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与模式实例:.: 农业/林业 书籍 | 
| 作者: | 陆若辉 | 
| 定价: | 25.0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6-09-01 | 
| ISBN: | 9787308161374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以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农业水环境治理模式为基础,分为治理、减量、循环和节水四篇共36个技术模式,内容涵盖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减量、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等方面。 | 
| 目录 | |
治理篇 ??1.高温炭化 ??2.保险联动 ??3.养蛆治废 ??4.以藻治污 ??5.沼液浓缩 ??6.重拳组合 ??7.水禽旱养 ??8.一“区”两得 ??9.移栏上山 ??10.“销销”结合 ??11.主体回收 减量篇 ??12.统防统治 ??13.“五步”减药 ??14.“六字”减药 ??15.“连环”减药 ??16.精准施肥 ??17.生物供氮 ??18.有机替代 ??19.脲铵替代 循环篇 ??20.区域循环 ??21.生态循环 ??22.区域转运 ??23.县域循环 ??24.“三沼”并用 ??25.“三区”融合 ??26.“废”不出户 ??27.生态农庄 ??28.开启能源 ??29.多级循环 ??30.一秆多用 ??31.生态种植 ??32.桑枝木耳 ??33.雨水回用 节水篇 ??34.喷灌节水 ??35.薄露灌溉 ??36.节水减排 参考文献  | 
| 编辑 | |
近代农业发展与污染并存。在经历了禁治并举的阵痛之后,一大批设施、源头减量、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已展露出转型的曙光。以科技为特征的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持续推进,一系列肥效提升、有机肥替代、统防统治以及绿色防控等集成技术全面发力,推动现代农业向着生态、循环、优质、、持续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大步挺进。 陆若辉主编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与模式实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书系》由长期从事农业水环境治理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编写而成。以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农业水环境治理模式为基础,分为治理、减量、循环和节水四篇,共36个技术模式,内容涵盖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减量、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等方面。通过图说形式进行讲解,对农业科技人员、创业者和从业者来说易学、易记、易用。  |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本“思维方式的启蒙”。它让我看到了农业的另外一种可能性,一种超越了单纯的产量至上、追求短期利益的模式。书中关于“系统思维”的强调,让我深刻理解到,农业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单一环节的优化,往往需要以牺牲其他环节的健康为代价。而生态循环农业,正是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出发,寻求一种整体的、长期的平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风险管理”的章节印象深刻,它并非简单地将风险视为需要消除的对象,而是将其视为生态系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通过建立多样化的种植结构、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等方式,来提高系统的韧性。这与我们传统的风险规避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读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农业技术,更是在学习一种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让我对未来的农业发展,甚至对其他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提供了洞见,它是一份对未来农业的承诺,也是一份对可持续发展的号召。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这本书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它在介绍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同时,并没有抛弃祖辈们留下的宝贵经验,而是将它们与现代科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看到书中提到了许多中国传统的农业智慧,比如轮作、休耕、以及利用天然材料来改良土壤等,这些在现代社会中似乎已经被遗忘,但这本书却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书中对不同气候带、不同作物类型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模式”,而是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和创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农业社区”的构建和运营的探讨,它不仅仅关注个体农场的生产效率,更注重整个社区的生态健康和经济可持续性,这是一种更全面、更长远的视角。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智慧,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业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方式的书,一本关于如何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谐共处的回顾与展望。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关注农业发展的人,我总觉得现在的农业模式,虽然在产量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往往忽略了对环境的长期影响。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的这种遗憾。它深入探讨了“循环”这个概念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如何构建一个封闭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章节印象深刻,比如如何将畜禽粪便、秸秆等转化为有机肥料,如何利用昆虫来处理厨余垃圾,这些都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做法。它颠覆了我对“废弃物”的传统认知,让我看到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书中对生物多样性在农业系统中的作用的论述也十分精彩,它强调了保持土壤健康、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的重要性,这都是通过自然的方式来实现的,而不是依赖化学农药。读这本书,我感到一种久违的敬畏感,敬畏自然的力量,也敬畏那些能够巧妙运用自然规律的人。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的介绍,更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考,它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农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绿色、更健康的农业未来,一个不再过度消耗、而是生生不息的农业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到微观的技术细节,层层递进,非常符合我的阅读习惯。我最欣赏的是它没有回避现代农业面临的挑战,而是直接切入问题核心,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关于水资源管理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雨水收集、滴灌技术、以及种植耐旱作物等方式,有效减少农业用水,这对于那些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经验。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如何通过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这都是非常基础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生态位”和“生物互利共生”的阐述,这些概念虽然听起来有些学术,但书中的案例却非常生动形象,比如如何通过种植特定的伴生作物来驱赶害虫,或者如何利用某些昆虫来为作物授粉。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大自然精妙的平衡机制,以及人类如何能够顺应和利用这种机制,而非对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授“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为什么这么做”,让读者能够理解背后的生态原理,从而触类旁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中。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农业的未来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我们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之时。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可持续农业新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多的是扎实的案例分析,那些真实存在的、成功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就像一颗颗明亮的星辰,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农业实践的详细描述,从北欧的有机农场到东南亚的水稻种植系统,再到国内的一些创新尝试,每一种模式都充满了智慧和对自然的尊重。它让我看到了农业不只是单纯的生产,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书中探讨的技术,比如堆肥、生物防治、间作套种等,都非常实用,而且都建立在对生态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走访了这些农场,与那些充满激情的农民交流,感受着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技术和理念呈现出来,并且用丰富的实例支撑,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生态循环农业的巨大潜力。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鼓舞人心的指南,让我对农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