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鳳凰記者看見的真實中國 9787508642604

現場:鳳凰記者看見的真實中國 9787508642604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雷宇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6-0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店鋪: 泰源博文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42604
商品編碼:2985857192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1-01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現場:鳳凰記者看見的真實中國

定價:39.00元

作者:雷宇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08642604

字數:

頁碼:24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網絡爆貼,天涯點擊量超過30萬,首頁頭條推薦。
  《現場:鳳凰記者看見的真實中國》專業地還原瞭事件原本的細節,是生動、鮮活、嚴肅、深刻的事件備忘,呈現一個公眾不曾認知的真實中國。
  《現場:鳳凰記者看見的真實中國》用大量手的客觀資料,記錄瞭許多影響中國的重大事件,以及對事件的深刻理性的思考,從大事件的角度展現瞭社會的變遷,兼具人文關懷和社會學價值。
  吳小莉、閭丘露薇、劉春、梁文道、鬍彬、曹景行、魯健……聯閤推薦
  《看見》之後,又一本直指真相、震撼人心的中國社會備忘錄。
  海報:
  

內容提要


一個連續七年深入新聞一綫現場記者的大事件觀察側記,地震、泥石流、潰壩、奧運……一位與汪洋、孟建柱、孟學農、李毅中、郭伯雄等眾多政要名流麵對麵的采訪者的真實感受;一位受網友歡迎的新聞記者職業生涯的迴顧和總顧。
  真實的現場細節的還原、綫材料,呈現一個公眾不曾認知的真實中國,她的筆觸生動、鮮活、嚴肅、深刻,帶給我們思考和反思,為時代留下個體的注腳。
  當我們翻開關於那些曾經影響無數人命運的事件的記錄,看到一個個具體的人,也看到一個個事件原本的麵目,我們將更深刻地理清事件與人、人與人,以及我們與國傢的關係,瞭解我們這個國傢,瞭解我們身邊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的與我們的命運休戚相關的大事,知道它們如何發生,我們又該怎樣麵對。
  崔永元說:我希望五六十年以後終於有一本被大傢公認的書,不管它是宏觀敘述的還是細節敘述的,大傢認為它是真實的。
  相信,《現場:鳳凰記者看見的真實中國》就是這樣一本書。

目錄


序 不一樣的雷宇/鬍彬
自序 做一顆滾動的石子

部分 多難如何興邦
章 玉樹的深度
第二章 煤,血煤
第三章 悲城舟麯
第四章 雅安十日

第二部分 我不能悲傷地坐在你身邊
第五章 陽光下的罪惡
第六章 一場奶粉引發的震蕩
第七章 大連驚天爆炸

第三部分 個體與時代
第八章 蟻族:我不是失敗者,隻是還沒成功
第九章 憂傷的村莊
第十章 我們時代的建築
第十一章 奧運來瞭

第四部分 另一個世間
第十二章 大閱兵
第十三章 朝鮮:神秘之門漸開
第十四章 走入非洲
第十五章 颱北,北京,有多遠?
跋 在這裏讀懂記者/劉春









作者介紹


雷宇,鳳凰衛視記者,2008年度網友喜愛記者,2013年災難報道佳記者。
  中國傳媒大學本科畢業後,赴英國留學並獲得大眾傳媒和新媒體雙碩士學位。2006年加入鳳凰衛視後,長期堅持關注民生,多次深入礦難現場進行采訪,曾參與報道山西與河南等地煤礦透水事故、山西洪洞礦難以及西藏“3·14事件”、北京奧運會、三鹿奶粉事件、玉樹地震、舟麯泥石流等。

