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知识学研究
定价:80.00元
作者:柯平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013607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知识学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产生,并进入了分类体系,1990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列出“知识学”学科类目,置于“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大类下的“G3 科学、科学研究”,分类号为G302。1999年第四版、2010年第五版均保留了“知识学”类目。知识学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如今对于知识学的研究是科学视角下的研究,在信息社会的环境下,研究知识学对人们至关重要。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2004年后,作者开始在南开大学开展知识学的系统研究,形成以博士生和硕士生为主体的知识学研究团队并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本书则是在此基础上完成。为全面系统地研究知识及知识活动的相关问题,本书整合各学科已有的知识研究成果,构建新的知识学理论体系,对知识环境、知识技术、知识组织等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提出知识控制论等新的理论问题,并围绕知识学的应用,讨论知识传播与知识管理、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柯平,教育部长江学者、知识管理专家、文献学和图书馆学学者。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主任。兼任学位委员会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
文摘
序言
无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书名《知识学研究》本身就带着一种学术的严谨和深邃感,预示着这是一场对知识本质的探索之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洪流裹挟,但真正能沉淀下来,深入思考“知识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获取和运用知识?”的人却寥寥无几。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纷繁复杂的表象,直抵知识的核心地带。书中的论述逻辑严谨,观点独到,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细的知识理论体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盛宴,与作者一同思考,一同求索,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豁然开朗的喜悦。对于任何渴望理解知识本质、提升认知水平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不仅能刷新你对知识的固有认知,更能为你指引一条通往智慧的道路。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颠覆了我对“知识”的传统认知。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将知识理解为一个个孤立的事实或理论,但《知识学研究》向我展示了一个更加生动、更加互联的知识世界。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联系,让我看到了不同知识体系之间微妙而深刻的关联。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知识的涌现性”的论述,它揭示了看似零散的信息是如何汇聚成全新的、具有创造性的知识。这种对于知识生成过程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创新和突破有了更深的理解。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获得了一把解锁知识宝库的钥匙,让我能够更加自如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够主动地构建和创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传授“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如何去思考”。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知识学研究》时,首先映入我的脑海的是一幅壮丽的知识图景。它并非是对单一领域知识的浅尝辄止,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知识的生成、传播、演化以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都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充满力量,仿佛在为我们构建一幅知识的宇宙星图,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些隐藏在繁杂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知识的“生命周期”的探讨,从知识的萌芽到传播,再到被接受、被修正,甚至是走向消亡,每一个阶段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这让我意识到,知识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充满活力,不断变化的。这种动态的视角,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社会快速迭代的知识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启示作用。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深刻的智力冒险,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剥开一层迷雾,看到了更清晰的真相。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思想上的深度。书中的内容,如同一座精心搭建的知识殿堂,每一块砖石都经过精雕细琢,每一处结构都经过严密考量。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精神,深入挖掘知识产生的土壤,探究其生长的脉络,甚至连知识衰退和更新的机制也一并囊括。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知识形态的辨析,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作者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阐述。这使得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接触和使用的知识,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多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过往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反思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是否片面,是否将一些重要的“隐性”知识忽略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与知识的关系,它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教我们如何思考知识,如何构建知识,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本真正能够“烧脑”的书,但这种“烧脑”并非令人烦躁,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作者在书中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理论框架,将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各种知识,都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背景下进行审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知识边界”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将知识局限于某个学科,而是强调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融合所能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学习方式,是否过于局限于舒适区,是否应该更主动地去跨越学科的藩篱,去拥抱那些看似无关的知识。书中的例子信手拈来,既有古代的智慧,也有当代的案例,将复杂的理论讲解得清晰易懂。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知识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这不仅仅是一本“读懂”的书,更是一本“启发”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