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引三种 9787535788511

历引三种 97875357885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亮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哲学
  • 文化
  • 思想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经学
  • 程朱理学
  • 陆王心学
  • 明清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5788511
商品编码:2972436706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历引三种 作者 李亮
定价 70.00元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ISBN 9787535788511 出版日期 2017-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整理包括选择存世善本进行高清灰度影印,同时当页排印标点释文,并加校勘及精当注释,方便学术研究及阅读。书前撰学术性导言,书后附索引及研究论著目录。本次整理将以奎章阁本《历引》原本为底本,并参考日本和刻本《历引》以及梵蒂冈图书馆藏清刻本《新法历引》,希望为学界提供*为真实和完整的《崇祯历书?历引》版本。


   作者简介

李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天文学史。主要著作:吕凌峰、李亮. 《明朝科技》;2010年参与完成《大统历法通轨》、《大明大统历法》等书的录入、点校和部分题解的撰写。


   目录

   编辑推荐

国家重点出版物中长期规划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専项经费资助项目,二〇一一~二〇二〇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

鉴于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的需要,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策划整理中国古代经典科技文献,并与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合作出版,向学界奉献《中国科技典籍选刊(第二辑)》。


   文摘

   序言

《古籍文献的再发现与阐释:中古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13世纪)学术思想流变研究》 本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中古时期(大致涵盖东汉末年至宋元之际,尤其侧重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阶段)中国学术思想演变脉络的深度研究专著。它并非对某一特定经典或断代史的全面梳理,而是着眼于宏观趋势、跨学科的知识互动以及核心概念的持续性与变异性,旨在揭示此一关键历史转型期知识生产的内在逻辑与社会背景。 全书结构严谨,由引言、本体研究的五大核心篇章以及结论与展望构成。 第一部分:引言——中古学术的时代界定与研究视野 引言部分首先对“中古”这一时段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进行了确立。作者认为,中古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范式经历剧烈重塑的时期,旧有的儒家独尊体系受到佛教、道教及异族文化的强力冲击与融合,最终催生了宋明理学的思想基础。 本章详细界定了研究的地理范畴(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为核心,兼顾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文化吸纳)和时间跨度。更重要的是,它阐明了本书采取的“主题切片”而非“编年叙事”的研究方法,即选取几个贯穿始终的核心议题(如“心性论”、“天人感应”、“名教与自然”的张力)进行跨越百年的追踪考察。 第二部分:魏晋玄学的形上诉求与古典重塑 本篇深入剖析了魏晋玄学这一中古思想的开端现象。作者并未满足于对“三玄”的简单解读,而是着重考察了玄学知识分子群体(士大夫)如何通过“清谈”这一实践活动,来对抗东汉以来僵化的经学阐释体系。 重点研究了“名教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通过梳理王弼的《老子注》对“有”与“无”的本体论建构,以及嵇康、阮籍在个体精神自由上的追求,本书揭示了玄学如何完成了对先秦道家思想的“精英化”和“形而上学化”改造。此外,本章还比较研究了郭象的相对主义倾向与早期佛教般若思想在“空”的概念上的微妙互动,指出玄学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佛学本土化提供了认知框架。 第三部分:佛教的本土化与中国化进程中的知识体系重构 佛教的传入与鼎盛是中古时期最重大的思想事件。本书将第三部分定位为考察佛学如何“改造”了既有的中国思想图景,并反过来被中国文化所“驯化”。 研究集中于三个主要面向: 1. 教义体系的本土化改造: 重点分析了天台宗智顗的“圆融”思想和禅宗的“顿悟”法门,如何通过对中国传统“圆满”、“超越”概念的借用,使得原本复杂深奥的印度哲学能够被士人阶层所理解和接受。 2. 对儒家伦理的冲击与调和: 探讨了魏晋以来士人对“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态,分析了《孝经·开宗明义章》在南北朝时期遭遇佛教“出家”观念挑战时的学术回应,以及最终在隋唐之际,儒释道三家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并存”状态是如何通过制度和话语权实现平衡的。 3. 翻译学与文献学: 考察了鸠摩罗什等译师的翻译策略,指出翻译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某些关键的印欧语系概念被赋予了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诠释路径。 第四部分:隋唐之际的国家意识形态与“新经学”的兴起 隋唐是中国大一统的重建期,也是思想体系趋于定型和整合的时期。本章聚焦于唐代如何在政治高压下,将“儒释道”进行结构化整合,并塑造出符合帝国治理需要的“新经学”。 重点分析了唐代对“义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科举制度对经学阐释统一性的要求。书中详细论述了韩愈的“古文运动”:这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一场试图通过重塑文字和散文体裁,来夺回儒学话语主导权的政治文化运动。作者认为,韩愈对“道统”的构建,是对魏晋玄学和佛教“教团”模式的一种反动与整合,为宋代理学中“义理”概念的最终成熟奠定了基础。 第五部分:中古后期——宋代理学滥觞期的概念储备与思想酝酿 本章将视角推进至北宋初期,旨在揭示宋代理学的勃兴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充分利用了中古时期积淀下的知识资源。 1. “心性论”的宋代转化: 考察了哪些魏晋玄学的“心”的概念(如心体、本性)经过佛教禅宗的“觉悟”概念的洗礼后,如何演变为宋代理学中“性即理”的先声。 2. 格物致知观念的重构: 追溯了汉代“格物”概念在中古时期被边缘化后,如何被重新引入,并与道家和佛家对“事物穷理”的强调相结合,为朱熹最终的哲学体系提供实践路径。 3. “天理”概念的生成脉络: 分析了唐代“天”的概念在儒学、道教(如天人感应、丹鼎学)以及佛教(如法界、如来藏)中的多元形态,最终在宋代被抽象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天理”框架。 结论与展望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古时期中国学术思想从追求个体精神的解放(玄学)转向整合性的世界观(佛学)再到回归社会实践与道德建构(唐代经学与宋代理学先声)的三个阶段性特征。 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论证,中古时期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知识熔炉”,它通过对异质文化的吸收、消化与重构,完成了对汉代经学的根本性超越,为后世两千年的中国哲学奠定了基础。本书的研究视野开阔,注重文献考辨与思想史逻辑的结合,对于理解中国思想史的内在连续性与断裂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历引三种》这本书,主要还是被它独特的书名所吸引。读完之后,我发现它确实名副其实,在内容和视角上都有着非常“三种”的呈现方式。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刻意去迎合某种观点,而是以一种非常独立、客观的态度,去探究历史的真相。作者在论述中,常常会呈现出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并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辨别。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在与作者一起探索历史的奥秘。书中对史料的解读也非常到位,作者能够抓住关键信息,并将其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形成令人信服的论证。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被误解或被忽略的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这让我在阅读中不断打破固有的认知,获得全新的理解。这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结构也非常严谨,虽然内容丰富,但一点也不显得杂乱。它就像一座精美的迷宫,虽然曲折,但总能找到通往真相的道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和创造性,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好书,非常值得推荐。

