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笛名曲荟萃

中国竹笛名曲荟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音乐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竹笛
  • 中国音乐
  • 民乐
  • 乐谱
  • 器乐
  • 传统音乐
  • 古典音乐
  • 笛子
  • 名曲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
ISBN:9787805533834
商品编码:29698732389
开本:16
出版时间:199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竹笛名曲荟萃
  • 作者:编者:上海音乐出版社
  • 定价:88
  • 出版社:上海音乐
  • ISBN号:978780553383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1994-06-01
  • 印刷时间:2018-02-01
  • 版次:1
  • 印次:19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510

内容提要

上海音乐出版社编的《中国竹笛名曲荟萃》是从 浩繁的笛曲中选出的**乐曲辑整成册。它囊括了自 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各个历史时期、各地区的佳曲计 167首,其中独奏曲157首,竹笛二重奏曲10首。还收 有六篇短文,分别介绍老一辈竹笛名家的笛艺生涯、 艺术风格、技法特点等。并附有一篇简述不南丝竹笛 曲的技法特征的文章。
    

目录


编者的话
符号说明
一、独奏曲
1.喜相逢
2.放风筝
3.农民翻身
4.闹花灯
5.五梆子
6.黄莺亮翅
7.挂红灯
8.万年红
9.对花
10.春暖花开
11.和平鸽
12.荫中鸟
13.卖菜
14.茉莉花
15.冀南小开门
16.忆歌
17.新风赞
18.巧相逢
19.画扇面
20.鹧鹤飞
21.欢乐歌
22.小放牛
23.中花六板
24.行街
25.三六
26.梅花三弄
27.今昔
28.喜报
29.江南春
30.鹧鸪飞
31.三五七
32.二凡
33.早晨
34.婺江风光
35.幽兰逢春
36.采茶忙
37.故乡的回忆
38.江汉平原好风光
39.黄鹤归来
40.江河情
41.春满茶山
42.沸腾的工地
43.农村新貌
44.锁南芝
45.大杨周
46.一江风


