路线,所以还得去趟洛阳……
好啦好啦,一提到这个我就收不住话,换个话题。
这次自驾游,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文化不苦旅。因为它没那么深沉悲悯,也没那么高大上的文明尺度思考,更不是专业考古勘察,就当是一次脑残的朝圣之旅吧,开开心心地走走偶像走过的路,对我来说就足够了。人生已是如此艰难,旅行的意义,还是肤浅一点好。
后,请允许我引用诸葛亮的一句话作为收尾: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0月 20日,北伐再动。
……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带着一种淡淡的怀旧感,却又透露着一股探索未知的力量。封面上那模糊的远景,似乎预示着一段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光是看到这个封面,我的思绪就已经飘向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脑海中勾勒出诸葛亮那智慧的轮廓,以及他为了理想而奔赴沙场的壮丽画面。我一直对三国时期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充满好奇,尤其是诸葛亮这位近乎神话般的人物,他的军事谋略、政治智慧,以及他对汉室的忠诚,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这本书的标题,用“重走”二字,便点燃了我内心深处那份渴望亲身丈量历史的冲动。我总觉得,书本上的文字,虽然能描绘出时代的宏大叙事,却难以真正传递出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而“重走”,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有机会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那片曾经留下无数足迹的土地,去想象当年战鼓擂动、旌旗蔽日的景象。这种将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探索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新鲜,也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不仅能读到关于诸葛亮北伐的史实,更能体会到那份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在现代视角下,这些古老故事所能激起的新的思考。
评分这绝对是一次关于历史的沉浸式体验。我向来对那些将文字与现实相结合的旅行文学情有独钟,总觉得这样的方式能够打破时空的界限,让我们与过去产生更深的连接。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诸葛亮那辉煌而又令人扼腕的北伐之路的遐想。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位历史人物,仅仅依靠史书的记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去触摸他所生活的土地,去感受他曾经驻足的山川河流。想象一下,跟着作者的脚步,踏上那些曾经被战火洗礼过的土地,站在高处眺望当年的古战场,那种感觉该是多么的震撼。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沿途的风景变化,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作者在行走过程中所产生的那些关于历史的独到见解。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介绍,更能包含作者个人的情感投入和哲学思考,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也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对于那些对三国历史有着浓厚兴趣,又渴望以一种更具象、更生动的方式去学习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的“现场感”有着强烈的追求,尤其是在阅读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时,我总希望能找到一些更具象、更贴近现实的视角。这本书的书名,“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曾经对诸葛亮北伐的几次战役,特别是街亭之败,一直耿耿于怀,总觉得其中一定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原因。而“重走”这个词,则给我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不仅仅是阅读枯燥的史料,而是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去实地考察,去感受那些曾经发生过惊心动魄事件的山川河流。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的笔触,将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融为一体,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当年的场景。同时,“文化不苦旅”这个副标题也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军事地理,还可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让我更加期待。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全新的历史认知,并且能够对诸葛亮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细节有着不懈追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书名无异于一道神秘的召唤。诸葛亮,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传奇色彩,而他的北伐之路,更是充满了壮怀激烈与无可奈何。我一直觉得,真正理解一段历史,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现场感”。“重走”这个词,精准地传达了这种理念,它暗示着一种亲身实践、实地考察的探索方式,这对于我来说,具有无法抵挡的吸引力。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跟随作者的脚步,去丈量当年北伐的每一寸土地,去感受那里的山川形胜,去想象战鼓雷动、旌旗猎猎的场面。我希望作者不仅能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更能捕捉到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细节,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它们重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看到,在那些地理坐标之上,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又承载着怎样深厚的文化底蕴。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第一反应就是,这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我一直以来都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着近乎狂热的迷恋,从《三国演义》中的神机妙算,到《三国志》中严谨的史实记载,我都反复研读。然而,尽管我对他的生平事迹了如指掌,却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那就是对那个时代、那片土地的真实感知。这本书的“重走”概念,简直太戳我了!我一直相信,历史的温度,往往隐藏在地理的细节之中。沿着诸葛亮北伐的足迹,去亲身体验那些山川地貌,去感受那些曾经发生过无数传奇故事的古战场,这该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行走经历巧妙地结合起来的,他是否能捕捉到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细节,是否能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穿越感,让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能够真正地“走”进诸葛亮的世界,去理解他当年所面临的艰难抉择,去感受他那颗为国鞠躬尽瘁的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