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古簡新知
定價:58.00元
作者:北京大學齣土文獻研究所
齣版社:上海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3258489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為配閤《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捲)的齣版,作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西漢竹書整理與研究'的內容之一,北京大學齣土文獻研究所於2013年10月主辦瞭'簡帛《》與道傢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大陸和颱灣、香港、日本、美國、意大利、比利時等國傢和地區的近30位學者齣席會議,宣讀論文二十餘篇。今從中選取21篇論文,匯為此集。論文涉及的問題包括北大漢簡《》的學術價值、《》文本的演變過程和規律、新齣簡帛文獻對於道傢思想研究的意義等方麵。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古簡新知》簡直是打開瞭我對先秦文獻理解的一扇全新的窗戶。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曆史和思想非常感興趣,但苦於傳統文獻的解讀難度太大,很多時候隻能停留在錶麵。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和翻譯,而是深入到瞭齣土文獻的語境之中,結閤瞭最新的考古發現和文字學研究成果,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個更加鮮活、也更為復雜的古代社會圖景。 比如,它對一些關鍵概念的重新審視,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在教科書上學到的固定認知。研究人員那種嚴謹又不失探索精神的治學態度,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考古現場,與那些沉默的竹簡進行著跨越韆年的對話。特彆是關於禮製、官僚體係以及早期哲學思想的探討,不再是空泛的理論闡述,而是緊密地結閤瞭具體文書的文本分析。書中的許多圖版和釋文校勘,都體現瞭編撰者們極高的專業水準和對細節的苛求。讀完之後,我不再滿足於對古代史的宏觀把握,而是渴望去探究那些隱藏在每一個字形、每一片竹簡背後的深層意涵。這本書無疑為嚴肅的學術研究提供瞭堅實的基礎,同時也讓普通愛好者也能感受到早期文字魅力和曆史厚重感。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新知”,往往需要用最紮實的“舊物”來佐證和重構。
评分老實說,在接觸《古簡新知》之前,我對齣土文獻的印象還停留在“發現瞭更多古代文字”的層麵。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認知——它揭示瞭文獻發現本身對曆史學的革命性意義。它不僅僅是提供瞭新的材料,更是提供瞭一種新的“看”曆史的視角和方法論。 這本書最精妙之處,在於其跨學科的整閤能力。它巧妙地融閤瞭古文字學、文獻學、社會史學乃至簡牘的物理學分析。例如,對竹簡的形製、書寫工具對筆畫的影響的討論,就直接服務於對文本的解讀,這種“物證”與“文證”的互證,使得論點具有瞭不可動搖的根基。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瞭解中國思想史如何建立在堅實物質基礎之上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是絕佳的入門和進階讀物。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宣言,而是邀請讀者一同參與到知識建構的激動人心的過程中去。讀完之後,我對於任何關於中國古代的斷言,都會不自覺地去思考:“有沒有相關的齣土文獻可以印證?” 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的收獲。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也透露齣一種沉穩而高貴的學術氣質,與它所承載的內容完美契閤。它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追求花哨,而是以一種近乎於博物館展品的莊重感呈現齣來。但這種莊重感絕不意味著晦澀難懂。作者們在行文的邏輯跳轉上把握得極好,常常在看似不相乾的兩個簡牘片段之間,架起一座堅固的橋梁,從而引齣一個全新的論斷。 我特彆喜歡它對“語境”這個概念的強調。在解讀那些碎片化的文字時,如何重建說話的場景、書寫的目的,是最大的挑戰。《古簡新知》在這方麵提供瞭極具啓發性的範例。它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個文字符號,而是將其置於整個社會、政治和宗教活動的網絡中去理解。這種整體觀,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律令和禱文,也變得有瞭血有肉,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古人日常生活的細節和他們處理問題的智慧。這本書讀起來像是一場嚴謹的學術漫步,每一步都有明確的目的地,但沿途的風景卻豐富得讓人流連忘返。
评分對於一個非科班齣身,但對中國古代文化抱有深厚感情的人來說,這本《古簡新知》的價值簡直是不可估量的。我的閱讀體驗可以用“漸入佳境,豁然開朗”來形容。起初麵對那些專業的術語和繁復的字形辨析時,我還有些許的畏難情緒,但作者群的引導策略非常高明,他們總能巧妙地將深奧的學問與我們熟悉的曆史脈絡對接起來。 它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展現瞭曆史研究的動態性。我們以往接受的曆史知識,往往是經過瞭數百年甚至上韆年定論的“成品”,但這本書卻嚮我們展示瞭“製作過程”。例如,對於某些典籍內容源頭的追溯,書中通過比對新舊簡牘中的不同版本,清晰地揭示瞭文本在流傳過程中是如何被增刪、解釋的。這種“拆解”曆史結論、還原文本生成環境的做法,極大地增強瞭讀者的批判性思維。我開始重新審視很多被奉為圭臬的史料,思考它們誕生的時代背景。這本書教會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是一種麵對任何信息都應保持審慎和探究的治學態度。
评分翻開這冊書,首先撲麵而來的是一股清新的學術空氣,它完全沒有一般專業著作那種拒人於韆裏之外的冷硬感,反而充滿瞭引導性的力量。我特彆欣賞作者群在麵對那些破碎、殘缺的材料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偵探式”的推理過程。他們不是直接給齣結論,而是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展示他們的論證邏輯,讓你清楚地看到,一個原本模糊不清的古代製度是如何在嚴密的考據下逐漸清晰起來的。 書中對於某個特定時期法律條文的梳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過去我們總覺得,周秦的法律體係是鐵闆一塊的,但通過對齣土簡牘中不同區域、不同時間段的法令對比,赫然發現其中存在著微妙的地方差異和演變軌跡。這種細緻入微的對比分析,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古代國傢治理能力的理解。書中的一些章節,甚至采用瞭近乎文學敘事的手法來描述那些發現過程中的麯摺與不易,使得枯燥的文字考證變得引人入勝。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一部關於知識如何被發現、被建構的精彩編年史。它成功地將那些塵封的、冰冷的物質遺存,轉化為瞭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思想火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