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养殖技术 9787521000283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RT

大黄鱼养殖技术 9787521000283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著
图书标签:
  • 大黄鱼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福建省
  • 技术推广
  • 海洋渔业
  • 水产技术
  • 经济鱼类
  • 海水养殖
  • 渔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21000283
商品编码:2976474671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黄鱼养殖技术

定价:48.00元

作者: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210002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篇 大黄鱼基础生物学....(3)

节 大黄鱼的分类地位与地理分布...(3)

第二节 大黄鱼外部形态特征…(6)

第三节 大黄鱼生态习性...(10)

第二章 大黄鱼繁殖基本知识...(17)

节 大黄鱼的发育...(17)

第二节 大黄鱼的产卵机理...(28)

第三节 受精卵胚胎发育...(30)

第四节 大黄鱼仔、稚鱼发育...(35)

第五节 大黄鱼基本繁育设施...(40)

第三章 大黄鱼养殖基本知识....(44)

节 大黄鱼养殖环境要求...(44)

第二节 大黄鱼人工养殖模式....(46)

第四章 大黄鱼养殖病害基础...(51)

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51)

第二节 病原、宿主与环境的关系...(52)

第三节 渔药分类及其使用特点...(54)

第四节 渔药的基本作用及影响渔药药效的因素...(56)

第五节 渔药给药方式...(60)

第二篇 职业技能 部分 初级工技能...

第五章 理化环境监测和生物显微观察....(65)

节 理化环境监测...(65)

第二节 生物显微观察...(72)

第六章 大黄鱼人工繁殖...(78)

节 备用亲鱼选择...(78)

第二节 备用亲鱼室内强化培育...(79)

第三节 人工繁殖前的准备工作...(80)

第四节 亲鱼人工催产...(83)

第五节 亲鱼自然产卵与受精卵的收集...(85)

第六节 受精卵的人工孵化...(87)

第七章 大黄鱼仔稚鱼室内培育....(90)

节 环境条件要求...(90)

第二节 育苗操作与管理...(91)

第三节 苗种质量与出池...(94)

第八章 育苗生物活饵料的规模化培养与开发...(98)

节 单细胞海水藻类培养...(98)

第二节 褶皱臂尾轮虫的规模化培养...(101)

第三节 卤虫无节幼体的孵化与营养强化…(102)

第四节 桡足类的规模化开发...(103)

第九章 大黄鱼网箱养殖....(106)

节 网箱养殖海域选择、制作与设置...(106)

第二节 网箱培育大黄鱼鱼种.....(111)

第三节 大黄鱼网箱养成与管理...(111)

第四节 大黄鱼养殖病害防治...(112)

第二部分 中级工技能

第十章 理化环境监测和生物显微观察...(116)

节 理化环境监测...(116)

第二节 生物显微观察...(117)

第十一章 大黄鱼人工繁殖...(119)

节 备用亲鱼选择...(119)

第二节 备用亲鱼运输...(120)

第三节 备用亲鱼室内强化培育...(121)

第四节 成熟亲鱼的选择与雌雄鉴别...(122)

第五节 亲鱼人工催产....(124)

第六节 与受精卵的收集...(125)

第七节 受精卵的人工孵化...(126)

第十二章 大黄鱼仔稚鱼室内培育...(128)

节 环境条件要求...(128)

第二节 育苗操作与管理...(128)

第三节 苗种质量与出池...(132)

第四章 育苗生物活饵料的规模化培养与开发....(140)

节 单细胞海水藻类的培养....(135)

第二节 褶皱臂尾轮虫的规模化培养....(138)

第三节 卤虫无节幼体的孵化与营养强化....(138)

第四节 桡足类的规模化开发...(140)

第十四章 大黄鱼网箱养殖.... (145)

节 网箱养殖海域选择、制作与设置...(145)

第二节 网箱培育大黄鱼鱼种....(147)

第三节 大黄鱼网箱养成与管理....(149)

第四节 大黄鱼养殖病害防治...(152)

第三部分 高级工技能

第十五章 理化环境监测和生物显微观察....(155)

节 理化环境监测...(155)

第二节 生物显微观察....(157)

第十六章 大黄鱼人工繁殖...(158)

节 备用亲鱼选择....(158)

第二节 备用亲鱼运输...(158)

第三节 备用亲鱼室内强化培育...(160)

第四节 亲鱼人工催产....(161)

第五节 亲鱼自然产卵与受精卵的收集...(163)

第六节 受精卵的人工孵化...(165)

第十七章 大黄鱼仔稚鱼室内培育....(169)

节 育苗操作与管理...(169)

第二节 苗种质量与出苗...(170)

第十八章 育苗生物活饵料的规模化培养与开发...(171)

节 单细胞海水藻类培养....(171)

