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们村:中国城镇化影像实录
定价:69.00元
作者:徐艳娟,晋永权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179000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2位才华横溢的年轻摄影者,以他们自己或是父辈的家乡为起点,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探乡之旅。当我们信手翻阅这些图片,在那些充满细节的文字间流连时,不由得被深深打动。那就是一份乡愁,或者说是我们这个社会曾经的一份共同记忆。本书同样可以带给那些偶然翻阅的人们一些此时此地、正历经变革的乡村生活的样貌,并因此触摸到一份陌生或熟悉,或欣喜或惊异的感受,以及关于家乡的回忆或想象。让我们一起在波澜壮阔的社会进程中感知吾乡吾土的温暖与厚重。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用文字和影像记录农村生活变迁的图书,从文化、生活、农业、建筑等方面反映现代农民的生活。其中有当下的影像,也有多年前的老照片;有记录个人的影像,也有追踪记录全家的影像……透过这些波澜不惊的影像,图书展现了农村生活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城镇化进程中留存的一些有温度的记忆。
目录
前 言
小山村:带鱼只剩下鱼肚皮
程 店:谁也记不清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
膏良周:化学反应早已悄然发生
五里后:这可是我的家哦
陈楼村:见一面、换一遍
十里店:里是里、面是面
葛岔村:祖母透过小格窗户的微笑
富强村:照片里藏着新城市的起点
陈河家:看车来车往觉得
生活简直太美好了
西 江:腊肉香肠酸汤
鱼辣子鸡熏鱼米酒……
雪岱山村:几乎每个家庭
都有一个变迁故事
董各庄:不知道下一个
落脚点将在何方
后 记:近乡情怯
作者介绍
徐艳娟,《大众摄影》杂志社主编,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
晋永权,纪实摄影家。
文摘
序言
从书名《我们村:中国城镇化影像实录》来看,我预感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会非常写实,甚至带有某种纪实文学的质感。我猜想,摄影师们或许花了大量的时间深入到不同的村落,用镜头去捕捉那些最真实、最不加修饰的生活片段。我期待看到的不仅仅是漂亮的风景照,而是那些带有烟火气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比如,清晨炊烟袅袅的村庄,劳作在田间的农民,孩子们在泥泞的路上嬉戏打闹,或是节日里热闹的集市。同时,我也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展现城镇化的“实录”部分,是那些拆迁的景象,还是新旧建筑的对比?是村庄逐渐消失的痕迹,还是城市边界不断扩张的画面?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观察,让我们看到城镇化对中国农村带来的复杂影响,它既带来了发展和机遇,也可能伴随着失落和挑战。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乡村回忆的片段,我期待它能勾起我内心深处对故土的情感,并引发对当下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我们村:中国城镇化影像实录》。我一直对中国农村的变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种种现象很感兴趣,所以看到这本书的题目,就觉得它非常贴近我的关注点。我尤其好奇,这本书究竟会通过怎样的影像来呈现“我们村”的故事,它是否能捕捉到那些在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生命中细微而真实的情感变迁?是那种宏大的全景式拍摄,还是深入到某个具体村落,去记录一代人的生活轨迹?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种可能性:可能是村口的老槐树下,村民们闲话家常的场景;可能是日渐空置的旧屋,诉说着人口外流的故事;也可能是新兴的楼盘拔地而起,改变了村庄原有的肌理。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图表,更能触及到人心的温度,让我们看到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希望与失落,他们的坚守与融入。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亲切感和普遍性,仿佛触及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关于“家乡”的柔软角落。
评分“我们村:中国城镇化影像实录”——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让我想象出无数个生动的画面。我猜测,这本书会像一本流动的画卷,展示中国大地上的村庄如何一点点被城市吞噬,又如何在新生的土地上生长出新的模样。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在城镇化过程中,那些曾经熟悉的乡村元素是如何被保留、被改造,或是被遗忘的。比如,老式砖瓦房旁崛起的现代建筑,田野上缓缓驶过的工程车辆,村口曾经熟悉的集市如今变成了商品房的售楼处。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记录表面的变化,更能捕捉到人们的情感波动。是那些面对变化时的迷茫、不舍,还是拥抱新生活的期待、喜悦?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有这样一些故事:一位老人回忆起年轻时村里的模样,而他身后的就是即将被拆迁的老宅;一个年轻的创业者,回到家乡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他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这本书的题目让我感觉,它承载着一种对土地的情感,对过往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的审视,它试图用最直观的影像,为我们讲述一个关于中国当下最深刻的社会变迁故事。
评分我之所以对《我们村:中国城镇化影像实录》这个书名产生浓厚兴趣,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宏大且贴近普通人生活的主题。我设想,这本书的摄影师们,很可能以一种近乎人类学考察的姿态,深入到中国各地的乡村,用镜头去记录那些在城镇化进程中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乡村建筑的变迁、基础设施的更新,但也可能隐藏在更深的层次,比如村民们的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甚至家庭结构的重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时间维度”,让我们看到同一个村庄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对比,从而直观地感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冲击。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或许会有一些“对比强烈”的画面:一边是传统农耕的场景,另一边是崭新的商品房;一边是留守的老人,另一边是返回家乡创业的年轻人。这本书的题目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感”和“现实感”的结合,它不是单纯地记录美景,而是要用影像来讲述一个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期间,一个村庄甚至无数个村庄的故事。
评分《我们村:中国城镇化影像实录》这个书名,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一种集体记忆的构建,或者说是对个体经历的普遍化呈现。我脑海中构建的画面是,这本书可能通过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影像,串联起中国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村庄。它或许会有一条隐形的线索,比如一位摄影师(或一群摄影师)的视角,贯穿整个城镇化的进程,从最初的乡村景象,到城市扩张的边缘,再到乡村的转型与再造。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能够唤起共鸣的瞬间——比如,某个老人在看着远方正在建设的高楼时眼神中的复杂情绪,或是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往城市的背影。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城镇化过程中的“多样性”,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以同一种方式发生变化,不同地域的文化、经济基础决定了城镇化进程的独特性。这本书的题目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像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的口述史,只不过是用影像代替了文字,用“我们村”这个具象的载体,折射出整个中国的城镇化浪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