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份高质量的、能贴近真实考场的模拟练习集,毕竟临阵磨枪,重点突破是最快的捷径。然而,我对这所谓的“真题”和“模拟试卷”的质量感到非常失望。首先,试卷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就显得非常业余,有些图表模糊不清,有些乐谱记号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这在严谨的乐理考试中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其次,题目类型的覆盖面很窄,感觉出题人似乎只盯着往年的几套试卷来“换汤不换药”,对于近年来可能出现的新的考察点和灵活的运用题型,这本书几乎没有涉及。我做完一遍后,感觉自己对考试的整体把握并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开始怀疑自己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是否也因为这些模糊的试卷而产生了偏差。对于追求高分或者目标是优秀等级的考生来说,这套资料的参考价值实在有限,更像是在应付了事,而不是用心准备。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引入新概念时的逻辑跳跃性实在太大了,让人感觉像是在走“之”字形路线。通常学习一个知识体系,我们期望是从A到B,再到C的线性推进,以便建立稳固的认知框架。可是在这本书里,可能前一页还在讲解非常初级的音程关系,下一页突然就开始讨论一个非常高级的、需要多级乐理知识才能理解的调性外和声应用,中间的过渡环节完全缺失。这种处理方式,对于自学或者基础尚不牢固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其他资料来填补这些巨大的知识断层,这极大地打断了我的学习流畅性,也让整体的学习体验变得支离破碎。如果不是我学习乐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恐怕光是适应这种混乱的结构就得耗费掉大半精力,实在无法推荐给初学者作为入门读物。
评分这套乐理教材的编排实在是太让人抓狂了!我简直不敢相信,一本面向考级的书籍,内容组织居然可以如此混乱。首先,基础知识的讲解就含糊不清,很多重要的概念,比如和声进行的规则、调式之间的转换,书里讲得像是云里雾里,读者需要自己去猜想作者的意图。更别提那些例题了,有时候一道题目的解析直接跳过了最关键的推导步骤,让人看得一头雾水,感觉作者好像默认读者已经掌握了所有的高级技巧。我本来是想通过这本书系统学习五级乐理知识,然后自信满满地去参加考试的,结果现在感觉我得先找一本更基础的教材来“补课”,才能勉强理解这本书里零散的知识点。如果想靠它来稳扎稳打地通过考试,我劝各位还是三思而后行吧,这更像是一本写给专业人士参考的笔记,而不是一本真正为学习者服务的教科书。那种学习的挫败感,真的太影响积极性了。
评分从实用性和针对性来看,这本书的侧重点完全没有对准英皇五级乐理考试的核心要求。乐理考试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更是对视唱练耳、听觉辨识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验。然而,这本书在听觉训练和实际应用方面几乎是空白的。它可能花了大篇幅去解释一些非常学院派的、在实际考场上几乎不会被直接考察到的冷僻知识点,却对如何快速准确地辨认四部和声的连接、或是在短时间内识别复杂的节奏型等关键技能避而不谈。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啃那些可能用不上分的理论,最后发现自己在模拟听写练习时依然手足无措。购买一本应试教材,最核心的需求就是它的“指向性”,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完全是南辕北辙,让人感觉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得到有效回报,性价比极低。
评分这本书的讲解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界的“极简主义”的典范——少即是多,多即是无。它似乎认为,只要把知识点堆砌在一起,读者就能自行消化吸收。举个例子,在分析复杂的三和弦与七和弦的转位时,作者仅仅是罗列了和弦名称和一些简单的图示,完全没有深入解释为什么特定的功能和声需要特定的转位,以及在实际音乐语境中,不同转位会带来何种听觉效果上的细微差别。对于我这种需要通过理解内在逻辑来记忆的“死磕派”学习者来说,这种缺乏深入阐释的描述简直是灾难。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用生动的语言、结合具体音乐片段来解释理论的书籍,这本书完全没有做到这一点,读起来枯燥乏味,让人难以产生兴趣,更别提产生深刻的记忆点了。它只是一个冰冷的知识点罗列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