文摘


“在真相和正義之間我選擇真相。”蘇珊?桑塔格這樣說。這個被稱作“美國公眾的良心”,以筆鋒犀利著稱的評論傢之所以堅持這一標準,源於她內心深深的焦慮:“我焦慮的是各種權利以及我所堅持的價值觀之間的衝突。比如,講述真相的某些東西,未必有助於推進正義。有時候,推進正義或許會導緻相當多的真相遭到隱瞞。”
  這是多麼簡單卻難理解的一句話。但對於每一個人,隻要他的閱曆足以支撐他瞭解現實的復雜,就會意識到正義與邪惡之間那細如蠶絲般模糊的界限,以及真相極容易受到價值觀、話語場、偏見的影響,從而被遮蔽這一事實;也因此會更加欽佩蘇珊?桑塔格這一選擇的勇氣。
  2006年,我剛成為鳳凰衛視駐北京記者站的記者,還沒有足夠的閱曆。那時的我,大的心病是怎麼適應這份工作。
  上班的初幾個月,我不太敢跟同事親近,也不怎麼說話,常常手裏拿本書,從上班坐到下班。
  在同事眼中,我是一個怪人。
  曾經和閭丘露薇老師去過伊拉剋戰場、也去過非典現場的魏永林老師,可能看我一頭霧水,點撥我,要我首先要學會鳳凰的風格。
  什麼是鳳凰的風格?
  從小到大,我看得多的新聞節目就是《新聞聯播》。我所理解的新聞就是那樣的:播音員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介紹的都是國傢大事,必須嚴肅。用的詞也是大詞,什麼堅定不移、一如既往、實事求是、、繼往開來之類的。而且有個套路,每條關於會議的新聞,開始總是對現場的描寫,比如紅旗飄揚、氣氛莊嚴;或者是天氣的描寫,比如和煦的春風、芳草吐綠,鞦高氣爽……上大學後,我纔知道《新聞聯播》的風格有一個專業術語叫“新華體”,是新華社早年報道新聞時通常使用的一種寫作形式,特點是速度快,講究時效性,並且篇幅短小,強調嚴謹、穩健,但是文字有時候難免顯得生硬。
  鳳凰的新聞則沒有一個特彆固定的搭配,隻要記者感覺可以幫助將一則新聞講好,形式可以采用任意的排列組閤。語言上,也有境外媒體的特點,首先是口語化,日常語言居多,就好像是一個朋友嚮另一個朋友娓娓道來,還要淡化大陸的色彩。選題避免大而空,如果不是人們關心的、和人們有切身聯係的,就不會選擇報道。
  但長期的思維慣式要改掉談何容易。
  初我寫稿子,導語裏生怕漏掉某某某主辦、某某某領導參加,一遇到會議,我習慣性地把領導放在重點;部門舉辦的記者會,我照本宣科,滿紙都是一二三四冗長的句子,害怕漏掉任何信息。以現在的標準看,我那時的稿子三分之二都是廢話。
  終於有批評,說我“比央視還央視”。
  批評一針見血。我心裏清楚我的問題,不在於用詞,而是我的思維,已經陷入一個套路。
  大學時的寫作課,老師阿憶反復提醒我們不要掉入思想的陷阱。這個陷阱是無形的,它會吞噬掉任何新意的創想,拖拽著思維走上一條定式。
  我想我已經掉入瞭這個陷阱。我意識到我的問題所在,又不知該從何入手。長期的耳濡目染、言談身教,早已在我身外形成一道道藤蔓,它們緊緊纏繞,深入骨肉,要拔掉它就要打碎那個舊的自己,這個過程難免疼痛。
  視角、視角,每次開會潘力老師都強調。我的睏惑在於,什麼視角,怎麼找到它。
  我無比佩服閭丘老師,她總能找到鋒利的那個點、將問題拋給有可能迴答的人,角度和內涵都堪稱深刻。每當她指導我應該嚮嘉賓提齣什麼樣的問題時,我都會由衷地感嘆她深厚的功力。
  同樣一個選題,我完成報道之後也找來其他外國媒體的報道,看角度的不同。大而空是我的特點,具體而細小則是外電的共性。看得多瞭,我總結齣結論:所謂外媒視角並不是因為它有多獨特,而是在於它反映的都是人們真正關心的,它不把自己作為高高在上的信息壟斷者或是某種歌功頌德的宣傳者,而是一個平等的發布者。它所錶達的信息必是能解答你心中疑問,勾起你感嘆一聲:原來是這樣。
  要做到這點需要沉到生活中,從生活的土壤中咂摸齣營養來。
  剛上班的那一年,有段時間,北京的菜價升瞭好幾倍,通脹的壓力已經凸顯,但是很少買菜做飯的同事們卻後知後覺。因為工作關係,大傢很忙,通常會在外麵隨便解決吃飯問題,像我這樣傢在北京的,就迴傢與父母一道用餐,餐費都由父母負責,自然不知柴米貴。潘老師給我們開會,為我們漏掉這條新聞感到遺憾,他說:“感覺你們像生活在真空裏,所以不瞭解這些平常人們的生活。”
  這或許就是我的問題所在:缺乏對世界探求的欲望。
  多年順遂的生活使我感覺給予我的一切似乎都是理所當然的。這種順遂使我嚮四周探知的觸角變得遲鈍,對周圍的一切開始感到麻木,停止嚮深處挖掘。
  後來當我看到皮特?海斯勒寫的《尋路中國》時,更感到瞭這種差距所在。他提到的很多有意思的細節就在我的身邊,但是為什麼長久以來我卻對它們視而不見?
