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华节庆辞典
定价:168.00元
售价:114.2元,便宜53.8元,折扣67
作者:范建华
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489087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A
安徽旅游节
安徽服装服饰文化艺术节
安徽旅游世博对接会
安徽省民俗文化节
安龙节
安庆民俗风情旅游美食文化博览会
安溪茶文化旅游节
安宁蟠桃旅游节
安顺屯堡文化旅游节
安顺龙宫油菜花旅游节
安国国际药材节
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
安阳腊梅文化旅游节
安图县斗牛节
安泽苟子文化节
安康汉江龙舟节
安岳柠檬节
安昌古镇腊月风情节
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
安阳国际航空运动旅游节
阿舒拉节
……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有心了,封面那种略带古朴的米黄色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温暖的质感,上面的烫金标题“中华节庆辞典”在灯光下低调地闪烁着,透露出一种庄重而不失雅致的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字体选择的考究,那种楷体的优雅与宋体的端正结合得恰到好处,让人一上手就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工具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载体。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不错,没有过度漂白,阅读起来眼睛很舒服,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版式的设计也体现了编者对读者的关怀,无论是正文的排版还是注释的布局,都显得疏朗有致,留白恰当,使得每一个节庆的条目都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不会有信息拥挤的感觉。细节之处见真章,比如章节之间的分隔页,用了一些精美的传统纹饰作为点缀,这让我在翻阅的过程中,仿佛也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对中华节庆文化的一种无声的致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握住了历史的厚度。
评分我个人对民俗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拿到这本“辞典”时,我最期待的就是它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翻开目录,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对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大节的详尽梳理,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我们耳熟能详的部分。书中对一些地方性、甚至已经逐渐淡出主流视野的“小节”的挖掘,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比如某个特定地域在特定月份举行的“蚕神祭”的流程、祭品及其背后的农耕哲学,都被描述得细致入微,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口述史料,让人感受到活生生的传统。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编撰思路,使得这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它不仅仅是在记录“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将节庆背后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乃至气候物候都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文化网。我甚至发现了一些过去从未听闻的节日名称,每一次探索都像打开了一个新的宝藏。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在保持学术的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当你查阅某个节日的起源时,它会首先给出清晰、凝练的定义,然后会引用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来佐证其文化意境,比如描述重阳节时,引用曹松的“不教 উত্প老,只教老”,那种古典韵味立刻就烘托出来了。接着,它会用现代白话文对其中复杂的民俗仪式进行解释,使得不具备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种“古今交融,雅俗共赏”的叙事策略,使得阅读过程极其流畅,既能满足考据癖的需求,又能照顾到普通爱好者的阅读体验。作者们显然非常懂得如何驾驭文字的力量,既有史料的厚重感,又不失文人的灵动与趣味,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乏味,反而常常让人会心一笑,感叹古人的智慧。
评分我必须特别强调这本书在信息检索和结构组织上的卓越性。对于一本辞典性质的书籍来说,能否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采用了多维度索引系统,我发现不仅有按时间(阴历月份)排列的主目录,还有一个非常详尽的“主题索引”,比如如果你对“祭祀水神”相关的节庆感兴趣,可以直接跳到该主题下的相关词条,这种细致入微的分类极大地方便了专题研究。更人性化的是,在每一个主要节日的条目末尾,都附带了一个“关联条目推荐”的小板块,比如在“端午节”后,可能会推荐你去查阅“龙舟竞渡的起源”或“艾草的药用价值”,这种知识的串联性设计,有效地避免了信息孤岛的产生,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联想和学习。这表明编纂团队在设计用户体验时,花费了巨大的心血。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它所展现出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精神的深刻体悟。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习俗,而是通过对这些节庆的剖析,构建起了一幅立体的、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精神图谱。比如,书中对于“清明节”的描述,没有停留在扫墓的仪式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人对“慎终追远”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千年坚守,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伦理结构。又如,对“七夕节”的介绍,它不仅提及了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更着重描绘了古代女性在这一天举行的“乞巧”活动的社会意义——那是女性展示才艺、寻求精神寄托的独特空间。通过这些深入的解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传统节庆所承载的教化功能和情感价值,它们是维系家庭、社区乃至国家情感认同的无形纽带。读完之后,我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脉络有了更加清晰和骄傲的认识,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远超一本“工具书”的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