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研究 | 作者 | 王士权,李秉龙,李军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 | 9787511633675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字数 | 页码 | 249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内容简介 | |
《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研究》主要以产业组织理论、经济效率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农户行为理论与农产品价格形成、波动与传递理论为基础,构建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研究的整体分析思路。综合“结构主义”学派以及“绩效主义”学派的观点,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静态单向分析思路转变为动态交互性分析,以宏观肉羊生产结构特征为分析切入点,从宏观层面分析肉羊生产的投入产出、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从微观层面分析肉羊生产的经济绩效与质量绩效,并结合羊肉市场价格变动与贸易冲击来综合评价产业运行绩效,终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作者简介 | |
李秉龙,男,1957年8月3日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农业政策原理》、《市场经济基础知识》、《农业经济学》(第四版)、《农业经济管理教程》等等。获奖情况:1991年别评为沈阳农业大学青年教师;“试论我国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1992年获辽宁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一等奖;所参与研究的“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获2000年度国家计委机关研究成果一等奖,国家计委2000年度研究成果二等奖等。 |
目录 | |
1 导论 |
编辑推荐 | |
文摘 | |
1导论 n1��1研究背景与意义 n1��1��1研究背景 n(1)中国肉羊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n①肉羊生产快速发展,在畜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n羊作为我国传统畜牧业中的六畜之一,羊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品种之一,肉羊产业在我国畜牧业中的地位也是在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羊饲养量与羊肉产量都有较大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1980—2015年羊存栏量从18 731��1万只增长至31 099��69万只,总增长率达66��03%,其中山羊、绵羊存栏量分别达到14 893��44万只、16 206��25万只;羊肉产量从44��4万t增长至440��83万t,总增长率达892��86%;羊肉在猪牛羊肉总产量的比重由3��68%增至6��65%;肉羊产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在稳步提升。肉羊产业作为畜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关联着上下游多个产业发展。从羔羊繁育、饲料加工、疫病防治到终的屠宰加工以及运输和消费,肉羊产业不仅关系着广大农牧民收入的增加,还对其他相关的产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随着肉羊产业的蓬勃发展,肉羊产业在带动农牧民增收、拓宽老少边穷地区人民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其他关联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我国肉羊产业在世界肉羊产业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绵羊、山羊存出栏量和羊肉产量一直占据世界的位置,2014年,中国羊肉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29��58%,中国羊存栏数量占到世界总量的17��25%,肉羊产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n②羊肉消费增速明显,为肉羊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n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注重温饱问题阶段向小康生活阶段的迈进,促使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食物消费更加注重健康、营养与平衡搭配。在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动物性食品消费数量稳步上升的背景下,羊肉作为畜产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胆固醇含量低,并且含有许多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被认为是一种绿色健康安全的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是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动物性食品。到2014年年底,我国城乡居民户内羊肉消费数量超过130万t,并且居民户外羊肉消费的快速增加与区域化、去季节化的消费趋势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因民族、宗教信仰的差异,消费习惯有所不同。羊肉作为穆斯林重要的动物性食品,对广大穆斯林群众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肉羊产业健康发展对改善居民的膳食结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保障穆斯林群众基本生活、促进民族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n(2)中国肉羊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n①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肉羊生产成本步步上扬。 n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肉羊产业关系紧密的草原政策的调整,受到资源、环境、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与来自国际市场方面冲击等制约因素的影响,肉羊产业发展面临着的挑战。在资源与环境方面,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所造成的过牧超载、草原退化现象,在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并连续采取多种有力措施来加大草原的保护力度,以围栏、禁牧、休牧、轮牧为主要措施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大体可以归结为:国家对草原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养殖制度;开展实施天然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来保护天然草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政策的调整使得草原牧区开始调整养羊模式,从放牧到放牧加补饲或半舍饲的转变直接推高了饲养成本,养羊户的退出加快,终导致草原牧区羊源减少,羊肉供给量减少。在农区,由于牧区可提供的育肥羔羊数量锐减,加上高涨的饲草料价格、运输成本与人工成本,养羊成本大幅飙升导致羊肉价格步步上扬。因此,来自资源环境方面的制约已经对肉羊产业的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如何消除资源环境约束给产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助推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新任务。 n②在羊肉价格高位运行背景下,羊肉市场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n在羊肉消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与羊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双重背景下,羊肉市场也受到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繁冲击,全国多地出现了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假羊肉事件”。在三聚氰胺、“瘦肉精”事件的轮番发生对消费者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的同时,“假羊肉事件”的发生使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的畜产品的需求更为迫切。“假羊肉事件”的集中爆发反映出我国肉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在相关部门的监管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纰漏;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肉羊产业链不健全、产业化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产业链主体之间各自为政,并未建立一个“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联结机制,肉羊养殖、加工流通、屠宰与销售环节的松散制约了肉羊产业品牌的塑造,制约了产业的长久发展(夏晓平等,2012)。