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 军鉴005:百年日俄博弈
定价:59.80元
作者:指文军鉴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68137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们将为知识型读者呈现一个*端纷繁复杂又充满无数历史趣味的日本。
抛却历史本身的冗长与沉闷,《日本.军鉴》以日剧、日漫、游戏、旅游、热门事件的视点,对日本各时期之社会风貌、政治风云、人物悲欢进行了精彩解读,寻求专业性与可读性的精妙平衡。
内容提要
《走向八月风暴:二战苏联与日本的远东战争》以苏联在1945年8月之后于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为中心话题,从鲜为人知的官方史料入手,挖掘出苏联在此期间作战的实际形态,为“舆论日俄战争”做一个客观解答。
《日俄关系史:18世纪到1922年》记叙了日俄两国从相知相识到矛盾频发、日俄战争到出兵西伯利亚的史实,全面为读者解读日俄关系的背景。
《九一八事变前的日苏关系与两国经济》以日苏两国在20世纪10年代到20年代的经济轨迹为基础,叙述了十月革命后至九一八事变前的日苏关系及其外交发展历程。
《“恸哭之海”的真相—从三船殉难事件看二战日苏海上冲突》以二战停战前后的三船殉难事件为切入点,讲述日苏两国在分属两大阵营的情况下以及《苏日中立条约》的背景下,如何角力海洋。
《假想战记:战后日苏关系与日本小说家笔下的“架空战争”》通过重温和梳理经典的“日本架空j军事小说”,以小说模拟的战争为立足点,阐述了战后后人对日苏两国关系的看法。
目录
【事件】
走向八月风暴:二战苏联与日本的远东战争
日俄关系史:从18世纪到1922年
九一八事变前的日苏关系与两国经济
【记录】
“恸哭之海”的真相:从三船殉难事件看二战日苏海上冲突
假想战记:战后日苏关系与日本小说家笔下的“架空战争”
作者介绍
指文工作室,由诸多日本史研究者和作家组成,从事日本军事、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阐述文化视点及社会事件背后的精彩故事及历史渊源,为理性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高学历人群提供深度了解日本历史的第*手资料。
FourthForce,的卫国战争*深爱好者,主要研究二战苏军及其对手的战史、战法、军制,曾在《NAAS海陆空天惯性世界》杂志社等发表文章。
萧西之水,天涯煮酒写手,钟爱文史,日语精湛,对日本战国及近代历史皆有深入见解。出版有《第〇次世界大战》《地图上的日本史》《忤逆:穿越血与火的战国》等。
肇英,自由撰稿人、历史普及作者,涉猎范围主要包括唐宋职官制度、日本政治制度史、国际共运史以及爱尔兰、西班牙史。曾在《战争事典》发表过数篇文章,著有《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
施展,上海人,1996年生,擅长苏俄题材的历史军事题材写作,曾在诸多军事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逾百万字。
赵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历史研究者,现出版有《军部当国: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冒险史》《军国凶兽:一口气读完的日本战史》《猛禽崛起:一口气读完的美国战史》《苍狼逐鹿:蒙宋百年战争史》《东海博弈:明帝国与日本的三百年战史》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丝毫没有一般历史著作那种枯燥乏味的说教感。作者在梳理庞大且复杂的历史脉络时,展现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他懂得何时该深入细节描摹某个关键事件的微观场面,何时又该宏观地提炼出时代趋势的大背景。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跟上历史的洪流,不会因为信息量过大而感到迷失。尤其是那些关键转折点的描写,往往能营造出强烈的戏剧张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为历史人物的抉择感到扼腕叹息或击节赞赏。这种流畅的阅读体验,无疑是建立在作者深厚历史功底和出色文字驾驭能力之上的,让人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好几个章节是常有的事。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采用了厚实的纸张,触感温和而坚韧,色彩搭配上选择了那种沉稳的、带有历史厚重感的色调,很符合主题的严肃性。装帧的工艺也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字体的选择既有现代印刷的清晰度,又暗含着某种古典的韵味,让人在拿起书的那一刻就感受到了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尤其是书脊的设计,线条简洁有力,便于在书架上辨识。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迹锐利,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对物理形态的精细打磨,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让人忍不住想仔细翻阅,感受作者和出版方所传递出的那份匠心。总的来说,从视觉和触觉上,这本书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且积极的第一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具有收藏价值的物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非常欣赏,它兼具学者的严谨和文人的风骨,既有学术著作所需的精准与客观,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读性。作者的遣词造句颇具功力,善用精准的比喻和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使得冰冷的历史数据和事件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即便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关系博弈或军事部署的细节,作者也能用清晰流畅的文字将其阐释得明明白白,毫不晦涩。这种高水准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这本书在学术性和普及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历史的深度,而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得文字上的享受。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分析视角非常独特且富有启发性,它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宏大叙事框架,而是巧妙地将地缘政治、文化心理乃至技术发展等多个维度融入到对历史进程的考察中。这种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边界,让我们得以从更全面、更立体的角度去审视历史事件的成因和影响。书中对于某些看似不相干的要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导向历史走向的论述,尤其令人拍案叫绝。它成功地打破了僵化的历史解释模式,提供了一套极具现代性的分析工具,使得即便是老生常谈的历史段落,也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讨论价值。这种思维上的冲击和拓展,是阅读严肃历史著作所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
评分作者的史料考证工作显然是下了血本的,书中引用的各种一手资料和旁证材料令人印象深刻。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论断背后,都进行了严谨的交叉验证,使得整个论述体系显得异常坚固可靠。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作者对这些史料进行了深刻的、具有洞察力的解读,揭示了许多隐藏在表面事件之下的深层逻辑和驱动力。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真相的追求,是真正优秀历史作品的标志。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书中提供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或者不同角度的解读,无疑是极大的收获,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和认知,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回味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