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元曲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本)
定价:12.0元
售价:8.4元,便宜3.6元,折扣70
作者:王超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736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有元一代的文学就是元曲。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它的兴起对于我国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元曲一出现就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元曲题材丰富多样,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三百首》收选了300首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元曲的风貌。元曲风格多样,主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有苍凉感慨的怀古之情,有激越悲壮的边塞之风,有哀婉典雅的闺怨情怀……常与唐诗、宋词并称,从而形成了我国几千年文学史上的三个极为光辉灿烂的时代文学。
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宣宗时期进士,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亡后隐居。在金元相交时期颇有名望,被时人称为“元才子”。著有《元遗山集》,编有《中州集》《壬辰杂编》等。今存小令九首。
[黄钟]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①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注释】
①卜居:选择定居之地。外家:母亲的娘家。
【解析】
此曲写于金朝灭亡之后,因而曲意在闲适悠然中见沉重哀痛,在醉狂逍遥中流露出忧愁愤慨。作者远离家乡,在外辗转二十余年,再次归乡时,天下已改朝换代。清风明月是作者隐居生涯中仅剩的消遣和寄托,“惟”字看似洒脱,实则暗含着满心的苦涩与无奈。
[双调·小圣乐]骤雨打新荷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妖艳喷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解析】
这首曲子上曲写景,下曲抒情。绿叶阴、池水、亭台构筑了一个幽静阴凉的避暑去处。乳燕、雏莺、鸣蝉的声音此起彼伏,为静景增添了不少活泼生动的情趣。“骤雨过”三句,可称得上是这段景语的点睛之笔。由此,作者对园中好景生起美景难留、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慨叹。
杨果
杨果(1197—1269),字正卿,号西庵,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金亡之前,曾任偃师令,为官清正。后入元,官至参知政事。擅长作乐府诗,结集为《西庵集》。贯云石曾在《阳春白雪序》中以“平熟”二字论其曲。现存小令十一首,套数五套。
[越调]小桃红·采莲女(其一)
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常记相逢若耶上①,隔三湘,碧云望断空惆怅。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
【注释】
①若耶:会稽(今浙江绍兴)若耶山下的一条小溪,传说是西施浣纱的地方,因而又称浣纱溪。
【解析】
前半部分对男子情意的描述显得精致、婉约,具有文人含蓄委婉的表意特征;后半部分对女子的描写则显得鲜活、生动,更倾向于民间率直活泼的传情特点。这种文字风格上的差异,也隐隐透露出两人身份上的差异,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坚定和忠贞,也暗含她对男子的怀疑和嘲讽。
前言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一观点承认了元曲的历史地位和文学成就,使之与唐诗、宋词比肩而立,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直至今日,唐诗、宋词、元曲仍被公认为中国韵文的三个高峰。
不同于唐诗宋词的辉煌夺目,在王国维之前,元曲一直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不为后人所珍视。究其原因,一是人们普遍认为元曲鄙俗,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二是后人对元这一少数民族政权怀有偏见,故而对元朝文学也不屑一顾;三是元曲数量不多,流传下来的更少,也未能出现如唐诗、宋词那样多的名家名篇,其影响力自然不如前二者。
但是,元曲也拥有唐诗宋词无法取代的本色魅力。诗词传情达意重含蓄,多委婉曲折;而元曲则重本色,多直露浅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元曲本是由北方的蕃曲、胡乐演化而来,充满鲜活的民间风味;虽然其曲牌对句式、字数、平仄都有固定的要求,但同时也允许使用衬字,允许增加句子,甚至允许转换音韵的平仄,这就使元曲的形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便于容纳酣畅淋漓的思想和感情。
宋元之交,词和曲均被称为乐府,可见早期的元曲与词之间的分界尚不明显。在元军南下之后,北调开始传入各大都会,并迅速发展起来。至元灭南宋,元曲已成蔚然之势,出现了一大批代表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等元曲作家均活跃于这一时期,无论杂剧还是散曲,都有成就突出的作品问世。初期元曲具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特色,且由于这批代表作家多为北方人,作品中多包含北方的粗犷豪放风格。
关汉卿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不仅写下许多有名的小令套曲,更创作杂剧达六十七部之多。其小令风格清丽,套曲则泼辣豪率,肆无忌惮;其剧作描摹世态鞭辟入里,塑造人物鲜明生动,批判社会弊端狠辣痛快。元末贾仲明增补《录鬼簿》称他“驱梨园,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足见他在元代剧坛的地位。