  這並不能歸結於一個外國人的全新視角,而是作為記者與記者的差距。
  在成為一個記者多年後,我現在越來越感到,新聞並不隻是信息的傳遞,它是這個世界的反映,更是與這個世界發生聯係的方式。新聞的新不在於事件發生的時間點,而在於記者呈現它的角度。這依賴於它的報道者慧眼的選擇,與保持長久的探尋世界的渴望。
  二
  “你大的敵人不是彆人,是你自己。你必須戰勝自己。”我對自己說,想起喜歡的一部電影,中文名叫《她比煙花寂寞》,講的是大提琴傢傑奎琳的故事。她是一個音樂神童,卻為自己的天分所苦,終生在音樂和俗世的生活中掙紮,但為音樂而生、為音樂而死是她的命運,這注定她要像在天空綻放的煙花一樣孤寂。片尾,傑奎琳與童年的自己在海邊相逢。她告訴童年的自己:“Just want to tell you, everything is going to be alright。”生命的後,她終於領會要安然接受命運的安排,她與自己講和。
  我喜歡這句颱詞,喜歡它其中錶達齣的順其自然的意味。
  剛做記者那一兩年,我時常犯錯。麵對鏡頭,我經常無法自如地講述,習慣性的空白常常侵襲我的大腦,打我個措手不及。而言辭的貧乏也是睏擾的問題,我常常不知道需要說什麼。或是因為新聞時長過長被香港編輯棄用;或是沒有準確使用嘉賓為重要的采訪同期聲;或者漏掉瞭記者會上為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嘉賓的頭銜寫錯,我曾經犯過的大的錯誤是因口誤把一位人的職務念錯,後寫瞭檢查。
  我對自己說:“Everything is going to be alright。”這句話就像一句咒語,我默念著它,似乎獲得瞭力量。
  我咬著牙,去迎接挑戰,準備剋服擋在麵前的和即將齣現的睏難,編輯速度、現場連綫、語言障礙、突發事件,那些原本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後竟然都獲得完滿的結果。每當結束這些緊迫的任務,我打開電腦,看到新聞檔位播齣著自己製作的節目,一種無與倫比的欣慰總會讓我慨嘆,原來人的身上竟有著如此的潛力。
  有時候,我覺得那些撲麵而來的睏難就像武俠小說中的高人,我需要做的就是接招,然後等待脫胎換骨。
  但這種過程中並不是一直堅定,我也曾經感到過迷茫。
  某一天,我在辦公室加班。已是晚上10點瞭,辦公室沒有一個人,周圍靜悄悄的。我看著編輯機的屏幕,突然感到一種深深的絕望。
  《社會能見度》的劉錚曾經看見我在辦公室像陀螺一樣的樣子,他同情地說:“如果說工作像一座山,那我們翻過一座山就到瞭,可你們,翻過一座還有一座,前麵是無窮無盡的山。”
  這比喻太貼切瞭。
  新聞的新在於它是不斷發生的,今天之後還有明天,無止境的日子伴隨著無止境的新聞。
  我那時已經近30歲瞭,工作就要滿三年,入門的問題已經解決,但仍時常陷入對新聞點的捕捉和如何令新聞更有深度的迷惑中。此外,終日忙碌的生活令我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我不知道做這份工作的意義所在。
  我在心裏說,如果滿瞭三年仍然如此,就放棄吧。
  迷茫的時候,我跟父母談,跟朋友談,朋友建議我去看書,從書中尋找答案。我找來各種類型的書讀,社科類居多,後迷上瞭曆史。
  我不再提起放棄的事情。
  幾個月後,我被派去做山西襄汾潰壩事件。
  那天,我們拍攝完當地的情況,從山上村民的傢中下來時,車被遇難者的傢屬攔住瞭。他們遲遲不肯離去,直到我答應將他們的需求傳遞齣去。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記者的責任所在。因著這份責任,我無比清晰地感覺到自己從事的這份職業竟是如此有價值。我將看到的這些情景編輯到瞭我所做的新聞中,並在當晚的新聞連綫中錶達瞭我的看法。
  完成這個事件的報道後,我又開始忙碌其他的新聞。年底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個電話。他自稱是來自天涯網站,我在山西襄汾所做的報道入圍瞭他們的年度記者評選,這次評選全程由網友提名、投票,一些重量級的媒體人和版主組成的專傢團也會在其中提供參考意見。整個投票過程要持續兩個月時間。
  我為自己能入圍感到意外,但並沒抱太大期待。
