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本我(译文经典 精)

自我与本我(译文经典 精)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奥] 弗洛伊德,林尘,张唤民,陈伟奇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5-18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店铺: 黄金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55424
商品编码:2978560091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自我与本我(译文经典 精)

定价:32.0元

作者:(奥)弗洛伊德,林尘,张唤民,陈伟奇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32755424

字数:14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自我与本我》选入弗洛伊德后期的三篇成熟作品:《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以及《自我与本我》。这三篇著作比较集中、概括地反映了弗洛伊德晚年成熟的理论,也是他后期对整个人的心理所作哲学思考的结果。与其早期研究相比较,这三篇著作尤其显著地体现了他在理论研究上达到的较高成就。

内容提要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精神分析之父,是影响二十世纪的思想家之一。


《自我与本我》收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三篇成熟作品:《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及《自我与本我》,简练地表达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要点和学说精髓。


其中的《自我与本我》发表于1923年,是弗洛伊德后一篇重要著作,被公认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做出了新颖的、革命性的描述。

目录


作者介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创始人。著有《梦盼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性冲动”等概念,认为人类男性天裳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嫁父的欲望和恋父情结,以及儿童等理论。其成就对哲学、心理学、美学甚至社会学、文学等都有深刻影响,后人誉之为“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对整个20世-纪的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医学、心理学等许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摘


第三章 其他人对集体心理生活的论述我们已经以介绍的方式运用了勒邦的观点。因为它在重点强调无意识的心理生活方面与我们自己的心理学观点十分吻合。不过,我们现在要补充说明的是:其实,勒邦的论述并没有什么新东西。他对集体心理的种种表现所说的一切贬损的话,早已由他以前的人们同样清楚同样充满敌意地说过了。从我们早的文献中便可看到,一部分思想家、政治家和著作家们曾用同一个调子重复过这些内容。勒邦重要的两个论点,即在集体中智力功能遭到集体抑制而情感性得到增强,不久前已由西盖勒(Sighele)系统地阐述过了。实际上,剩下的那些被看作勒邦的独立见解的东西,就是对无意识的看法以及提倡与原始人心理生活作比较的观点。然而,甚至就连这些思想在勒邦之前也已时常有人间接提到过了。
不过,另外要指出的是,勒邦和其他人对集体心理所作的描述和估价也决非毫无争议。当然刚才提到的一切有关集体心理的现象无疑是正确观察的结果,可是我们还可能区分出集体的另外一些表现形式,它们有着恰恰相反的作用,而且根据它们,必定应该对集体心理作出更高一点的评价。
勒邦自己也曾打算承认:在某种场合,一个集体的品格要高于构成它的那些个人的品格;而且,唯有集体才能产生高度的无私和献身精神。“个人的利益,在离群索居的个人那里,几乎是的动力,而在集体那里,简直是不为人所注目的。”(勒邦,英译本,1920年,第65页)其他的作者也指出了这样的事实:唯有社会,才终为个人制定出伦理的准则;而个人则通常是无法以某种方式来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高标准的。