马致远也被列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因散曲的出色成就而被世人称为“曲状元”,更因创作出小令《天净沙·秋思》而被赞誉为“秋思之祖”。他所作散曲既不乏语言俗白的本色之作,也有曲调、文辞和谐优美,意境明澈高远的作品,无论哪一类,都精于锤炼,却不露雕琢痕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基于此,编者从宋元、金元之交至元明之际的曲作中择取了部分篇目,尽量选择内容、形式上具有一定创新的作品,完整、详尽、真实地展现了元曲的特色和风貌。
装帧设计和字体排版是另一个让我感到遗憾的地方。作为一部面向现代读者的“经典精粹”,在阅读体验上本应下足功夫,毕竟文字的载体同样重要。这本书的纸张手感略显粗糙,墨色印刷也稍有不均,偶尔能看到轻微的洇墨现象,这对于需要仔细品味字斟句酌的古典文学来说,是一种视觉上的干扰。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其版式设计,行距与字距的处理显得局促而拥挤,尤其是长篇的套曲部分,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人产生强烈的压迫感,眼睛很容易感到疲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体验已经成为衡量一部书籍价值的重要标准。如此重要的中华经典,理应拥有一个既能体现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舒适度的优雅载体。这部选本在这方面显得过于草率和廉价,仿佛只是为了尽快地将内容堆砌在一起,而忽略了审美上的精致追求,让人在翻阅时难以静下心来,沉浸到元曲那种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中去。
评分关于这部书的“文论本”定位,我阅读后感觉名不副实,甚至有些文不对题。如果说诗词选本的核心在于“选”的眼光和对文本的呈现,那么文论部分就应该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对元曲的格律、声腔、意境、社会背景等进行深入剖析和批判性阐述。然而,书中附带的那些赏析文字,大多停留在表面的文字游戏和比较浅显的情感概括上,像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标准答案,缺乏真正具有启发性的思想火花。举例来说,对于元曲中独特的散曲和杂剧的融合特点,或者其对市井文化和市民精神的反映,论述得都相当肤浅,更像是对文本的简单转述,而非深层次的理论建构。我希望看到的是对于元代特定历史时期下,文人阶层审美趣味的变迁、以及元曲在文学史上的突破性地位的辩证讨论。这本书的“论”的部分,充其量只能算作是“注”,对于提升读者的鉴赏层次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让人不禁怀疑,这个“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标签,是否更多是一种商业包装,而非对内容质量的真实反映。深度阅读的爱好者会发现,这里的论述只能止步于表面,无法引人深思。
评分这部《元曲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本)》的选本,我本以为能找到一些耳目一新的佳作,毕竟名字听起来气势磅礴,标榜着“国学经典精粹”。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让人感到有些失落。首先,从选材的广度来看,总觉得偏向于那些已经被过度解读、几乎人尽皆知的曲目。比如,关汉卿和马致远的几首代表作自然是少不了的,但翻来覆去总是那几篇大家熟悉的,让人提不起精神去深入挖掘元曲的多元面貌。如果真要称得上是“精粹”,我认为应该在继承经典的同时,适当引入一些当时名家但如今鲜为人知的“冷门佳作”,哪怕只是几首,也能展现出编者更为深厚的学养和更广阔的视野。现在的这个版本,读起来就像是在品尝一桌宴席中所有的主打菜,虽然美味,但缺乏那些精致的、令人惊喜的配菜点缀,整体的层次感和丰富度因此大打折扣。对于渴望全面了解元曲艺术成就的读者来说,这样的选本略显保守和功利,更像是为初学者准备的入门读物,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精粹”汇编。我期待的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探险,结果却像是在重复一次熟悉的旅行,少了探险的刺激感。
评分最后,我想谈谈我对这部选本的“国学”定位的保留意见。真正的国学经典,除了收录和注释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在当代语境下能引发怎样的反思和对话。这部《元曲三百首》在注释方面做得尚可,对于生僻字词和典故的解释基本到位,可以帮助现代人理解字面意思。但它缺乏对元曲中蕴含的“跨时代”价值的挖掘。例如,元曲中对社会不公的尖锐批判、对个体命运的悲悯情怀,这些内容在当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然而,本书的导读和注释,仅仅停留于解释“元人如何说”,而没有深入探讨“我们今天为何要听他们说”。这种略显陈旧的解读视角,使得这部本应激发读者思考的“精粹”变成了一部只能被“瞻仰”的古董。它没有提供足够的桥梁,将元代的声韵之美与现代人的情感共鸣有效地连接起来,最终导致阅读体验停留在了一种“知识的获取”,而非“精神的洗礼”,使得其厚重的经典光环,在现代读者的心中,黯淡了不少。
评分我购买这部书的初衷,是想系统性地对比不同作者在描绘特定主题时,如边塞、爱情、怀古等题材上,所展现出的艺术手法和情感侧重。然而,这部选本的编排逻辑似乎更侧重于作者的年代顺序,而非主题的系统梳理。虽然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对理解作品有益,但将同一主题的作品分散在不同的章节和作者名下,使得读者在试图建立宏观对比和把握元曲某一特定艺术流派的脉络时,感到非常不便。如果能够增加一个按“主题”或“体裁”(如悲剧性、讽刺性、咏物抒情等)分类的导读或索引,对于学术研究和深入赏析的价值将会大大提升。现有的结构,迫使读者需要自己动手去重新组织和归类这些散落的珍珠,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门槛和时间成本,与“精粹”所应提供的便利性和系统性导引的初衷相悖。它像一个未经整理的文物仓库,虽然东西都在,但缺乏清晰的指引牌,让寻找特定知识点的过程变得低效而繁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