  兩個月後,這名工作人員通知我,我被評上瞭網友喜愛記者銅奬,全國隻有6名記者被評上,我排名第五,前麵差不多都是一些知名的記者。我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天涯的這位工作人員後在電話中說:“我們好多評委都覺得你很不錯,加油。”
  這並不是官方奬項,也並非由業內頒發,但它由網友投票而來,代錶瞭廣泛的民意,這比任何官方奬項都讓我感到欣慰。直到那一刻我纔明白鬍適的那句“隻問耕耘,不問收獲”的意義所在。
  人生中總會有一些驚喜,它會給予堅守的人們以奬勵,提醒著人們,生命中不光是辛勞和付齣。
  很多收獲,後看來,往往都是因為當初的那一點堅持。
  三
  這點堅持也讓我逐漸明白瞭自己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大學時,我讀《在路上》,看到迪安問薩爾:“你一輩子不乾預彆人的願望……彆人也不來打擾你,你自顧自,獨行其是……你的道路是什麼,老兄?—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蕩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條在任何地方、給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麼地方,給什麼人,怎麼走呢?”
  我問我自己,如果我是薩爾該如何選擇。我的前半生似乎走的是一條乖孩子的路。我循規蹈矩地讀書,從小學讀到瞭碩士,都是不錯的學校,中間沒有遇到太大的波摺,也沒有太大的驚喜,也許那之後我會找到一個穩定的工作,然後成傢、有一個孩子,直到平靜的終老。但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直到有一天,在麵對高速公路收費員時,一個念頭突然從我腦子中躥齣來:天呀,這簡直是全世界無聊的工作。我無法想象終日待在一個狹小空間,麵對一個個毫無生氣的麵孔,做著重復的動作。
  我希望得到的答案無比清晰地齣現瞭。
  我真正渴望的是像迪安那樣的生活:即使顛沛流離,依然有著生命的激情,永不停歇,而不是當我有一天在麵對死亡時,迴憶自己的一生,是蒼白無聊的人生。
  我渴望燃燒,哪怕這要付齣代價。
  一本雜誌曾經采訪我,當我嚮采訪的編輯講述我的工作經曆時,那個一米八幾的男人由衷地感嘆瞭一句:“太刺激瞭。”
  沒想到在外人的眼中,我的工作可以被冠以這樣一個形容詞,但那種感覺我能體會。
  記得在舟麯,我和周慶元、趙瑋三個人不得不住在一張帳篷裏,深夜完成工作後,大傢擠在一起看趙瑋電腦裏的電影;從舟麯縣大樓返迴駐地的那天,我們背著大包小包,在路上攔到一輛運送垃圾的卡車,在顛簸的車上任頭發被風吹起來,精神飽滿地和路上的人們打招呼。在山西洪洞,我和周銘吉完成工作已經到夜晚,唐老在路上找到一間小店,早早點瞭酸湯水餃和炒藕片候著我們。我夾起一筷子藕片,再夾上一個冒著熱氣的餃子,一口咬下去,真香。玉樹時,我麵嚮天葬颱,仰頭看著飛翔在天空的雄鷹,心中充滿瞭敬畏。
  真奇怪,那些苦的、纍的現在都不記得瞭,留在我記憶中的全都是些美好的畫麵。
  四
  令狐列曾經告訴我,要珍惜你所擁有的平颱。
  他是鳳凰的記者,經常齣現在災難現場,更以獨特的齣鏡獨樹一幟。汶川地震時,在都江堰的現場,齣鏡時他念瞭一首描寫都江堰的詩。看完那條新聞,我們都傻瞭。之前沒有看見記者這樣做過,但不得不承認,那個齣鏡給人的印象太深刻瞭,它不但適閤當時的環境,而且體現瞭個人情懷。
  令狐列嚮我們傳授心得說:不要害怕錶現你的個性,鳳凰是一個很好的平颱,它會包容你的個性,也會給你提供充分展現你個性的舞颱。
  現在我終於理解瞭這句話。
  這個平颱值得珍惜的地方就在於它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是基於對我能力的充分信任。在我三個月實習期滿後,潘老師就將我派到瞭新聞現場采訪。我記得,當我舉著三根手指告訴彆的記者我隻工作瞭三個月時,他們無比驚訝,因為在他們的經驗中,沒有兩三年的工作經曆,沒有媒體會給一個記者獨立采訪的機會。
  我也可以嚮我的主管提齣任何我想要做的選題,麵對我的工作熱情,不會有人扼殺它。我還可以在新聞中說齣我想要說的話,錶達我所想要錶達的觀點,而不用擔心會因為提齣觀點而被批評。
  這份信任難能可貴,值得托付。
  更重要的是,這份工作令我成長。通過它,我剋服瞭我的弱點,變得堅強。
  ……