他们还指出,在一些非常的时刻,在一些团体中还可能产生一股莫大的热情,它使壮丽的集体业绩成为可能。
至于智力方面的工作,事实上看来还确实应承认,要在思想领域中作出的决策,要获得重大的发现,要解决疑难的问题,就只能靠一个人回避世人的潜心钻研。不过即使集体的心理在智力的领域中也是能具备创造性天才的。这一点由语言本身表现得尤其显著,此外在民歌和民间传说等创作活动上也是如此。不过,个别的思想家或作家受他们所在集体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以及他除了使一项有别人同时参与的精神作品完善化以外是否还能作更多的贡献,这些问题还尚未搞清楚。
面对这种截然相反的解释,看来,集体心理学的研究似乎必定是徒劳无功的。然而要找到一条更有希望逃离这种进退维谷的处境的道路,还是不十分难的。在“集体”这个词中或许包含一些结构极其不同的种类,必须对它们加以区分。西盖勒、勒邦和其他一些人有关集体的论述指的是一些寿命短暂的集体,它们由某种眼前利益而将各种各样的个人匆匆地聚集起来。他们的论述无疑深受那些革命集体尤其是法国大革命集体的特点的影响。相反的论点则来源于对那些稳定的集体或社团的考虑,人们在这种集体中度过一生,而它们则体现为社会的公共机构。种集体与第二种集体的关系就好像一个滔天的海浪与一个海底的地隆那样。
麦克杜格尔(Mcl30ugall)在他的《集团心理》(1920年a)一书中,正是从上述矛盾出发展开论述的。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强调组织的因素。他说,在简单的情况下,这种“集体”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组织,或者说根本不具备称得上组织的东西。
他把这样的集体称作“人群”。不过他承认,不管怎样一个人群要是不具备一点点组织的雏形,那就简直无法聚集在一起。
也正是在这些简单的集体中,可以特别容易地观察到某些基本的集体心理事实(麦克杜格尔,1920年a,第22页)。一些散乱的人员要形成一个在心理学意义上类似集体的东西,必须具备一个条件:这些个人之间必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如对某个对象有共同的兴趣,或在某种场合有相同的情感倾向,以及(我想在此插入:“结果是”)“某种程度的交互影响”(同上书,第23页)。“这种心理同质陛”的程度愈高,这些个人就愈容易组成一个集体,而集团心理的特征也就愈明显。
一个集体形成后产生的显著、重要的后果是,它的每一个成员的情绪变得极其高涨和强烈”(同上书,第24页)。
麦克杜格尔认为,在一个集体中,人们的情绪会高涨到他们在其他场合很少能达到或从未有过的程度。对这些人们来说,完全任自己受情感的摆布,因而被集体所吞没直至失去自己的个性局限感,乃是一件快事。麦克杜格尔用他所谓的情绪直接诱导原则来解释这种使个人如此地受一个共同的冲动左右的方式,这个隋绪的直接诱导原则是经过原始的交感反应,亦即我们早已熟悉的情绪感染而产生作用的(同上书,第25页)。事实上,对某种情感状态记号的感知很可能自动地在感知它们的主体心中引起同样的情感。如果同时具有同样情感的人愈多,那么这种自动的强迫现象就愈强烈。个人完全丧失了他的批判能力,而使自己陷入同样的情感之中。不过在此同时他也会使那些曾给他如此影响的人们变得更加兴奋。这样一来,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就会使个人的情感负荷大大增强,这种被强迫去做和他人一样的事、去和众人保持和谐的现象,在本质上必定有某种东西在发生作用。越是粗野、越是素朴的情绪冲动,在一个集体中越容易通过这种方式传布(同上书,第39页)。
从集体中产生的其他一些影响对这种情感强化的机制也非常有利。一个集体给个人以这样一种印象,即集体是一种无限的力量和难以克服的威胁。集体暂时地取代了整个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的行使者,它的惩罚使个人感到不胜畏惧,因而处处抑制自己。在他看来,使自己与集体对立显然是十分危险的,安全的办法是效仿周围的人们,甚至可以不惜与豺狼为伍。由于服从新的,他可能会丧失以前的“良心”,完全地沉溺于因取消种种抑制而自然带来的极度的愉快之中。因此,总的说来,一个个人在集体中会做出或嘉许那些他以前在正常生活条件下所避免的事情,这并不是很出乎意料的现象;从而,我们甚至可望略微澄清一下通常为“暗示”这个谜一样的词所掩盖着的含混不清之处。
麦克杜格尔并不反对在集体中智力受到集体抑制的论点(同上书,第41页)。他说,智力低下的人会把智力较高的人拉到他们自己的水平上,智力高的人的行动会受到阻碍。原因之一是,情感的强化一般说来会给正常的智力工作造成不利的条件;原因之二是,个人受到集体的威吓,他们的精神活动是不自由的;原因之三则是每一个个人对自己行为所应有的责任感普遍下降。

