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
定价:59.00元
作者:王如伟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3024831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本将多介质融合的通信技术与电力通信网建设结合在一起的作品,以光传输、无线专网、电力载波、EPON网络、波分复用、软交换、在线监测等技术研究为基础,紧密结合电力通信网建设特点,推动电力通信网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发展。
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电力通信的特点,对近年来电力通信应用的技术进行了深刻分析,就其在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情况、发展趋势和优缺点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就多技术、多介质融合的实施案例进行了介绍和研讨。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光传输技术、无线专网通信技术、电力载波技术、EPON网络技术、波分复用技术、软交换技术、在线监测技术、大连电力通信网多介质融合建设实例等。本书对全国电力通信网以及其他专用网络的建设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目录
章绪论 1
1.1 电力信息通信系统概述 2
1.2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 3
1.2.1 电力信息通信网发展历程 3
1.2.2 电力信息通信网技术的分类及业务类型 4
1.2.3 电力信息通信网的特点 6
1.3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信息通信 7
1.3.1 电力信息通信在智能电网中的作用 7
1.3.2 电力通信在智能电网中面临的挑战 8
1.4 本书内容简述 9
第2章光传输技术 11
2.1 光传输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2.1.1 光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13
2.1.2 光传输技术发展趋势 16
2.2 光传输技术的分类 17
目录
VI 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
2.3 光传输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9
2.3.1 SDH技术简述 19
2.3.2 电力系统对光传输设备的要求 20
2.3.3 SDH技术在电力通信网中应用的优势 20
2.3.4 SDH光传输技术的发展空间 21
2.4 大连ASON光传输网络建设 22
第3章无线专网通信技术27
3.1 无线专网通信技术综述 28
3.1.1 无线专网通信技术 28
3.1.2 外电力企业无线专网通信技术发展状况 30
3.1.3 无线专网通信技术应用的意义 31
3.2 无线专网通信的关键技术 32
3.2.1 4G宽带LTE技术 32
3.2.2 宽带无线专网WiMAX技术 35
3.3 无线专网通信技术的应用 37
3.3.1 应用领域 37
3.3.2 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 39
3.3.3 宽带无线专网WiMAX技术的现实应用案例 40
第4章电力载波通信技术47
4.1 电力载波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48
4.2 电力载波通信技术分析 51
4.2.1 传统电力载波通信 52
4.2.2 低压电力载波通信 54
4.2.3 中压电力载波通信 56
目录VII
4.2.4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57
4.2.5 宽带载波与窄带载波之比较 57
4.3 电力载波通信的应用情况 58
4.3.1 远程抄表系统 59
4.3.2 远程路灯监控系统 59
4.3.3 中压载波在通信“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59
4.3.4 电力宽带载波抄表系统 61
4.3.5 应用举例 62
第5章 EPON网络技术 65
5.1 xPON 66
5.2 EPON 68
5.2.1 基本原理 68
5.2.2 技术优点 70
5.2.3 传输原理 70
5.2.4 关键技术 72
5.2.5 组网规划 76
5.2.6 应用情况 77
5.3 GPON 78
5.3.1 技术优点 79
5.3.2 参考配置 81
5.3.3 关键技术 81
5.3.4 组网方案 84
5.3.5 应用情况 85
5.4 EPON与GPON的比较 87
VIII 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
第6章波分复用技术 91
6.1 波分复用技术的发展进程 92
6.2 波分复用系统的构成 93
6.3 波分复用/解复用器 95
6.4 波分复用系统的关键技术 96
6.5 波分复用器的特性 98
6.6 波分复用技术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 100
6.7 波分复用的深度应用:OTN技术 102
6.7.1 OTN技术简介 102
6.7.2 传统传输网与OTN传输网相比的不足之处 103
6.7.3 OTN设备的类型 104
6.7.4 OTN通信网的优势 105
6.7.5 OTN组网方案分析 107
6.7.6 OTN网络保护策略分析 108
6.7.7 OTN技术在电力信息通信传输中的应用 108
第7章软交换技术 111
7.1 下一代网络概述 112
7.2 IMS概述 113
7.3 核心网络现状及演进趋势 115
7.4 核心网络发展演进的可行性 116
7.5 核心网络的演进方案 118
7.5.1 演进的总体思路 118
7.5.2 Common IMS标准进展情况 118
目录IX
7.5.3 网络演进的关键技术 119
7.5.4 网络演进阶段 122
7.5.5 具体解决方案 123
7.6 辽宁地区软交换技术应用情况介绍 128
7.6.1 辽宁电力IMS建设情况 129
7.6.2 辽宁地区中兴IMS情况说明 135
第8章电力在线监测技术 147
8.1 电力在线监测技术概述 148
8.2 电力在线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49
8.2.1 电力通信网综合监控网管系统的发展现状 149
8.2.2 电力电缆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51
8.2.3 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54
8.3 电力在线监控技术的应用 156
8.3.1 基于U2000电力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156
8.3.2 电力通信网同步在线监控平台技术研究 162
8.3.3 光纤通信架空线路在线巡视监测研究 165
第9章大连电力通信网多介质融合建设实例 169
9.1 大连电力骨干通信网建设概况 170
9.1.1 传输网 170
9.1.2 业务网 173
9.2 大连电力骨干通信网的建设 178
9.2.1 传输网 178
9.2.2 业务网 179
9.2.3 支撑网 181
X 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
9.2.4 其他 181
9.3 大连电力终端接入网建设概况 182
9.3.1 10kV通信接入网建设情况 182
9.3.2 0.4kV通信接入网 183
9.4 大连电力终端接入网EPON网的建设 184
9.4.1 EPON技术概述 184
9.4.2 EPON技术在大连配网自动化工程的应用 185
9.4.3 西岗区EPON工程 187
9.5 大连电力终端接入网微波网的建设 192