同时,在居民畜产品消费结构“过于向肉类集中,肉类又过于向猪肉集中”的形势下,“假羊肉事件”对消费者羊肉消费意愿与消费结构调整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在肉羊生产成本不可逆转地增长趋势推高羊肉价格上扬的实际背景下,如何保证羊肉市场的良性运转,使优质羊肉的供应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将是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n③肉羊生产良种化程度较低、规模效益低下、技术效率不高,影响产业市场绩效。 n在良种化方面,我国虽然有绵羊、山羊品种140多个,但仍缺乏世界生产优质羔羊肉的终端杂交父本。尽管不少省(区)都在利用国外引进优良肉用羊品种与本地羊进行杂交,拟培育地方性肉羊品种,但国家对肉羊产业发展和肉羊品种培育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指导与具体指导性的规范措施。肉羊生产良种化率较低,不但使肉羊生产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造成优良品种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既阻碍了肉羊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也给其他用途羊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饲养模式方面,我国当前肉羊养殖的主要模式是农户小规模散养(饲养规模在100只以下),尽管千家万户式的分散饲养形态有其经济与现实合理性,但小规模生产所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这种生产方式既给重大疫病防治和羊肉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带来巨大隐患,也严重影响着良种、营养等先进肉羊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成为制约我国肉羊产业整体生产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在当前肉羊生产规模、良种发展与技术效率条件下,如何提高我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重点。 n④生产大国与进口大国特征显现,保证羊肉市场供求平衡面临诸多挑战。 n在国际贸易方面,中国是典型的羊肉生产大国与进口大国。作为当前世界上大的羊肉生产国,羊肉生产能力不能满足需求,羊肉进口量与价值连年快速增加,2014年我国羊肉进口量达到28��29万t,价值超过11亿美元,达到历年进口数量与价值之,进口数量占当年我国羊肉产量的6��6%,占当年世界羊肉出口总量的近1/4,尽管2015年羊肉进口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22��29万t,羊肉生产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各肉羊生产大国都在大力发展肥羔生产,我国羊肉生产中羔羊肉比例过低,据统计,羊肉产量中羔羊肉所占比例美国为92%以上,英国为94%,法国为75%,新西兰为90%以上,澳大利亚为70%,而中国平均仅为4%~6%(张立中,2005)。高品质羊肉产品供给难以满足市场的高端需求,进一步造成了羊肉市场消费结构的不平衡。在我国羊肉产品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不争事实的现实情况下,如何确保羊肉消费的充足供应,改善羊肉市场供求紧平衡,成为接下来要研究的新课题。 n因此,综合以上背景分析,尽管近年来我国肉羊生产快速发展,羊肉消费增速明显,产业发展基础与潜力都有不错前景,但必须看到在产业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包括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肉羊生产成本上扬、羊肉产量增速放缓、羊肉价格持续上涨与跌落等问题;成本与价格双重上涨背景下羊肉市场出现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良种化程度、规模效益与技术效率低下所导致产业市场绩效不高的问题;生产大国、进口大国以及生产结构不合理所引发的羊肉市场供求失衡等问题。基于以上现实挑战,本课题选择以肉羊产业市场绩效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围绕肉羊生产的经济绩效、质量绩效以及羊肉价格变动展开研究,进一步结合自由贸易发展分析羊肉贸易特征与进出口影响因素,为我国肉羊产业的良性发展献言献策。 n1��1��2研究意义 n(1)理论意义 n有助于发展和完善产业经济和畜牧经济的理论体系。本研究主要以产业组织理论、经济效率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农户行为理论与农产品价格形成、波动与传递理论为基础,构建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研究的整体逻辑框架与分析思路。即立足于中国肉羊产业快速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质量安全问题凸显、良种化程度较低、规模效益低下、技术效率不高以及国际贸易冲击加剧的现状,对产业绩效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本项研究以肉羊产业为依托,由于统计资料与文献研究的现实约束,更多研究工作需要在统计分析和典型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因而本研究成果可在程度上丰富肉羊产业市场绩效方面的文献,也将为其他畜牧业分支产业的相关问题研究积累与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料与理论借鉴,从而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产业经济和畜牧业经济的理论体系。 n(2)现实意义 n有助于为养殖场户和相关企业制定更切合实际的经营策略提供有力借鉴,同时为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肉羊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主要对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展开实证研究,着重围绕经济绩效、质量绩效以及价格等作为评估产业市场绩效的重要衡量指标,有助于肉羊养殖场户、相关企业与单位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状况,以提高其经营绩效为核心,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经营战略与完善经营策略提供现实依据;有助于各级部门掌握肉羊生产环节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业快速发展进程中伴随产生的新问题,以提高肉羊产业市场绩效为核心,为制定与完善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提供现实依据。 n1��2外相关研究综述 n1��2��1关于农业产业市场绩效的相关研究 n(1)农业产业市场绩效的内涵 n在农业领域基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方面,有学者借助于哈佛学派经典的SCP分析范式,在中国农业的功能更具多样化、工业反哺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较早且系统性地研究了中国农业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问题。他们在关于中国农业产业市场绩效的研究中,明确界定了农业产业市场绩效的概念,根据农业产业具有多元价值的属性,进一步指出农业产业市场绩效不仅包括农业产业的经济绩效,而且应该还包括农业产业的生态绩效和社会文化绩效;同时其基于自身关于农业产业提供商品产出的研究角度,将农业产业市场绩效的内涵界定为经济绩效的范畴,把农业产业市场绩效界定为:“在中国农业产业特定的市场结构条件下,通过农业产业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费用、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终经济成果,即农业产业市场运行的经济效果”;进一步从业绩和潜力两个层次上构建了中国农业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体系(程瑞芳等,2006,2008)。还有学者研究认为农业绩效是在的农业市场结构下,通过农户的市场行为使农业在价格、产量、费用、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它反映了农业市场的运行效率,并从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农民收入增长、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等方面来描述市场绩效,指出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处于低效率状态,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是农业产业绩效低下的主要表现(嘉蓉梅,2009)。有人以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绩效为研究对象,认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推动农业产业市场绩效的提高,高的市场绩效必将带来高的农业收益率回报,农业收益率程度上正向反映出农业产业市场绩效的高低,选取反映农业收益率高低的垦区居民农业收入分析近十年的农业产业市场绩效及其变化情况(邓玉伟和安增龙,2009)。 n |
序言 | |
1 导论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