序言


     弗洛伊德这个名字,对读者来说,也许并不算太陌生。至少有不少人听说过有这么个人及其如此这般耸人听闻的精神分析理论。然而,他的理论的真正内容却鲜为人知。解放前,商务印书馆曾翻译出版过他的一些著作。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弗洛伊德的研究十分贫乏,至于普通读者则更少有条件问津了。
    前不久,译者偶尔与人谈及翻译出版弗洛伊德的著作,发现对方的反应竞不下于“谈虎色变”:在有些人心目中,弗洛伊德似乎类同于那些写黄色小说的作家,他的理论即便对学术界人士,也像国外那些不宜给儿童看的电影一样,好是不要涉足。其实,这些想法都是出于不了解弗洛伊德理论真实内容而引起的误解。只要我们研读了他的著作,哪怕是一篇短文,就会发现,这些误解和疑虑是完全不必要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生于现在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境内的弗莱堡。三岁时,全家迁居维也纳。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专攻神经病学,后不久开始从事精神分析的研究。
    目前国际上公推弗洛伊德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也就是说,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了。
    弗洛伊德一生著述甚丰。他的部著作《歇斯底里研究》是与布罗伊尔合著的,发表于1895年。该书被称为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奠定了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1899年,弗洛伊德发表了他那后来才成为举世闻名之作的解梦》,然而当时无论在维也纳还是在国外,都没有引起什么人的重视。人们仅仅把他提出的理论观点当作耸人听闻的奇谈怪论而已。
    只是到了1905年,他的《理论三讲》一书发表,这才真正引起世人的重视。这是他的部问世伊始即受到重视的著作。非但如此,它还在所谓的伦理学家中掀起了一场轩然。这些人对弗洛伊德及其理论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和敌意。一时间,弗洛伊德成了德国科学界不受欢迎的人。可是,这些并没有使他气馁和退缩,他依然潜心研究,并不急于反驳,而是不断地提出新的证据。
    1908年4月,荣格创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在萨尔茨堡召开了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直到这时,精神分析学和它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才正式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重视。从此,精神分析作为一门科学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成立50年后,已经拥有了三十个分会。如今,人们已不再把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作异端邪说。弗洛伊德本人也成了举世公认的心理学家。
    正是本着严肃的科学探讨精神,我们在这里选译了他后期发表的三篇主要著作:《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以及《自我与本我》。这三篇著作比较集中、概括地反映了弗洛伊德晚年成熟的理论,也是他后期对整个人的心理所作哲学思考的结果。与其早期研究相比较,这三篇著作尤其显著地体现了他在理论研究上达到的较高成就。
    弗洛伊德初是作为一个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他的研究对象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一类的非正常人,课题便是这些人的反常行为。他发现,这类患者的反常行为并非单纯的、无目的的和无意义的,而是有着特定的形成原因。因此,他认为,精神科医生的任务不是去寻找这些病症的生理原因,而是去发现它们的心理原因。一旦获得这种发现,便有了治愈这些疾病的条件。弗洛伊德根据研究发现,这些病的起因与病人的某些无法被人接受、无法得到实现的愿望有关。这是一种“性”的愿望,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人的幼年期。他认为,人早在幼年期就已经有了。古希腊神话中的奥狄帕司,无论怎样回避,终还是逃脱不了恋母弑父的下场,这象征他对他的母亲有一种本能的依恋欲望。同样,在儿童身上也存在着类似情形:男孩依恋母亲,女孩依恋父亲。弗洛伊德把前一种情况称作奥狄帕司情结,后一种情况称作伊赖克辍情结。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儿童的这些不现实的愿望不可能得到满足,因而产生了压抑。这些失败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流逝非但没有被忘却,反而一直被下意识地保留在内心深处。
    它们就像活的火山那样积聚着能量,直到有一天突然爆发,这便引起神经症的发作。像梦这一类现象,实际上是通过象征的形式将这些愿望表现出来,并使其得到满足。弗洛伊德指出,若是将患者内心深处的思想分析、诱导出来,那将在治疗上取得的效果。
    这些就是弗洛伊德早期研究的方向。可以看出,他这时的研究基本上还未超出神经精神病学的专科研究范围。然而,到了1905年之后,他的研究进入了人们通常划分的后期阶段。这时,他明显地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发现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他的学说对人类问题提供的解释远远超出了神经精神病学的狭隘范围。因此,我们认为,他晚期的立足点越来越高,探讨的问题越来越一般化,研究的对象从神经症患者扩大到了整个人类。从这个角度看,弗洛伊德使他的研究哲学化了,他的理论成了一种哲学。我们选译的三篇著作正是集中反映了这些特征。
    《唯乐原则》发表于1920年。它的大致内容是,人们原先以为,决定人的行为的主要动力是唯乐原则,也就是寻求快乐和满足。因为这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可是,弗洛伊德经过研究移情现象发现,除了唯乐原则,还有一条更基本、更符合人的本能的原则,它的作用超出了唯乐原则。这就是强迫重复原则。它要求重复以前的状态,要求回复到过去。这也正是由本能决定的。在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他对本能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本能所表现出来的倾向并不是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积极的、发展的、促进变化的。相反,本能是生物惰性的表现。它要求回复到事物的初始状态,因而是保守的。像人这样的有机体,其所源出的状态是无机状态,人身上那种具有保守倾向的本能所要求恢复的正是这种无机状态,所以这种本能实际上就可称之为死的本能。除了死的本能之外,人身上还有另一种作用完全相反的本能,它要抗拒死亡,要使生命得到保存和更新,我们可称它为生的本能。弗洛伊德认为,真正的生的本能就是性本能。因为它导致繁殖,导致新生命的诞生,并使人类的生命历程得以延长。生的本能是建设性的,而死的本能是破坏性的。由于这两种本能作用相反,又始终同时并存,这就使得人的生命运动历程总是带着动荡不定的节奏。这种矛盾从生命一产生就存在了,它就是那个使惑不解的生命之谜。
    在这篇著作中,弗洛伊德除了指出强迫重复原则存在之外,还次把本能概括成上述两大类,并指出它们的对立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对本能的认识史上的一个新里程碑,也是给后来的研究者印象极深的一个重要观点。