9.6 大连电力终端接入网无线网的建设 193
9.7 大连多介质融合信息通信网“十二五”建设成效194
9.7.1 通信网整体发展方面 194
9.7.2 传输网方面 194
9.7.3 业务网方面 195
9.7.4 支撑网方面 196
9.7.5 10kV通信接入网方面 196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细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让我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和前沿视野。作为一名在电力通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信息通信技术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它早已不再是简单的“配角”,而是驱动智能电网、新能源接入、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的“大脑”。这本书的标题“多介质融合”更是点亮了我对未来电力通信网络形态的想象。我一直觉得,单一的通信介质,无论是光纤、无线,还是卫星,都无法完全满足电力系统日益增长的复杂需求。海量数据的实时传输、高可靠性的控制指令、低延迟的保护信号、甚至物联网设备的广泛连接,这些都需要一种能够整合不同优势、弥补各自短板的融合性网络。这本书能否提供一条可行的技术路径,一种切实可行的建设思路?它是否能够解答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不同场景下,如何选择最优的通信方式?”、“如何保证不同介质之间的无缝切换和协同工作?”、“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稳定、可扩展的融合网络架构?”这些疑问?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多介质融合”的具体技术实现、标准规范以及案例分析。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提供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让我能够更好地应对电力通信网络升级改造的挑战,为构建更强大、更智能的电力系统贡献力量?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王如伟教授,作为清华大学的学者,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有着深厚的积累,我相信他能够从宏观的战略层面,结合具体的工程实践,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晰的未来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的发展蓝图。我迫切地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些能够指导我实际工作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启示,让我对未来电力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也能够为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让我联想到当前电力系统面临的深刻变革。作为一名电力系统运行维护人员,我深切体会到,传统单一通信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例如,随着新能源接入的增多,分布式能源的管理变得异常复杂,需要海量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智能电表的普及,也带来了巨大的数据流量;而电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则对通信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本书的“多介质融合”理念,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方向。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解析“多介质”的内涵,是仅仅指光纤、无线、卫星等物理介质的叠加,还是包含了更高层次的协议和技术的融合?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如何将这些不同特性的介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发挥各自的最大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例如,在某些关键业务场景下,如何确保通信的低延迟和高可靠性?在数据量庞大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处理?我特别希望能从书中找到一些关于“融合”的具体技术实现,例如,是否有统一的网管平台,能够对不同介质的网络进行统一的监控和管理?是否有智能的调度算法,能够根据实时需求动态分配网络资源?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设和运维指导,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构建更具弹性、更智能、更可靠的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从而更好地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评分作为一名初入电力行业不久的青年技术人员,我对一切与电力系统现代化、智能化相关的技术都抱有极大的热情。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这本书时,立刻被它所吸引。《多介质融合》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的是更加灵活、更加强大的通信网络,能够更好地支持电力系统的各种新型应用,比如智能电网的部署、大数据分析、以及未来虚拟电厂的运营。我一直对“融合”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不仅仅是把不同的通信设备放在一起,更应该是不同技术、不同协议、不同应用场景之间的深度整合。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阐述多介质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是否会解释,为什么我们不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通信方式,而是需要走向融合?书中是否会深入讲解,当我们提到“多介质”时,具体指的是哪些通信技术?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目前主流的几种通信介质,比如光纤的优势和局限性,无线通信在电力领域的不同应用,以及卫星通信在特殊场景下的作用?更吸引我的是“融合”的部分,它将如何实现不同介质之间的互联互通?是否存在一些统一的通信协议或者技术标准,能够让这些异构的网络协同工作?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电力通信网络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能了解在这个融合的时代,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关键的技术和知识。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指明一个学习和发展的方向,让我能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领域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断进步。