第二节 褶皱臂尾轮虫的规模化培养....(175)

第三节 卤虫无节幼体的孵化与营养强化....(177)

第四节 桡足类的规模化开发...(180)

第十九章 大黄鱼网箱养殖...(182)

节 网箱养殖海域选择、制作与设置....(182)

第二节 网箱培育大黄鱼鱼种....(183)

第三节 大黄鱼网箱养成与管理....(187)

第四节 大黄鱼养殖病害预防....(191)

附录1 比重与盐度的换算表…(211)

附录2 硅藻、金藻和绿藻常用的培养液配方....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海鲜的智慧:探寻中华烹饪中的鱼类之美》 序言:舌尖上的千味人生 从古至今,鱼类以其丰富的种类、鲜美的口感和极高的营养价值,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是餐桌上的常客,是节日庆典的重头戏,更是无数家庭温暖记忆的载体。每一尾鱼,都承载着海洋的馈赠、渔民的辛劳,以及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烹饪技艺上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种鱼类的养殖方法,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深入探究中华烹饪中鱼类所呈现出的千姿百态,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与饮食智慧。我们将一起穿越时空的河流,品味那些传承百年的鱼肴,领略不同地域的烹饪精髓,感受鱼类在中国人餐桌上的不朽魅力。 第一章:溯源与变迁:鱼类在中国饮食中的历史足迹 鱼在中国饮食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从考古发现的鱼骨遗迹,到古代典籍中关于渔猎的记载,都表明鱼类一直是先民们重要的食物来源。周朝的《诗经》中就有“山上菜,林中禽,水里鱼”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古代人们获取食物的广阔天地。历经秦汉的统一,唐宋的繁荣,鱼类的烹饪技法和食用方式也在不断发展。 汉代,已经出现了蒸、煮、烤、煎等多种烹饪方法。唐代,鱼脍(生鱼片)的流行,标志着人们对鱼类食材的精细加工和追求口感的极致。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南北方的饮食交流更加频繁,鱼类的烹饪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东京梦华录》等文献中,详细记载了宋朝都城汴京(今开封)的各种鱼类菜肴,从宫廷御膳到市井小吃,应有尽有。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推进,对鱼类食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养殖技术也逐渐发展。但本书并不涉及具体的养殖技术细节,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这些鱼类是如何被搬上餐桌,成为艺术品的。此时,各地菜系的形成,也极大地丰富了鱼类菜肴的种类。例如,川菜的麻辣鲜香,粤菜的清淡鲜甜,淮扬菜的精致考究,都赋予了鱼类不同的生命。 第二章:地域风味:南北鱼肴的独特韵味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巨大,造就了各地独具特色的鱼类烹饪风格。 江南水乡的鲜甜: 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湖泊众多,盛产各种淡水鱼。这里的烹饪风格以“鲜”为首要追求,口味清淡,注重食材的原味。葱油拌面里的银鱼,清蒸鲈鱼的细腻,红烧鳜鱼的醇厚,松鼠桂鱼的酸甜酥脆,都是江南鱼肴的经典代表。鱼肉的鲜美,通过简单的烹调手法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让人回味无穷。 岭南滨海的鲜活: 粤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点,对海鲜的处理尤为讲究。讲究“不时不食”,强调食材的季节性和新鲜度。白切鸡的制作方式被巧妙地运用到鱼身上,形成了原汁原味的白切鱼;清蒸石斑鱼,只需简单的姜葱、酱油,就能品尝到鱼肉的鲜甜肥美;避风塘炒蟹的香辣风味,也常常被用来烹饪一些质地较紧实的海鱼,带来别样的味蕾冲击。 齐鲁渔乡的醇厚: 山东,作为中国的沿海大省,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鲁菜的烹饪风格以“醇厚”著称,注重火候的掌握和调味的恰当。葱烧海参是一道国宴级的名菜,其浓郁的酱香味和胶原蛋白的丰富口感,令人赞不绝口。而像红烧大虾、糖醋鲤鱼,则展现了鲁菜在处理海鲜和淡水鱼方面的精湛技艺,味道浓郁,口感扎实。 西南山区的鲜辣: 尽管西南地区以山地为主,但其丰富的河流和湖泊也孕育了独特的鱼类资源。川菜将鱼与辣椒、花椒等香料结合,创造出麻辣鲜香的独特风味。水煮鱼的麻辣刺激,鱼香肉丝中的“鱼”虽然不是真鱼,但其酸甜咸辣的复合味型,也体现了川菜对鱼类味道的模仿与创新。而贵州苗族地区的酸汤鱼,则利用发酵的酸汤,将鱼的鲜美与酸爽的口感完美融合,别具一格。 第三章:经典之味:名菜背后的故事与技法 一道道经典鱼肴,不仅仅是简单的食材组合,更是无数厨师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蒸的极致: 清蒸,是中国烹饪中最能体现食材原汁原味的方法之一。对于鱼类而言,清蒸更是检验厨师基本功的试金石。一条鲜活的鱼,只需简单的姜丝、葱段、料酒去腥,上锅蒸制,最后淋上热油和蒸鱼豉油,就能呈现出鱼肉的细嫩、鲜美和丰富的营养。这背后是对火候精准的把控,对调味品恰到好处的运用,以及对鱼本身品质的极致追求。 红烧的醇香: 红烧,是中华烹饪中极具代表性的技法之一,它通过酱油、糖、料酒等调料的配合,赋予食材浓郁的色泽和醇厚的风味。红烧鱼,无论是草鱼、鲤鱼还是带鱼,在经过煸炒、炖煮后,鱼肉会变得酥烂入味,酱香四溢,成为一道极受欢迎的家常菜。这其中蕴含的,是对“五味调和”的深刻理解,是将复杂的调味过程化繁为简的智慧。 糖醋的平衡: 糖醋,是中华美食中一道独具特色的复合味型,它通过糖的甜和醋的酸巧妙地平衡,创造出酸甜适口,开胃解腻的独特口感。糖醋鱼,通常选用鱼身完整、肉质细嫩的鱼类,经过油炸后,再裹上浓稠的糖醋汁,外酥内软,酸甜可口,深受大人小孩的喜爱。这道菜体现了中国厨师在味觉上的大胆创新和精妙平衡。 炖煮的温暖: 炖煮,是一种缓慢而温和的烹饪方式,它能让食材的鲜味在汤汁中充分释放,并使鱼肉变得更加软糯,营养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鱼头豆腐汤、砂锅鱼片汤等,都是炖煮技法的代表。在寒冷的冬日,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不仅能暖胃,更能滋补身体,成为一种温暖的慰藉。 第四章:食材的智慧:不同鱼类的烹饪法则 不同的鱼类,因其肉质、脂肪含量、腥味程度等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烹饪方法才能发挥其最佳风味。 白肉鱼的细腻: 鲈鱼、鳜鱼、比目鱼等白肉鱼,肉质细嫩,脂肪含量较低,腥味相对较轻。它们最适合清蒸、蒸烤或制作鱼片,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其鲜嫩的口感。过度的烹饪或浓重的调味反而会掩盖其本身的鲜美。 红肉鱼的浓郁: 鲭鱼、带鱼、三文鱼等红肉鱼,脂肪含量较高,肉质相对紧实,风味更加浓郁。它们适合红烧、煎炸或烟熏,可以利用其脂肪的香味来提升菜肴的整体风味。 河鲜的鲜活: 草鱼、鲤鱼、鲫鱼等淡水鱼,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烹饪方式。北方多以红烧、炖煮为主,突出其厚实的口感;南方则偏爱清蒸、炖汤,强调其原汁原味。鱼头的营养价值很高,常被用来制作鱼头豆腐汤,味道鲜美。 海鲜的馈赠: 石斑鱼、鳕鱼、黄花鱼等海鱼,因其生长环境的差异,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清蒸、香煎、煲汤都是常见的烹饪方式。