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440专业基础》专题精析
定价:79.80元
作者:汤军军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68236584
字数:
页码:2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440专业基础>专题精析》精选出了86个考研专题,助您拥有“一览众山小”的全局视野,准确把握考研脉搏,串点成线,举一反三,提高考研的复习效率。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440专业基础>专题精析》绕开了传统的“地毯式”的轰炸式复习思路,以“专题”作为主线,将考研重点有序地“串”起来,让考生复习时能“举一反三”,做到“有的放矢”。
目录
部分 新闻理论
专题1 新闻客观性
专题2 新闻价值
专题3 新闻娱乐化
专题4 新新闻主义
专题5 新闻自由
专题6 新闻道德
专题7 民生新闻
专题8 社会新闻
专题9 有偿新闻
专题10 典型报道
专题11 揭丑报道
专题12 新闻专业主义
专题13 舆论导向
专题14 寻租现象
专题15 公民记者
第二部分 传播理论
专题16 发展传播学
专题17 跨文化传播
专题18 国际传播
专题19 健康传播
专题20 科学传播
专题21 危机传播
专题22 网络人际传播
专题23 传播政治经济学
专题24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
专题25 芝加哥学派
专题26 媒介文化
专题27 媒介霸权
专题28 媒介依赖
专题29 媒介控制
专题30 媒体奇观
专题31 公共领域
专题32 受众逆反心理
专题33 网络问政
第三部分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专题34 次国人办报高潮
专题35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专题36 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
专题37 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
专题38 党报改革
专题39 王韬与《循环日报》
专题40 新记《大公报》
专题41 国统区《新华日报》
专题42 在华外报
专题43 邹韬奋的六刊一报
专题44 政治家办报
专题45 “耳目喉舌”
专题46 新闻传播体制
第四部分 外国新闻传播史
专题47 黄色新闻
专题48 报刊的四种理论
专题49 “扒粪运动”
专题50 大众化报刊¨
专题51 普利策新闻奖
专题52 报团
专题53 杰斐逊的新闻自由思想
专题54 西方四大通讯社
专题55 《纽约时报》
专题56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专题57 列宁的报刊思想
专题58 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新闻体制
专题59 新闻事业体制
第五部分 网络与新媒体
专题60 数字媒体
专题61 流媒体
专题62 富媒体
专题63 社会性媒体
专题64 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
专题65 网络舆情
专题66 网络新闻
专题67 网络编辑
专题68 网络推手
专题69 网络民主
专题70 网络事件
专题71 网络电视的发展
专题72 微电影
专题73 网络谣言
第六部分 媒介经营管理与媒介经济学
专题74 长尾理论
专题75 创意经济
专题76 传媒产业
专题77 文化产业
专题78 媒介组织结构
专题79 媒介上市
专题80 媒介营销
专题81 媒介集团化
专题82 媒介核心竞争力
专题83 媒介公信力
专题84 媒介公关
专题85 媒介融合
专题86 媒介责任
作者介绍
汤军军,北京电视台知名导演、制片人,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专家评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社会艺术协会会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校外硕士生导师。其主创导演作品曾获得星光奖电视歌舞节目大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彩虹奖一等奖,并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一等奖十余次。此外,多次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传媒科技》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和考研命题都有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知识点的拓展和深度挖掘方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对考纲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和解释,而是更进一步地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探究其产生的背景、发展脉络以及在现实中的应用。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往往会引用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行业前沿动态,这使得本书的内容不仅具有时效性,更充满了学术的前瞻性。我感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为考试做准备,更是在系统地构建自己对新闻传播学科的认知体系。有时候,读着读着,我甚至会感觉自己好像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学界前辈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学术对话,这种学习体验是其他一些普通教材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让我眼前一亮,简洁大方,却又不失专业感。纯白的背景搭配醒目的黑色标题,字体清晰有力,给人一种严谨、可靠的印象。书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440专业基础》专题精析”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对于正在备考新闻传播学硕士的考生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封面上“满58包邮”的字样,更是增加了一份亲民的色彩,让原本可能显得高高在上的专业书籍,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而“汤”这个名字,虽然没有姓氏,但单独列出,仿佛代表着一种匠心独运,一种专注于此领域的专家力量,让人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充满了期待。 ISBN号9787568236584,更是让这本书有了身份的标识,方便查询和购买。整体而言,这本书在外观设计上就传递出一种专业、实用、易得的信息,成功吸引了目标读者的目光。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专题划分上的精细程度。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将440专业基础科目下设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系统而细致的梳理和归纳。每一个专题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有微观的知识细节。