评分我是一名在设备制造企业从事通信设备研发的工程师,我们一直致力于为电力行业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通信产品。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对通信网络的需求日益增长和多样化,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技术方向,而《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这本书的标题,无疑正是我和我的团队所关注的焦点。我非常希望能从书中获得对“多介质融合”的深入解读。它究竟是如何定义和划分不同的“介质”的?这些介质在电力通信领域各自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不同介质之间的“融合”机制?例如,如何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数据交换和协议兼容?是否存在一些新的技术标准或者架构,能够支持这种多介质的融合?我们作为设备提供商,最关心的是如何能够开发出适应这种融合趋势的下一代通信设备。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融合网络架构的设计原则、关键技术要求,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预测。例如,书中是否会讨论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灵活、可配置、智能化的网络设备,能够支持多种通信接口和协议?是否会涉及如何利用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技术,来实现电力通信网络的动态部署和优化?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们研发方向提供清晰的指引,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开发出更具竞争力、更能满足未来电力通信网络建设需求的产品。
评分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通信工程教学的教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反映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并具有深刻理论指导意义的教材和参考书。当我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书目中看到《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这本书时,立刻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个标题所涵盖的“多介质融合”和“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正是当前电力通信领域最前沿、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方向之一。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来阐述多介质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其在电力通信领域的重要意义。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不同通信介质(如光纤、5G/6G、卫星通信、电力线载波等)在电力系统应用中的技术特点、优势劣势,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实现有效的协同和互补?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案,例如关于多介质融合网络的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如跨介质路由、协同调度、统一安全防护等)、以及相关的标准化进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的教学内容提供素材和参考,能够帮助我将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融入到课程中,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电力信息通信网络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甚至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方向性的指引?
评分作为一名对未来科技发展充满憧憬的普通读者,我对《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这本书的标题感到非常新奇和富有启发性。虽然我不是电力行业的专业人士,但“多介质融合”这个词,在我看来,意味着一种更加智能、更加高效、更加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我联想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介质”,比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而这本书所说的“多介质融合”,是否也是将不同的通信技术,比如光纤的速度、无线信号的便捷、卫星信号的覆盖范围等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出一个更加强大的通信网络?我很好奇,这样的融合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会有什么潜在的影响?它是否能够让我们的家庭用电更加智能、更加便利?是否能够让新能源更加高效地接入电网,从而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书中是否会用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这些复杂的概念?是否会有一些生动的案例,让我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多介质融合”在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中的实际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电力行业前沿技术的大门,让我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理解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基础设施是如何构建的。即使我不是专业人士,我也希望能从书中获得一些知识上的启发,以及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一些感悟。
