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善本古籍掌故:一 | 作者 | 陈红彦 |
| 定价 | 128.00元 | 出版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 ISBN | 9787547610381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善本”是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古代珍贵书籍。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30万册,继承了南宋以来历代皇家珍藏,以及明清以来众多名家私藏。在善本古籍卷中,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我国*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不同版本,堪称谱牒双璧的宋代皇族谱牒——宋内府抄本《仙源类谱》和《宗藩庆系录》,荣登世界记忆遗产的元胡氏古林书堂刻本《黄帝内经素问》,在中国印刷史上堪称里程碑的明万历程氏滋兰堂彩色套印本《程氏墨苑》,明崇祯“饾版”和“拱花”技术印制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也从宋代四大刻书中心的角度,选取浙刻“无上神品”世彩堂《韩柳集》、蜀刻唐人集零本、建刻绝品黄善夫本《史记》、江西周必大刻本,以及各个时期的写刻精品。其中还有不少是存世孤本。国图引以为豪的四大专藏除“敦煌遗书”另卷介绍外,《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也在这里做了介绍。 |
| 作者简介 | |
| 陈红彦,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兼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个人则点校出版了《花间集》《刘克庄诗集》等。 |
| 目录 | |
| 从甲骨到名家手稿——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陈红彦 1 从无言到有声——写在《古籍善本掌故》出版时 陈红彦 1 宋刻单疏本《周易正义》 1 阮元稿本《周易注疏校勘记》 5 宋刻本《尚书图》 9 宋刻本《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 13 清乾隆四十八年桂馥家抄本《草木疏校正》 17 宋筠州公使库刻本《诗集传》 21 宋婺州市门巷唐宅刻本《周礼》 25 宋本《礼记》两种 29 宋刻本《新定三礼图》 35 元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春秋经传集解》 39 明正德十一年锡山华坚兰雪堂活字印本《春秋繁露》 43 元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孝经》 47 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 51 宋淳祐六年湖州泮宫刻本《论语集说》 55 明末祁氏澹生堂抄本《论语解》 59 宋刻宋元递修本《经典释文》 63 宋庆元六年寻阳郡斋刻本《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67 宋绍兴十二年汀州宁化县学刻本《群经音辨》 71 宋刻二家注本《史记》 75 三家注本《史记》 79 《史记》中关于蹴鞠的记载 83 宋绍兴十八年荆湖北路安抚使司刻递修本《建康实录》 87 《汉书》中关于新疆的记载 91 《后汉书》中关于地震的记载 95 宋刻宋元明初递修本《南齐书》 99 《隋书》中的元宵节 103 清泥活字《南疆绎史勘本》 107 宋绍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资治通鉴》 111 《资治通鉴》残稿 115 坊刻珍品 怡府旧藏——《新编纂注资治通鉴外纪增义》 119 元刻本《契丹国志》 123 《张文忠公奏疏抄》与张居正改革 127 清抄本《奏案》 131 明写本《明正统三年赵氏诰命》 135 蒙古乃马真后元年刻本《孔氏祖庭广记》 141 宋内府抄本《仙源类谱》和《宗藩庆系录》 147 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思刻本《齐乘》 151 宋咸淳刻本《咸淳临安志》 155 明弘治刻本《中吴纪闻》 159 明景泰刻本《云南图经志书》 163 元刻本《茅山志》 167 宋刻本《水经注》 171 明嘉靖四十年钱穀抄本《游志续编》 175 清彭氏知圣道斋抄本《西洋番国志》 179 清刻本《海国图志》 183 杜环《经行记》与的怛逻斯之战 187 “蓬山话旧”赏雅集 ——明抄本《翰苑群书》 191 元泰定元年西湖书院刻本《文献通考》 195 明崇祯十年宋应星自刻本《天工开物》 199 《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辗转澳门 203 明代造船术之典《南船纪》 207 宋刻本《金石录》 211 元抄本《直斋书录解题》 215 明崇祯十五年绘本《虞山毛氏汲古阁图》 219 宋刻珍本《荀子》 223 宋刻本《新序》 227 宋刻本《中说》 231 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 235 明天启武术汇印本《耕余剩技》 239 清康熙内府刻本《耕织图诗》 243 王祯《农书》与木活字印刷术 247 鲁明善与《农桑衣食撮要》 251 元胡氏古林书堂刻本《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 255 蒙古刻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259 明抄彩绘本《履巉岩本草》 263 明抄彩绘本《本草品汇精要》 267 宋刻公文纸印本《洪氏集验方》 271 宋内府写本《洪范政鉴》 275 清康熙七年柱笏堂刻本《凌烟阁功臣图》 279 《十竹斋书画谱》与《十竹斋笺谱》 283 清康熙彩色套印本《芥子园画传》 287 清宣统三年文美斋彩色套印本《百华诗笺谱》 291 宋刻孤本《忘忧清乐集》 295 明万历三十七年汪氏环翠堂刻本《坐隐先生精订捷径弈谱》 301 宋刻本《汉官仪》 305 明刻本《丸经》 309 精妙绝伦的明万历三十三年程氏滋兰堂彩色套印《程氏墨苑》 313 明弘治碧云馆活字印本《鹖冠子解》 317 |
| 编辑推荐 | |