    翌年,弗洛伊德发表了《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它的主题是说明集体心理学的本质。一个显著的集体心理学现象是:当一个人处在某个集体中时,他会丧失自己原来的性格特点。他会变得感情用事、责任心下降、良心消失、智能减退。他身上原来被压抑着的那些无意识本能现在统统得到释放,会使他干出一些以前不会干、或者不敢干的事情,这些行为是不符合他原来的性格的。以往研究集体心理学的专家,为了说明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一直在寻找构成集体的关键因素,认为惟有它才是使个人进入集体后会出现诸如此类现象的原因。可是,弗洛伊德认为,他们在寻找这个关键因素时却走错了方向,因而没有得到正确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方向应该是着眼于集体中与个人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一种“爱的联系”,用弗洛伊德的专门术语说,是“力比多联系”。这种力比多联系才是使集体得以构成和稳固存在的关键因素。这种爱虽然不是以两性结合为目的的性爱,但它仍属于性本能冲动的表现。在弗洛伊德看来,爱的核心是性爱,此外还包括对双亲、对子女、对朋友的爱,以及对某一抽象观念的爱。后一类爱也同性爱一样是性本能冲动的表现,只是它们原来的那种要求两性结合的目的被转移了,或被抑制了。因此,也可以说,性本能其实分作两类:一类是其目的未受抑制的,一类是其目的受到抑制的。而在一个集体中把众多个人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正是这后一类性本能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联系。
    这个理论显然是弗洛伊德早期用性来解释神经症的观念的推广和扩张。他不仅用性的原因来说明歇斯底里患者的反常行为,而且还用它来解释正常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它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力量。
    《自我与本我》初发表于1923年。它可以说是弗洛伊德后一篇重要著作。国际学术界人士认为,它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的描述不仅是新颖的,而且是革命性的。至少在使用的术语上看,这部著作发表后的所有精神分析著作无一不带有它的烙印。
    在该书中,弗洛伊德对人的心理作了专门的分析。首先心理可分成两部分:自我和本我。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它是由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构成的。在本我中,充满着发自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它们始终力图获得满足。因此,本我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它完全受唯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地寻求满足。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识,接受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因此,它根据唯实原则行事。它的大部分精力用以控制和压抑来自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它主张克制,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它提倡通过迂回的途径来满足这种要求。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就像骑手与他的马的关系。其次,在自我中还能作进一步的区分,这就是分作自我和自我的典范。这种区分在《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一书中已经提出了,不过,在本书中后者又被进一步明确为超我。超我是人性中高级的、道德的、超个人的方面。它也是人们通常说的良知、自我批判能力一类的东西。它代表人内心中存在的理想的成分,因此也叫自我的典范。它以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着自我。
    弗洛伊德在以上三篇著作中提出的观点在心理学理论上是重大的突破,因此很值得重视和研究。然而,指出它们的重要性并不就是提倡全盘地接受和肯定它们。在我们看来,这些观点中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错误倾向,它们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泛性论倾向。弗洛伊德早期用性本能的作用来解释神经症的起因,在那个特定的领域中这也许可以说是一个重大发现,至少可算是颇有创见的一家之言;否则,他不会成为国际公认的精神病专家。可是,他在后期却进一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一切人的行为,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流露出十分清楚的泛性论倾向。其次,他的理论也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理论。他把非理性的情绪、本能、欲望提高到了首要的地位,把它们当作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动力。第三,当他把本能、欲望等一些先天遗传的心理倾向作为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时,忽略了外部世界、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人的行为所起的决定性影响。从这方面看,他的思想有着唯心主义的倾向。
    从普遍的范围看,我国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研究还刚刚开始,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批判探讨工作有待于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展开。如果我们的译本能为这种科学的研究和探讨工作提供哪怕是一点点的帮助,我们将感到莫大的欣慰。
    本书译自英译本的《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标准版全集》第十八、十九卷。这是国际公认的比较准确、学术性较强的版本。编者在编纂过程中附加了许多说明性、比较性、提示性的注释,对理解弗洛伊德思想及其发展过程有很大帮助。本译本保留了所有这些注释,并用方括号表示,以区别于原著者的注释。
    本书中的《唯乐原则》和《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由林尘翻译,《自我与本我》由张唤民、陈伟奇翻译。承蒙陈泽川先生的鼎力襄助,百忙中审校了《唯乐原则》和《自我与本我》,贾谊诚先生对本书的译文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林尘


自我与本我(译文经典 精)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自我与本我(译文经典 精)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自我与本我(译文经典 精)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自我与本我(译文经典 精)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自我与本我(译文经典 精)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