评分我是一名在运营商负责网络建设的工程师,虽然主业是通信网络,但随着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我们与电力公司在信息通信方面的合作也日益紧密。因此,我一直密切关注电力通信领域的技术发展。《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它直接触及了现代通信网络建设的核心挑战之一:如何构建一个既有高带宽、低延迟,又具备高可靠性和广覆盖的综合性通信平台。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来定义“多介质融合”的,它是否包括了我们通信领域常见的有线(如光纤、电缆)、无线(如4G/5G、Wi-Fi、LPWAN)、以及卫星通信等多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将这些不同的介质在电力系统这一特殊应用场景下进行“融合”?我期待书中能探讨一些具体的融合技术和策略,例如如何实现跨介质的数据传输和路由,如何进行网络资源的智能分配和调度,以及如何构建一个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来监控和维护整个融合网络。在通信行业,我们非常重视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电力系统对这两点更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我特别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在多介质融合的电力通信网络中,如何保障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故障的快速恢复能力。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运营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合作模式,共同推动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的升级和发展,为构建更加智能、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着实吸引了我,它触及了我作为一名电力系统从业者最关心也最头疼的问题之一。我们都知道,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是重中之重,而信息通信网络则是保障这一可靠性的关键支撑。然而,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新能源的接入、智能终端的普及,传统的通信方式已经显得捉襟见肘。光纤的带宽足够,但铺设成本高昂且受地理环境限制;无线通信灵活便捷,但其带宽、稳定性和安全性却难以完全满足一些关键业务的需求;卫星通信覆盖广阔,但延迟和成本又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多介质融合”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正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必由之路。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究竟是如何阐述这种“融合”的?它是否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来指导我们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如智能电表的数据采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通信、新能源电站的监控,乃至未来更复杂的能源互联网应用,来选择和组合不同的通信介质?它是否探讨了不同介质之间的协同机制,例如如何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无缝互联互通、信息的高效路由和智能调度?书中是否也包含了实际工程中的成功案例,能够让我们借鉴其建设经验和遇到的挑战?尤其是我对书中关于“安全性”的论述非常关注,在多介质融合的网络环境下,如何保障通信的安全,防止网络攻击,确保电力系统的运行不受干扰,这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如何建设一个面向未来的、更具韧性和智能化的电力信息通信网络,有一个更清晰、更具操作性的认识。
评分我是一名在电力设计院工作的工程师,平时工作中经常接触到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电力通信网络建设的规划和设计。每次遇到复杂的地形或者特殊的场景,比如在山区、海岛,或者一些已经建成但通信条件不佳的老旧区域,我们都会面临通信介质选择的难题。《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这本书的书名,瞬间就击中了我的痛点。我一直认为,单一的通信技术很难做到“万能”,而“多介质融合”或许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金钥匙。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究竟是如何界定和划分这些“介质”的?它是否会详细介绍光纤、无线(包括4G/5G、NB-IoT、LoRa等)、卫星通信、甚至电力线载波通信等不同介质在电力通信场景下的应用特点、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指导我们在实际项目中,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成本预算、环境条件等因素,来科学地选择和组合这些介质?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融合”策略和技术方案,例如如何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如何保证通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如何在不同介质之间进行智能切换和负载均衡?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实际工程的案例分析,能够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避免走弯路。毕竟,在实际工程中,理论知识需要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如果能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和设计思路,让我能够更自信、更高效地完成未来的电力通信网络建设任务。
评分作为一名对电力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充满好奇的研究生,我在看到《多介质融合电力信息通信网建设》这本书时,心中涌现出强烈的探索欲。传统的电力通信网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光纤为主导,构建了一个相对封闭且稳定的系统。然而,时代在变,电力系统也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新能源的爆发式增长、用户侧的互动参与、以及对运营效率和安全性的极致追求,都对通信网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本书的“多介质融合”概念,正是我所关注的焦点。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究竟是哪些“多介质”?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又是如何巧妙地将它们“融合”在一起?我设想的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连接,更应该是智能化、网络化的协同。例如,在某些区域,光纤可能是骨干网,而在一些偏远地区,无线通信或卫星通信可能承担起“最后一公里”的任务,而这些不同的网络之间,又需要如何实现高效的信息交换和业务承载?书中是否会探讨多介质融合网络的关键技术,例如统一的接入协议、跨介质的路由算法、以及面向全网的资源调度和优化技术?更令我期待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理论模型,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一些新的灵感和启示?毕竟,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往往代表着国内相关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不仅获得理论上的知识,更能领略到未来电力通信网络发展的宏观图景,为自己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