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纪念版)(精)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纪念版)(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光春 编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哲学
  • 政治学
  • 经济学
  • 历史
  • 社会科学
  • 百科全书
  • 意识形态
  • 理论
  • 经典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崇文书局
ISBN:9787540349967
商品编码:29710904932
开本:8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纪念版)(精)
  • 作者:编者:徐光春
  • 定价:680
  • 出版社:崇文书局
  • ISBN号:978754034996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5-01
  • 印刷时间:2018-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8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1374
  • 字数:2600千字

内容提要

徐光春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纪念版)(精) 》是帮助党员干部、高校教师、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 学习、宣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正确 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中 国发展、创新、运用的工具书、教科书、历史书,力 求为学习、宣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遇到疑难问 题者提供准确、科学、可靠的答案。全书240万字, 含基本概念、原理、代表性著作、代表性人物、重大 历史事件、重要会议、思潮流派等1984个条目。本书 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专家 委员会主任徐光春同志任主编,由中共中央党校、中 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文献研究室、《求是》杂志社、 中央编译局、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44个党政军学单位90位专家学者集体编纂,代表了当 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高成就。
    

目录

前言
凡例
目录
正文
词目拼音索引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丛》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当代著名学者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内具有深远影响的系列重要论文。全书共分四辑,涵盖了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传奇、元曲、明清小说等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学思潮、流派特点、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精深解读。本书旨在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细致考证与宏观理论的审慎探讨,重构并深化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演变脉络的认识。 第一辑: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创与转型 本辑聚焦于中国文学史上奠基性的时代。重点探讨了《诗经》与《楚辞》的文本结构、思想内涵及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范式影响。对于先秦诸子散文,本书不仅分析了其说理的逻辑艺术,更深入剖析了诸子学说在文学叙事中的渗透与转化,尤其关注《庄子》哲学思辨与寓言艺术的完美结合。 进入魏晋南北朝,文学逐渐摆脱经学桎梏,走向自觉。本书详细梳理了“建安风骨”的形成背景及其核心精神,分析了曹植、阮籍等人的创作特色。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潮,如永明体、永明声律的出现,被置于时代思潮和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陈寅恪先生关于魏晋风度与士人精神变迁的洞见,在本辑中得到了新的阐发与印证,揭示了文学如何成为士大夫阶层表达生命体验和政治抱负的重要载体。 第二辑:唐代诗歌与传奇的鼎盛与变革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本书对唐诗的研究深入细致。不再满足于对盛唐田园山水诗或边塞诗的风格罗列,而是从社会结构、宗教思想(如禅宗对意境的塑造)以及文人集团内部的互动关系等多维度,解析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如何在其作品中实现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特别辟出专章,探讨了中晚唐诗歌(如韩愈、李商隐)在形式技巧上的突破与心性探索的深化。 唐传奇部分,本书强调了其在叙事艺术上的成熟,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通过对“人鬼狐”题材的文本分析,揭示了唐代社会对情欲、道德、命运的复杂想象,以及传奇作家在白描手法、情节组织上的创新,为后世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叙事基础。 第三辑:宋代词学与文人精神的探寻 宋词作为与唐诗并峙的文学高峰,其发展脉络复杂。本书着重分析了宋代文人“以诗为词”的努力及其带来的形式约束与解放。从柳永的市井之声到苏轼的豪放旷达,再到李清照的婉约细腻,每一流派的兴起都被视为宋代文人自我意识觉醒在审美趣味上的投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对宋代文人集团内部的理论争鸣进行了梳理,如关于“格律”与“意境”的辩论,这些争论不仅关乎文学技巧,更折射出宋代理学兴起后知识分子对“雅”与“俗”界限的反复界定。对宋代散文(如欧阳修、苏轼的古文)的研究,则回归到文学与政治实践的结合点上,强调其对宋代思想文化的辐射作用。 第四辑:元曲与明清小说:世俗化与人性的深度开掘 元曲部分,本书关注杂剧的音乐性、表演性与语言的通俗化趋势。分析了关汉卿、王实甫等大家如何将社会矛盾和民间情感融入严谨的结构之中,展现了元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精神图景。 明清小说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是本辑的研究重点。本书采用了文本细读与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进行了重新阐释,关注其背后的权力结构、民间信仰和伦理观念。对于《红楼梦》,本书则侧重于其在人物心理描写、叙事视角的转换以及对封建大家族衰亡过程的精微刻画上所体现的超越性艺术成就,探讨了曹雪芹如何以“真事隐去”的手法,完成对复杂人性的终极关怀。 结语与学术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丛》并非一部面面俱到的通史,而是精选了在特定历史节点上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和文本解读深度的研究成果。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史基础,鼓励在既有成果之上进行批判性继承和深入思考。本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如何建构其审美范式、如何平衡个体精神与时代责任,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的梳理,更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一把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全球视野下的经济学前沿探索》真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著作。作者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视角,剖析了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中那些错综复杂的脉络。书中对数字经济、绿色金融以及跨国资本流动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深度。我特别欣赏它那种不拘泥于传统理论框架的勇气,比如它在探讨地缘政治如何重塑供应链韧性时,引用了大量的实时案例,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推演。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因为作者对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之间那种微妙的博弈关系的描述,实在是太细致了。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轻松愉快的书,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要求读者全神贯注,但一旦跟上作者的思路,你会发现自己对“全球化”这个词的理解得到了质的提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穿透那些被媒体和政客渲染的表象,直达经济运行的核心驱动力。对于任何想在未来十年里保持经济敏锐度的决策者或学者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不得不说,《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困境与未来治理》这本书的出版时机简直太精准了。我通常对这种前沿科技伦理的书持保留态度,总怕内容空泛或者过于技术化,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成见。它没有过多地陷入复杂的算法细节,而是聚焦于“人”——当机器的决策能力越来越强时,我们的自由意志、责任归属和公平正义将如何重新定义。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比如书中对“自动驾驶致死事故”中责任链条的层层剖析,简直比看悬疑片还揪心。更出色的是,它不仅仅罗列问题,而是提供了一系列跨学科的、近乎“可操作”的治理框架建议,涉及法律、哲学、社会学等多个维度。读完之后,你不会觉得世界末日将至,反而会有一种被赋权的清醒感:我们仍有时间去塑造未来。这本书的笔触是冷静而富有远见的,是那种能让你在深夜辗转反侧,思考人类文明下一步走向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