海鱼的腥味相对较轻,更能体现其海水的鲜甜。 第五章:餐桌之外:鱼类与健康、文化 鱼类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健康与文化的载体。 营养价值: 鱼类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Omega-3脂肪酸),以及维生素D、B族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适量食用鱼类,对心血管健康、大脑发育、视力保护等方面都有益处。本书并非讲解具体的营养学知识,而是强调通过合理的烹饪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鱼类的营养。 文化寓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常常与“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等美好的寓意联系在一起。年夜饭上的整鱼,象征着富足与圆满。在许多节日庆典和婚宴上,鱼也是不可或缺的菜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 M [ M] 。 烹饪的传承: 鱼类菜肴的烹饪技法,很多都是代代相传的。一道看似简单的鱼肴,背后可能凝聚着几代人的经验和巧思。本书旨在通过介绍经典的鱼肴及其烹饪理念,启发读者对传统烹饪技艺的理解和欣赏,鼓励大家在家庭厨房中实践和创新,将这份对美食的热爱传递下去。 结语:品味生活,感悟鱼之美 《海鲜的智慧:探寻中华烹饪中的鱼类之美》带您走过鱼类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漫长旅程,领略不同地域的风味,品味经典名菜的精髓,理解不同鱼类的烹饪法则,并触及鱼类与健康、文化的深层联系。我们并非提供一本操作手册,而是希望通过文字,唤醒您味蕾深处的记忆,激发您对中华美食的探索热情。愿您在阅读本书后,能以更广阔的视角,去欣赏、去烹饪、去品味餐桌上那一道道平凡而又不凡的鱼肴,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生活智慧。每一尾鱼,都是一份馈赠;每一次品尝,都是一次对生活美好的赞颂。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海洋生物和渔业养殖有朴素兴趣的人,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够系统介绍某种重要经济鱼类养殖的书籍,《大黄鱼养殖技术》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个愿望。这本书,我用“详尽”和“实用”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讲解,而是将整个养殖流程分解为若干个可操作的步骤,并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指南。比如,在饵料选择上,它不仅列举了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营养配比,还提供了自配饵料的配方和制作方法,这对于希望降低成本的养殖户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大黄鱼生长过程中的各个关键时期,比如苗种培育、幼鱼养成、成鱼肥育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针对每个时期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幼鱼期,如何避免浮头、如何提高饵料转化率,这些细节的讲解,都体现了作者的专业性和经验性。当然,对于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病害防治,书中也给出了相当全面的指导,包括常见病症的预防、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并且强调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路,这让我看到了水产养殖的多元化发展。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充实,覆盖了从基础到进阶的各个方面,让我对大黄鱼的养殖技术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像我这样对渔业养殖抱有浓厚兴趣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我一直认为,了解食物的来源,特别是像大黄鱼这样深受人们喜爱的海产品,是现代消费者应有的素养。《大黄鱼养殖技术》这本书,以其详实的内容和清晰的条理,很好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大黄鱼生命周期的百科全书。从选址、育苗、日常管理,到病虫害防治和成鱼捕捞,每一个环节都被细致地梳理和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养殖环境的描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数据,而是结合了福建地区的气候和水文特点,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这让知识更具地域性和实用性。例如,书中对于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对大黄鱼生长影响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养殖密度来优化生长速度,都让我印象深刻。此外,关于病害防治的部分,也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它列举了多种可能出现的疾病,并提供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案,这对于减少养殖风险、保障养殖效益至关重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大黄鱼的认识不再停留在餐桌上的成品,而是看到了它背后复杂而精密的养殖体系。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大黄鱼养殖技术》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即便我不是水产专业出身,也能轻松理解里面的内容。它不仅仅是技术参数的堆砌,更融入了许多实际操作的经验和窍门。比如,在讲到饵料投喂时,它不仅列出了各种饲料的营养成分,还强调了投喂的时间、频率以及观察鱼体反应的重要性,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整个养殖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于大黄鱼的苗种培育环节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亲鱼的选育、催情、产卵、孵化以及幼鱼的早期管理,这些都是一个健康养殖体系的基石。书中的图文并茂,一些关键的技术环节都配有清晰的图片,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对我来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传统养殖方式的升级和现代化,以及科学技术在渔业生产中的巨大作用。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养殖户看的,也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可以通过它来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可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本书。