序言


這裏記錄的每一個事件,都會成為未來曆史研究的案例,而作為一名電視記者,作為細膩的小心翼翼的曆史材料收集者,作為一名永遠充滿疑問與思考的記錄者,作為一名溫良悲憫的女性講述者,雷宇對於這些事件的記憶與講述,具有獨特的美學風格和曆史文本價值。若乾年後,人們會像閱讀那些外國記者的民國記錄著作一樣,也會在這本書裏閱讀我們這個時代,觸摸我們這個社會。
  ——劉春
  
  本雅明曾經說過,戰場上迴來的士兵沒有故事可說。我想,一個見多識廣的記者大概也是如此。因為他看過太多災難之後的廢墟,曉得一切值得珍重的事物終將無常;他還見過種種美麗圖景與修辭的背後,明白人間的詭與冷漠。所以他也應該沒有真正故事可說。他開始習慣用大傢喜歡的錶情去遮蓋他的嘲諷、麻木、犬儒,乃至於虛無。然而,年輕的雷宇卻依然有感,居然還懂得感動,懂得難過,甚至還在相信些什麼。好比戰爭之中對自己許下瞭諾言的幸存者,把故事帶瞭迴來。那些在她生命之中所摺射齣來的,其他生命的故事。
  ——梁文道
  
  對於熱愛新聞工作的年輕朋友來說,鳳凰是一個聚集理念和實踐機會的舞颱,雷宇在這個舞颱上也曾經曆瞭嚮往、磨練、成長、茁壯,我們稱之為“鳳凰化”的過程,這本書就是她把這段曆程分享給所有熱愛新聞工作的朋友們。
  ——吳小莉
  
  時間過得真快,我的年輕同事,也已經可以用來形容瞭。對於做新聞的人來說,平颱很重要,但是平颱提供瞭機會,個人的努力也很重要。看一個媒體人的成長過程,還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記者這一行,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纍。
  ——閭丘露薇
  
  做新聞工作很辛苦,尤其是鳳凰衛視這樣媒體裏的年輕人,必須付齣多。如果沒有點新聞理想,如果沒有點吃苦耐勞的傻勁,還是彆乾這一行。但雷宇堅持到瞭今天。在新聞現場你會很快磨礪成熟,變成一個真正的新聞人,她的《現場》就是成長記錄。
  ——曹景行
  
  作為一名一綫記者,作者有機會到達許多新聞事件現場。她以細膩的筆觸平實的視角,以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讓新聞事件活瞭起來。這體現瞭作者的職業素養和悲憫情懷。
  ——魯健


現場:鳳凰記者看見的真實中國 9787508642604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現場:鳳凰記者看見的真實中國 9787508642604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現場:鳳凰記者看見的真實中國 9787508642604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現場:鳳凰記者看見的真實中國 9787508642604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現場:鳳凰記者看見的真實中國 9787508642604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