在讲解过程中,作者还穿插了一些“考点提示”或者“易错辨析”之类的栏目,这对于我们考生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这些提示往往能直击命题人的“软肋”,让我们在复习时更有针对性,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掌握那些容易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考点。这种“庖丁解牛”式的分析方法,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有特色。它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通俗易懂的魅力。作者在运用专业术语的同时,也会适时地加入一些更具象化的描述,让那些晦涩的理论不再令人望而生畏。我尤其喜欢书中一些“画龙点睛”般的比喻和类比,它们往往能瞬间点亮我的思路,让我豁然开朗。而且,书中的叙述流畅自然,节奏得当,阅读起来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不知不觉中,你就已经被书中内容所吸引,并且将其内化吸收。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备考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乐趣。
评分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都展现出一种高度的专业性和对读者的关怀。从封面设计到内页排版,从理论讲解到案例分析,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一种用心。作者的学术功底深厚,讲解深入浅出,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化繁为简。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备考的信心,更让我对新闻与传播这个学科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正在备考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同学们,相信它一定会成为你们备考路上的得力助手,助你们一臂之力,走向成功。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对考试知识点的梳理和讲解上,更在于它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作者在分析一些新闻传播现象时,往往会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解读,并引导读者去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潜在影响。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我们未来从事新闻传播工作,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感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是什么”,更学到了“为什么”和“怎么做”。这种思维层面的提升,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备考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引导我走向更深的学术殿堂。
评分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内容时,我立刻被它条理清晰的逻辑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吸引。作者似乎非常了解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入学考试440专业基础科目中,考生普遍会遇到的难点和痛点。他不是简单地堆砌理论,而是将复杂的概念拆解,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现实的案例来加以解释。例如,在讲解某个媒介理论时,他不仅引用了经典的学术文献,还结合了当前流行的一些社交媒体现象,让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发生一样。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也让我在记忆和理解理论时事半功倍。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作者会进行详细的辨析,指明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这对于备考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时间无疑是最宝贵的资源。这本书的“专题精析”模式,恰恰是对这一资源的最佳利用。它不会让你花费大量时间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而是直击核心,将最重要、最常考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和解读。我发现,很多在其他参考书中需要花费数小时才能理解的理论,在这本书中,通过作者精炼的语言和恰当的案例,可能只需要几十分钟就能掌握。这种高效的学习方式,让我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升复习效果,减轻了备考的焦虑感。而且,书中的总结性内容,也为我后期冲刺阶段的复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一点,在于它对于“新闻与传播”这个宏大概念的拆解和重构。它并没有将这个领域割裂成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展现了一个内在逻辑严谨、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无论是新闻的采写编评,还是传播的理论模型、媒介技术发展,亦或是媒介伦理与法律法规,作者都能够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这对于我理解整个学科的全貌,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全局观”的培养,远比死记硬背零散的知识点来得重要,也更能帮助我在考试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它扎实的纸张和精美的印刷。那种厚实、微哑的触感,即使是翻页的时候,也不会发出刺耳的沙沙声,显得十分有质感。书页的白度适中,不会显得刺眼,更不会因为纸张泛黄而影响阅读。文字印刷清晰,字号大小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排版方面,作者在内容的组织上显然是下足了功夫,段落分明,重点突出,逻辑清晰。每一个专题的划分都显得非常有条理,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让人能够一步步地理解和掌握。更难得的是,在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阐述部分,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小标题、加粗字体,甚至是虚线框等设计元素,来帮助读者快速抓住核心要点,这种细致入微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对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视,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