评分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大黄鱼是一种很高贵、很难养的鱼。《大黄鱼养殖技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个刻板印象。它用非常专业但又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大黄鱼从一个小小的受精卵成长为餐桌上的美味,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给讲透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养殖环境管理的章节,它不仅仅是告诉你需要什么样的水质,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监测和调控这些指标,比如如何利用增氧设备来维持水体溶氧量,如何通过换水来控制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这些看似基础的知识,却直接关系到大黄鱼的健康生长和存活率。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实际案例,分享了一些养殖户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这些真实的经验分享,比单纯的理论知识更有说服力。此外,对于疾病的防治,这本书也给出了详尽的指导,包括各种病原体的识别、症状表现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案,而且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比如定期消毒、合理投喂等,这些都让我看到了现代水产养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大黄鱼养殖背后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专业知识,也让我对这份产业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哇,我最近刚入手了一本关于大黄鱼养殖的书,书名就叫做《大黄鱼养殖技术》,书号是9787521000283,作者是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我一直对海鲜的养殖过程很感兴趣,特别是像大黄鱼这样的大型经济鱼类,它们是如何从卵到成鱼,再最终摆上我们餐桌的,这中间的技术含量肯定很高。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挺简洁大方的,封面上的大黄鱼图片看起来栩栩如生,让人很有食欲。虽然我不是专业养殖户,但读完这本书,我对大黄鱼的生活习性、生长周期、所需的养殖环境,比如水质、温度、盐度等等,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书里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配方和投喂技巧,这点非常实用,毕竟科学喂养是大黄鱼健康成长的关键。而且,书里还专门讲到了病害防治,这对任何养殖业来说都是重中之重。各种常见病症的识别、原因分析以及有效的治疗措施,都写得非常详细,配有图片和图表,一目了然,即便我是门外汉,也能看懂个大概。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这个普通读者来说,就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对大黄鱼的养殖过程有了更加立体和科学的认识,不仅仅是满足了好奇心,更让我体会到了现代水产养殖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