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西情报史
定价:88.00元
作者:高金虎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2142000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专家著作!一本书掌握5000年世界军事情报发展史,系统阐述了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和法国、日本等世界主要国家的情报工作。
内容提要
本书勾勒了5000年来世界军事情报工作发展的轨迹,系统阐述了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和法国、日本等世界主要国家的情报工作,分析了军事情报工作在各个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军事情报工作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探讨了军事情报工作发展的内在联系,并对信息化时代军事情报工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目录
导论
节情报史分期问题
一、 情报工作的萌芽:情报活动的自发时代
二、 情报工作的发展:常设性军事情报机构的建立
三、 情报工作的成熟:国家情报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情报工作与国家安全
一、 情报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 情报是决策和行动的先导
三、 情报是战斗力倍增器
第三节影响情报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 生产力的影响
二、 科学技术的推动
三、 决策者对情报工作的影响
四、 情报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情报史的研究对象
章情报工作的萌芽——古代情报工作
节古代情报工作概述
一、 上古时代的情报工作
二、 中古时代的情报工作
第二节古代中国的情报工作
一、 中国古代的情报实践
二、 中国古代的情报机构
三、 中国古代的情报思想
第二章常设性军事情报机构的建立——近代情报工作
节近代英国的情报工作
一、 近代英国的情报活动
二、 近代英国军事情报机构的建立
第二节近代法国的情报工作
一、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情报工作
二、 普法战争与常设性军事情报机构的建立
三、 德雷福斯案件和法国情报工作的政治化
第三节近代美国的情报工作
一、 美国早期的情报工作
二、 美战期间的情报工作
三、 美国常设性军事情报机构的建立
第四节近代德国的情报工作
一、 德意志统一战争中的情报活动
二、 德国近代情报体制的奠基
第五节近代俄罗斯的情报工作
一、 沙皇俄国的政治情报工作
二、 沙皇俄国的军事情报工作
第六节近代日本的情报工作
一、 近代日本的情报组织
二、 情报工作与日本的对外扩张
第八节近代中国的情报工作
一、 近代中国的情报活动
二、 近代中国的情报组织
第三章血与火的考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情报工作
节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谍报侦察
一、 同盟国的谍报活动
二、 协约国的谍报活动
第二节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航空侦察
一、 航空侦察的出现
二、 战时航空侦察
第三节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信号情报工作
一、 信号情报工作的产生
二、 战时德国的信号情报工作
三、 战时英国的信号情报工作
四、 战时法国的信号情报工作
第四章在和平与战争的转换之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情报工作
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情报工作
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情报组织
二、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信号情报工作
三、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航空侦察
四、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情报工作的初步协调
第二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情报工作
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情报工作
二、 珍珠港事件前美国的情报失误
第三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情报工作
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情报组织
二、 战前德国的战略评估失误
三、 德国对苏情报工作的失败
第四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情报工作
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情报体制
二、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谍报工作
三、 苏德战争前苏联情报工作的政治化
四、 苏德战争前苏联的情报失误
第五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情报工作
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情报体制
二、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战略估计的缺失
第六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情报工作
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情报组织
二、 对德情报失误与绥靖外交
第七节现代中国的情报工作
一、 国民的情报工作
二、 的情报工作
第五章步入辉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情报工作
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的情报工作
一、 战时英国的人力情报活动
二、 战时英国的信号情报工作
三、 战时英国的航空侦察
四、 战时英国的特种作战
第二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的情报工作
一、 战时德国的谍报侦察
二、 战时德国的信号情报工作
三、 战时德国的情报评估
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的情报工作
一、 法国情报机构与法兰西的沦陷
二、 自由法国的情报工作
第四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的情报工作
一、 战时苏联情报体制的调整
二、 战时苏联的谍报侦察
第五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情报工作
一、 战时军事情报机构的改组
二、 战略情报局的成立
三、 战时美国情报工作的初步协调
第六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的情报工作
一、 战时日本的情报搜集
二、 战时日本的情报谋略
第六章走向成熟——当代情报工作
节当代美国的情报工作
一、 当代美国情报体制的形成
二、 当代美国情报界
三、 隐蔽行动与情报监督机制
第二节当代俄罗斯的情报工作
一、 当代俄罗斯情报工作概述
二、 当代俄罗斯情报机构
三、 当代俄罗斯的情报活动
第三节当代英国的情报工作