翻开《古典文学的再发现与当代审美变迁》,我立刻被那种浓郁的、带着墨香气的文字氛围所吸引。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浸淫古典文学多年的学者,但他没有陷入故纸堆的窠臼,而是以一种极其新颖的姿态,将那些沉睡在历史深处的文本重新唤醒,并置于现代社会的光线下进行审视。例如,书中对陶渊明田园诗中“疏离感”的解析,竟然能与当代都市人对“慢生活”的向往产生奇妙的共振,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令人拍案叫绝。语言风格上,它糅合了学术的严谨和散文的灵动,读起来既有啃硬骨头的充实感,又不乏享受艺术盛宴的愉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叙事结构和意象运用的分析,他如何通过对比不同朝代对同一主题(比如“月亮”或“乡愁”)的处理方式,来揭示社会心态的微妙变化。这哪里是一本普通的文学评论集?分明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探险,让人深切体会到,真正的经典是具有永恒生命力的。

评分

关于《地质学与深层时间:地球的史诗与人类的短暂》,我必须承认,这本书极大地重塑了我对“时间”的认知。我们日常生活中谈论的时间,不过是眨眼一瞬,而这本书,带领我们进入了亿万年的尺度。作者的叙述有一种宏大而谦卑的基调,他将地壳的每一次变迁、每一次板块漂移,都描绘成一场史诗般的戏剧。我以前对岩石、矿物这些概念感到枯燥乏味,但通过这本书的讲解,那些沉积岩层仿佛变成了记录着过去气候、生命和灾难的无声史书。书中对“深层时间”概念的探讨尤为精彩,它如何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迫使我们以一种更长远的眼光看待自身的文明。阅读过程就像是进行一次缓慢而庄重的考古挖掘,每一次翻页都揭示出地球母亲深不可测的记忆。对于寻求精神慰藉或对自然科学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令人震撼的视角。

评分

《无声的建筑:20世纪现代主义空间的精神解读》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对建筑设计有痴迷的人准备的饕餮盛宴。它没有那种硬邦邦的参数和结构图,而是专注于“感觉”——建筑如何影响人的情绪、记忆和存在感。作者对密斯·凡德罗和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的阐释,简直是诗意的化身。他描述空间时所用的词汇,仿佛能让你身临其境,感受到混凝土的冰冷、玻璃的反射以及光线在特定角度下投射出的哲学意味。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留白”的章节,作者将东方美学中的虚实相生概念巧妙地融入对现代主义简约风格的解读中,提出空间中的“沉默”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设计语言。这本书的排版和摄影选得也极其考究,每一张图片都像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艺术品,与文字相得益彰。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建造一座房子,而是如何去“体验”一座空间,如何通过物理结构去感知人类精神的微妙波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