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写作精讲》帮助读者在之前“浩如烟海”的论文写作知识中,最快的抓住写作要领。
傅利民,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以来从事民族音乐的教学、研究与创作等。出版论著《民族器乐配器及其研究》、《音乐论文写作》等6部,在音乐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多次应邀参加荷兰、韩国、比利时等国家及中国台北、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学术交流与讲学。
第一讲知彼知己——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类别的论文
一、什么是音乐论文?
二、音乐论文有哪些种类?
第二讲有的放矢——从实际出发确立选题
一、什么是选题?
二、选题有哪些方法?
三、怎样确定选题?
第三讲趋利避害——动笔写作前的文献搜集
一、如何进行文献搜集?
二、文献资料搜集后如何处理?
第四讲围点打援——整体布局下的论点、论据与论证
一、构建提纲,宏观把握
二、提炼论点,抓住关键
三、选择论据,量体裁衣
四、展开论证,多管齐下
第五讲抛砖引玉——音乐论文的修改与完善
一、怎样做开题报告?
二、怎样填写项目(课题)申请书?
三、怎样确立标题和关键词、撰写内容提要?
四、论文开头(引言)怎样写?
五、怎样进行段落衔接?
六、结尾(结论)怎样写?
七、怎样进行论文答辩?
八、怎样做好参考文献与注释?
九、怎样写结题报告?
附录一:开题报告实例
附录二:项目(课题)申请书实例
附录三:研究程序与方法
附录四:论文提纲范例
附录五:论文批改示例
附录六:国内主要音乐学术期刊联系方式
后记
书评一:关于那本我期待已久的音乐理论入门教材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非常扎实,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制作的。我本来对音乐理论学习一直有些畏惧,总觉得那些复杂的概念和记谱法遥不可及,但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立刻被它清晰的逻辑结构所吸引。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初学者的心理,没有一上来就抛出晦涩的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乐理知识入手,像是拉着我的手一步步走进一个充满规律和美感的音乐殿堂。特别是关于和声进行的部分,讲解得深入浅出,配合大量的实例分析,让我这个过去只能“听”音乐的人,开始真正“看懂”音乐的骨架。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一些经典曲目的和声处理时,那种庖丁解牛般的剖析能力,让你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动人的旋律背后有着如此严谨的逻辑支撑。这本书的内容编排紧凑而不失灵活,适合自学,也完全可以作为课堂教材使用,它的严谨性让我相信,只要跟着它走,我的音乐素养绝对能得到一个质的飞跃。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开始后面的练习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标价。
评分书评四:教科书的“人性化”设计与教学体验 老实说,很多专业教材都存在一个通病:内容虽硬核,但阅读体验极差,枯燥乏味到让人昏昏欲睡。然而,这本教程在保持学术水准的同时,做到了令人称奇的“人性化”设计。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知识点的引入总是伴随着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小故事或者一个非常贴切的听觉案例。比如,在讲解复调音乐的织体分析时,作者没有使用干巴巴的对位规则罗列,而是选取了巴赫的赋格曲片段,用极其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声部间的对话”与“空间感”的营造,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聆听大师的杰作。此外,每章末尾设置的“反思与拓展”环节也非常棒,它鼓励读者跳出书本的框架,去思考更宏大的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这种寓教于乐、激发自主学习动力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它不只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耐心的、知识渊博的导师,时刻在我身边引导着我。
评分书评二:一场关于现代音乐分析的思维风暴 说实话,我接触过不少音乐分析类的书籍,大多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偏重某一特定流派的阐述,让人读后感觉意犹未尽。然而,这本教材给我的震撼是多层次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告诉你“怎么写”论文的书,更是一本教会你“怎么思考”音乐的书。它的第三部分,关于二十世纪及以后音乐的分析方法论,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作者对序列主义、偶然音乐乃至电子音乐的分析框架的建立,展现了极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开阔的视野。它没有简单地介绍这些流派的特点,而是深入探讨了背后的哲学思想和社会背景对音乐结构的影响,这使得我的分析视角一下子立体了起来。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我熟悉的那些“现代”作品反复揣摩作者的论证过程,那种智力上的挑战感非常过瘾。对于那些想在专业音乐研究领域走得更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高阶的研究范式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它促使我不断地质疑和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理解。
评分书评五:从宏观视角审视音乐研究的前沿动态 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限于基础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当代音乐学研究前沿的绝佳平台。在最后几章中,作者对音乐人类学、认知神经科学与音乐的关系,以及数字人文在音乐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这部分内容更新颖、视角更前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音乐学”边界的认知。我清晰地感觉到,这本书的编写团队显然是紧跟国际学术脉搏的,他们没有沉湎于传统的西方古典音乐研究,而是勇敢地拥抱跨学科的趋势。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最大的感受是,音乐研究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有趣。它不再是孤立的象牙塔内的学问,而是与社会、技术、认知科学深度交织的动态领域。对于希望从事高阶研究或者希望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高质量的综述和思考起点。它让我意识到,学习音乐理论和写作,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参与到这场持续演进的学术对话之中去。
评分书评三:关于学术规范与写作技巧的实用指南 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其实是想解决我在实际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规范性难题。市面上很多教材会把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但这本书巧妙地将两者融为一体。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解引文格式、脚注的使用规范,以及如何构建一个逻辑严密、论点清晰的学术论证链条。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提供了一整套详尽的“论文自查清单”,从摘要的撰写到结论的收束,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要求和建议,简直是为我这个写作强迫症患者量身定做。我过去总是担心自己的论述不够严谨,或者文献综述部分写得不够全面,这本书的范例和指导,有效地缓解了我的焦虑。它不仅教你“写什么”,更教你“怎么写得像个专业人士”。尤其是关于如何避免主观臆断和如何用数据支撑论点,讲解得非常到位,使得原本可能显得空泛的音乐评论,变得有血有肉,言之有据。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对于任何想要发表专业音乐文章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