| “善本”是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古代珍贵书籍。在善本古籍卷中,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我国*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不同版本,其中还有不少是存世孤本。国图引以为豪的四大专藏除“敦煌遗书”另卷介绍外,《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也在这里做了介绍。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初上手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厚重历史感。封面设计得非常雅致,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的审美,拿在手里就像是捧着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纸张选择上的用心,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仿佛带着岁月的痕迹,让人在翻阅时能立刻沉浸到那个遥远的过去。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字体清晰易读,但又保留了古籍特有的韵味,对于一个纯粹的阅读者来说,这种细节上的尊重是极其重要的。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每一页的文字内容,但仅凭这外在的精美呈现,就足以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被精心呵护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和对文化传承的敬意。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匠心,在当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让人忍不住想细细摩挲,感受纸张与墨香的交融。
评分从侧面了解,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引注体系似乎相当庞大和严谨,这对于任何严肃的阅读者来说,都是衡量一部著作价值的关键指标之一。虽然我还没有开始核对每一个引文的出处,但从排版中零星可见的注释标记,就能推断出其背后需要投入的巨大精力。这种详尽的学术支撑,保证了内容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避免了如今许多非学术性著作中常见的“想当然”的论断。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地基,让读者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清晰地看到知识的来源和流变路径。这种对“出处”的尊重,是学术诚信的体现,也是对读者智识的尊重,它不仅提供了答案,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去验证答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这是远比书本知识本身更宝贵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初看之下,似乎涵盖了许多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古代文化侧面,那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叹服。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了它的章节划分,每一个标题都像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谜题,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隐藏在背后的故事。从那些术语和引用的片段来看,作者显然是做了极其扎实的案头工作,其研究的严谨性从结构上就能窥见一斑。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追求表面的精彩,而是更倾向于深挖历史的肌理,去探究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微之处。对于一个渴望系统性了解某一领域脉络的读者而言,这种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编排方式,提供了极佳的导航图。它承诺的不是碎片化的信息,而是一条可以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求知之路,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态度,在如今快餐式的知识获取中,无疑是股清流。
评分我特别关注了这本书的装帧细节,特别是关于那种特种印刷工艺的运用,据说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模拟早期印本的视觉效果。这种对“形制”的执着,对于收藏者和深度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触摸那些纹理,感受墨迹的层次感,这本身就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尝试用不同的光线角度去观察书页的边缘和装订线,能明显感觉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复制,而是一次深度的致敬。这种对“物”的重视,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载体的敬畏之心,它强调了知识的物质性,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串可以随意复制粘贴的代码。这种对物理形态的精心雕琢,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让每一次翻阅都带有一种仪式感,仿佛自己正小心翼翼地对待一件脆弱而珍贵的历史文物。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部分,虽然尚未深入细节,但其行文的基调和语感已经展现出一种非常成熟且沉稳的学者风范。它没有采取过于戏剧化或哗众取宠的叙事手法,而是以一种近乎平静的口吻,娓娓道来,这种克制的力量感,往往比喧嚣的表达更具穿透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精炼与准确,每一个词语的选择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力求既传达原有的信息,又不失其典雅之美。这种文本的质感,要求读者也需要放慢自己的节奏,去适应这种缓慢而深邃的叙事节奏。它似乎在邀请读者,不要急于求成,而是静下心来,与作者一同,在历史的迷雾中,寻找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体验那种“慢阅读”带来的独特沉浸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