一、 当代英国情报工作概述
二、 当代英国情报机构
三、 情报协调与中央情报机制
四、 情报管理与议会立法
第四节当代法国的情报工作
一、 当代法国情报工作概述
二、 当代法国情报机构
三、 当代法国的情报协调体制
四、 当代法国的议会监督机制
第五节当代德国的情报工作
一、 当代德国情报工作概述
二、 当代德国情报机构
第六节当代日本的情报工作
一、 当代日本情报工作概述
二、 当代日本情报机构
第七节当代以色列的情报工作
一、 以色列情报机构的形成
二、 以色列的主要情报机构
结语情报工作的未来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高金虎,男,1966年生于江苏靖江,历史学硕士,军事学博士。1983年入苏州大学历史系学习,1990年入伍。现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军事情报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军事情报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军事情报学》《情报分析:思维与方法》《中西情报史》《中西情报思想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情报史》《美国战略情报与决策体制研究》等,主译《情报:从秘密到政策》《战略情报》《无声的战争:理解情报世界》《情报分析:以目标为中心的方法》《战略情报的批判性思维》等西方情报研究领域著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独特的、近乎古典的韵味,但又没有因此而显得陈旧晦涩。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考究,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似乎经过了精心的斟酌,既保证了学术的准确性,又兼顾了语言的美感。行文中不时出现的精妙比喻,如同点缀在历史长河中的星辰,既照亮了前路,又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重大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时,那种精准而富有张力的表达,让人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他们的灵魂。整体上,它不像是在“讲解”历史,更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只不过这个故事的背景无比宏大,细节无比真实。这种高质量的文字输出,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质感,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享受了一场语言的盛宴。
评分从内容的广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极为开阔的视野。它似乎不仅仅聚焦于某一个孤立的事件或人物,而是将历史的经纬线拉得极长,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到微观的决策细节,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摹。每一次引用或论述,都能感受到背后是海量的资料搜集和严谨的交叉验证。很多我原以为已经定论的历史事件,在书中被赋予了全新的解读角度,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它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更像是一场对人类智慧与局限性的深刻反思。读完一个章节,总会留下一些值得反复咀嚼的思考点,这些思考并非是即时的顿悟,而是一种慢性的回味,需要时间去沉淀和消化。这种层次感和深度,才是真正衡量一部史学著作价值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印刷清晰细腻,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书脊的处理也很扎实,可以看出装帧厂在细节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打开扉页,那排版简直是艺术品,字体选择恰到好处,疏密有致,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能享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愉悦。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更是透露出一种深邃的历史感,仿佛在邀请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博弈的领域。拿到这本书,我甚至有点舍不得立刻翻开,想先好好欣赏一下这份匠心。对于爱书之人来说,一本好书的“外衣”和内在品质同样重要,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绝对是做到了极致,给人一种物超所值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精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没有采用那种简单的编年体叙事,而是巧妙地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主题模块进行了整合划分,形成了一种清晰而逻辑严密的内在骨架。每一部分之间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就像一条精心编织的藤蔓,自然地将看似分散的枝叶连接起来。读者在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行时,能够清晰地把握住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链条,不会产生“迷路”的感觉。这种结构上的匠心,极大地帮助理解了复杂历史的演变逻辑。它体现了作者对整个历史素材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掌控力,能够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组织成一个易于消化、层次分明的阅读体验。这种对结构美学的追求,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信息罗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妙,不同于那些堆砌史料的枯燥读物,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如同一部引人入胜的悬疑小说。每一次事件的转折,每一次人物命运的交织,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读到关键情节时,你会忍不住屏住呼吸,迫切地想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这种代入感极强。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行文中没有过多地进行主观评判,而是用非常克制且冷静的笔触,将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信息娓娓道来,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自行判断。这种叙事风格,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鲜活且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我甚至会因为情节的跌宕起伏,在深夜里还无法放下,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难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