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十二月
:49.00元
作者:亚历山大·克鲁格、格哈德·里希特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16810156
字数:28000
页码:14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亚历山大·克鲁格×格哈德·里希特——作为电影导演,克鲁格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重要成员,曾先后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和金狮奖,作为作家,克鲁格获得过德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包括德国文学*奖毕希纳奖,作为电视制作人,他获得了德国*重要的电视奖项之一的格里梅奖;里希特则是美术史上的传奇人物,被称为当今尚健在的*受敬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数次创下在世画家作品的*拍卖价格纪录。本书可视为两位大师联手创作的一件难得的艺术作品,探讨时间与历史、图像与故事的深层联系。★ 陈丹青、梁文道、汪晖、赵汀阳、朱朱一致推荐★ 时间和积雪写就的无尽之书——41 幅图片、34 段逐日记载的故事,以历史的眼光和时间的脉络来书写这个积雪重重的月份,每一篇故事各不相同,却又如同时间本身,无始无终,可以无限延长,每一幅图片都是雪景,却各自有细微亮色隐藏其中,关于十二月,再找不到更为独特的书写了。
内容提要
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导演、德语文学高奖毕希纳奖获得者亚历山大·克鲁格 × 尚健在的昂贵的艺术家、美术史传奇格哈德·里希特
关键词:时间、天意、雪、平衡、幸福之栈、光的脉络、冬之意志、至深处是寂凉
陈丹青、梁文道、汪晖、赵汀阳、朱朱 推荐阅读
2009 年的后一天,在瑞士恩加丁,里希特和克鲁格共聚沃德山庄。里希特出生于1932年2月9日,克鲁格的生日则是1932年2月14日,他们是同一代人,各自成长,却迈着相同的步伐凝视这个世纪。于是便有了这本共同写就之书。
本书所描写的十二月有两条彼此联系的主线:里希特令人沉思的严冬景象,克鲁格经历丰富的叙事文字。41幅图片、34段逐日记载的故事,外加余音绕梁的终曲,颠覆性的寓意和来自历史的启迪,让我们以少年般的好奇目光,重新审视这个积雪重重的月份。
目录
作者介绍
亚历山大·克鲁格(Alexander Kluge),生于1932年2月14日,德国导演、作家。1962年,在德国“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上,他和25位青年德国导演,联名发表了的《奥伯豪森宣言》,揭开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序幕;1966年,他的故事片长片处女作《昨日女孩》在威尼斯电影节为德国电影抱回了21年不遇的银狮奖;1968年,他的《马戏院帐篷顶上的艺人》又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在文学界,克鲁格被认为是德国二十世纪晚期重要的小说家。 获得过德国几乎所有重要文学奖项,包括德国文学高奖毕希纳奖。克鲁格也是一位电视制作人,2010年,他获得了德国重要的电视奖项之一的格里梅奖。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生于1932年2月9日,德国艺术家。里希特被称为当今尚健在的受敬重的艺术家,他在过去的40年内跳跃式地变换着绘画风格和题材,创作抽象绘画、基于照片的写实作品和具有极少主义倾向的绘画与雕塑作品。2012年,里希特的画作创下了在世画家作品的高拍卖纪录,2013年和2015年,其作品又两次打破这一纪录。
文摘
序言
读到《十二月》这本书的标题,便仿佛被一阵清冷的空气包裹,十二月,这个词语自带了一种年末的沉淀感,一种对过去一年的回顾,以及对未来一丝模糊的期盼。而当看到作者署名是[德]亚历山大·克鲁格和[德]格哈德·里希特时,我立刻联想到了他们各自的艺术成就。克鲁格,这位以其犀利、深邃的文字风格著称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常深入探讨社会现实和个体存在的困境。里希特,则是当代绘画界不可忽视的大师,他的艺术作品以其多变性和概念性而闻名,总能引发观者无尽的思考。当这两位艺术家选择以“十二月”为主题进行创作,我预感这并非是一般的文学作品,而更像是一场跨越媒介的艺术对话。我期待的是,克鲁格的文字能够以其独特的叙事力量,为“十二月”这个季节注入丰富的思想内涵,而里希特的视觉作品,则可能以其抽象或具象的方式,回应并深化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台海出版社的名字,也让我对其出版质量和内容选择有了信心,相信他们会以严谨的态度,将这部融合了文字与艺术的杰作呈现给读者。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一种关于时间、生命、以及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这将会是一次难以忘怀的阅读体验。
评分初见《十二月》这本书,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岁末的宁静与肃穆,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冬日的沉思,以及那些在一年终结时悄然浮现的种种情绪。《十二月》这个名字,仿佛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邀请我们去探索那些潜藏的情感,那些关于回忆、关于告别、关于希望的种种思绪。德国作家亚历山大·克鲁格和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联手,更增添了几分艺术的质感和思想的深度。克鲁格的名字,总让人想起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体生存状态的细腻描摹,而里希特,这位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视觉语言本身就充满了叙事性和哲学意味。将他们的名字并列,我期待的是一场跨越文字与影像、理性与感性的对话,一场关于“十二月”这个特定时间节点所承载的丰富意象的深刻解读。台海出版社的名字,也预示着这本书可能带来的某种独特视角,或许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又或许是对特定历史语境的关注。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感受那份属于十二月的,复杂而迷人的氛围,去探寻克鲁格的文字如何编织出这个季节的故事,以及里希特的艺术如何与之共鸣,共同构建一个充满艺术张力的世界。我好奇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是他们如何用艺术的方式去触碰和表达那些关于时间、生命、以及人际关系中最本质的东西。