评分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那种写得过于艰深,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的书,读起来费劲不说,还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历引三种》这本书,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语言也比较贴近生活,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个老朋友给你讲故事,娓娓道来,却又句句珠玑。它没有刻意去卖弄学问,也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真诚的方式,将那些深邃的历史道理一点点地揭示出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没有简单地进行好坏评判,而是深入剖析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各方势力的博弈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理解历史的真相。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让这本书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蕴含着作者的人生智慧和对历史的感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静止不变的结论,而是一个不断被解读、被重塑的过程。这真是一本能够引起共鸣、引发思考的好书,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最近淘到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名字叫《历引三种》。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封面设计吸引住了。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它有着别样的魅力。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非常有技巧,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线,将看似零散的史料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宏大的叙事场。我尤其喜欢它对细节的刻画,那些生动的人物描写,那些穿越时空的场景还原,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书中引用的史料丰富且多样,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却异常清晰,不像有些著作那样堆砌史料,而是将它们有机地融入到论证中,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我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常识,在书中得到了全新的解读,甚至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惊喜,新的视角。它不是那种读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值得反复品味、反复思考的读物。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态度更加开放,也更加审慎,它教会我如何去辨别史料,如何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有兴趣的朋友,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市面上的一些历史读物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通俗化,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书。《历引三种》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学魅力。作者的语言功底非常深厚,遣词造句既精准又富有表现力,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描写得清晰明了,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史料的运用,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经过精心的筛选和提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释。作者善于从微观的细节中窥见宏观的规律,从零散的线索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解谜,每一次阅读都能获得新的启发,每一次思考都能得到新的升华。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多面性以及其内在的逻辑。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知识,更是关于如何理解历史、如何思考历史的方法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强烈推荐。

评分

初次接触《历引三种》,纯粹是抱着一种“看看再说”的心态。结果,它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拘泥于固定的历史框架,而是展现出一种非常自由、跳跃的思维方式。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时而驻足于某个重要的节点,时而又疾驰于某个被遗忘的角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小人物”的关注,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个体,他们的命运、他们的选择,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更真实的面貌。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也很别致,没有遵循严格的时间线,而是根据主题和逻辑进行组织,这种编排方式反而让阅读过程更加引人入胜,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开启一次新的探险,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令人兴奋的宝藏。它让我看到了历史更生动、更多元的一面,也让我意识到,历史的意义远不止于那些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更在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和奋斗。这绝对是一本能够拓展视野、激发兴趣的佳作,强烈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