评分手捧《十二月》,一股难以言喻的重量感扑面而来,这并非指书本本身的物理重量,而是它所蕴含的,一种沉甸甸的、似乎承载了许多未尽之语的艺术分量。亚历山大·克鲁格,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总是与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社会肌理的敏锐捕捉联系在一起,他笔下的文字,犹如精密的解剖刀,剖析着人性的幽微之处。而格哈德·里希特,这位以其多变的风格和对绘画本体的不断探索而闻名的艺术家,他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当这两位德国当代艺术的巨匠以“十二月”为题进行对话,我预感到这将是一场关于时间、记忆、身份认同以及存在本身的深度探索。十二月,一个时间坐标,一个季节的终结,一个周而复始的轮回,它承载了太多的象征意义——寒冷、沉寂、反思,但也孕育着新生的希望。台海出版社选择出版这样一部作品,本身就说明了其对于高质量、具有思想深度的文学艺术作品的追求。我期待在这本书中,克鲁格的文字能够以其特有的冷静与犀利,描绘出十二月里人心的风景,而里希特的视觉艺术,则可能以其抽象或具象的、朦胧或清晰的笔触,回应并拓展文字所传递的情感与意念。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艺术家之间的对话,一次关于生命与艺术的深刻冥想,我非常渴望沉浸其中,去领略他们如何将“十二月”这个主题,演绎得如此丰富而多元。
评分《十二月》,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心中许多关于告别与沉思的画面。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也充满了时间流转的韵味。当我知道这本书是由 [德]亚历山大·克鲁格 和 [德]格哈德·里希特 共同创作时,我更加好奇了。克鲁格,他是一位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视角而闻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具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能够直击人心的柔软。而里希特,这位在当代艺术界享有盛誉的画家,他的作品风格多变,从抽象到具象,从写实到模糊,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引人入胜的视觉张力。我很好奇,当这两位来自不同艺术领域的巨匠,将目光投向“十二月”这个主题时,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文字与图像的相互映衬,是理性与感性的深度对话,还是对个体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痕迹的探索?台海出版社的名字,让我联想到它在出版界一直以来对优质内容和深厚文化底蕴作品的坚持,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有了更高的期待。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关于时间、关于记忆、关于生命中那些难以名状的情感,那些在岁末寒冬中悄然绽放或被深深埋藏的故事。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读物,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去进行一次关于生命与艺术的深度体验。
评分《十二月》这个书名,一下子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时间流转的敏感。十二月,总会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的况味,一种混杂着回望、感叹与期待的情绪。而当得知作者是[德]亚历山大·克鲁格和[德]格哈德·里希特这两位德国艺术界的重量级人物时,我的好奇心更是被点燃了。克鲁格的名字,常常与他那冷静、深刻、充满哲学思辨的文字联系在一起,他擅长剖析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肌理。而格哈德·里希特,则是一位以其独特而多变的视觉语言征服世界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总能带来视觉与思想的双重冲击。我难以想象,当克鲁格的文字与里希特的艺术相遇,在“十二月”这个主题下,会是怎样的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是文字描绘出寂静的冬日景象,而画面则捕捉了瞬间的情感涌动?还是两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记忆、失落、以及生命轮回的宏大叙事?台海出版社的出现,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呈现方式充满期待,他们能否以精良的制作,将两位大师的思想和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呈现给读者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在这本《十二月》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关于时间、关于存在、关于艺术的深刻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