好的,这是一份《中国古代宫廷音乐赏析》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介绍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辉煌历史、丰富的曲目、独特的演奏形式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您提到的《中国竹笛名曲荟萃》内容完全不相关。 ---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赏析 卷首语:穿越千年的恢宏乐章 自古以来,音乐便是礼乐制度的核心,是王朝统治合法性与文化品味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宫廷音乐无疑占据了最核心、最受尊崇的地位。它不仅是帝王休憩时的雅致点缀,更是祭祀天地、朝贺万邦、彰显皇权至高无上的神圣媒介。 本书《中国古代宫廷音乐赏析》,旨在带领读者深入这一宏伟而神秘的音乐殿堂,探究秦汉的典雅,魏晋的风骨,隋唐的盛世气象,直至宋元明清的精雕细琢。我们聚焦于那些曾回荡在金銮殿、太和殿乃至后宫深处的乐音,解析其如何通过严谨的制度、复杂的编曲和精湛的演奏,构建起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听觉帝国。 本书的撰写力求回归史料,以严谨的考据勾勒出宫廷音乐的脉络,拒绝浮光掠影的描绘,深入挖掘每一个音符背后的政治、哲学与美学意涵。 --- 第一编:宫廷音乐的制度与架构——礼乐的基石 宫廷音乐并非单纯的娱乐活动,它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延伸,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将系统梳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机构的演变与职能。 一、从雅乐到燕乐:两大体系的交织与融合 古代宫廷音乐主要分为“雅乐”与“燕乐”。 雅乐: 承袭周代“礼乐教化”的传统,用于国家大典、祭祀天地鬼神、朝会等场合。其特点是庄重、肃穆、中正平和,强调“中和”之美,注重音阶、调式的规范性。我们将详细剖析《周礼·春官宗伯》中对雅乐机构的规定,以及历代朝廷如何维护雅乐的纯正性,如汉代的太常寺、唐代的太常寺,直至清代的鸿胪寺所承担的祭祀礼仪音乐任务。 燕乐: 相对雅乐而言,燕乐(或称“宴乐”)更偏向于娱乐和欣赏,用于宫廷宴会、群臣庆贺等场合。燕乐吸收了大量民间和外来音乐元素,其曲调更为丰富、情感表达更为自由。我们将追踪燕乐从汉代“相和歌”到唐代“十部乐”的演变轨迹,探讨其如何从地方音乐中汲取养分,最终成为宫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机构的变迁与专业人才的培养 宫廷音乐的繁荣离不开完备的组织机构。本章细致考察了不同朝代培养、管理和演奏宫廷音乐的专业机构: 汉代的乐府: 乐府不仅是采集民歌的机构,更是宫廷音乐创作与整理的核心部门。重点分析乐府的职能转变及其对后世音乐发展的影响。 唐代的“梨园”与“太常寺”: 详细解读唐代唐玄宗亲自设立的“梨园”的性质——它更像是一个音乐学院和专业演艺团体,标志着宫廷音乐专业化的巅峰。同时,对比太常寺在礼仪性音乐中的主导地位。 宋代的“教坊”与“太乐署”: 探讨宋代“教坊”在歌舞音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与词乐结合的深度。 明清的“南音”与“内廷供奉”: 研究明清时期宫廷音乐如何吸纳江南音乐的精髓(如南戏、昆曲的元素),以及专门服务于皇帝和后妃的内廷音乐团队的日常运作模式。 --- 第二编:宫廷音乐的曲目精粹与体裁分析 宫廷音乐的曲目浩如烟海,风格多样,涵盖了器乐、歌舞、戏曲等多种体裁。本篇将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度剖析。 一、大型套曲与器乐合奏的巅峰之作 宫廷器乐表演往往气势恢宏,是权力与秩序的具象化展现。 《秦 সমাবে》与《昭歌》: 探究中国古代最高规格的祭祀音乐的结构,分析其复调结构与象征意义,特别是“合”与“奏”的哲学体现。 唐代“相和歌”的器乐配器: 详细分析“相和三调”的配器特点,重点解读排箫、箜篌、琵琶、筝等乐器在宫廷合奏中的地位与音色贡献。 清代“大乐”的规范: 考察清代宫廷大乐(如在登基、大婚时演奏的音乐)的严格规范,解析其“文武场面”的划分与不同乐器的配置逻辑。 二、歌舞与声乐的典范:宴乐中的咏叹 宴会音乐是宫廷音乐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它融合了诗歌、舞蹈与音乐的综合艺术。 汉代“相和歌”的词曲关系: 分析《郊祀歌》等作品,探讨汉代歌词的“颂功”主题与音乐的叙事功能。 唐代“霓裳羽衣曲”的再现与探析: 深入研究这部被誉为“仙乐”的代表作,从史料中尽可能还原其可能使用的乐器组合、舞蹈形制与音乐的“盛唐气象”,探讨其在盛衰中的象征意义。 宋代“歌舞大曲”的精妙: 考察宋代宫廷如何将词牌的韵律融入到大型歌舞中,体现出音乐的细腻化倾向。 三、戏曲萌芽:宫廷燕乐向成熟戏曲的过渡 宫廷活动催生了戏曲艺术的早期形态。本章重点关注: “参军戏”与“角抵戏”: 这些带有滑稽、讽刺元素的宫廷娱乐形式,虽然粗犷,却是民间喜剧元素进入宫廷的通道,也是后世戏曲“科白”的雏形。 明清的“传奇”与“雅部”: 分析昆曲等高雅戏曲如何被吸收进入宫廷,并被要求在音乐上“合乎礼制”,其在宫廷中的演绎形式与民间有何不同。 --- 第三编:宫廷音乐的审美取向与文化影响 宫廷音乐不仅是听觉的享受,更是特定时代文化精神的投射。 一、中正平和与感性张扬的辩证统一 宫廷音乐的审美核心在于如何在“中和之美”与“审美情趣”之间取得平衡。 礼乐对音乐的约束: 探讨儒家思想如何通过礼制对音乐的音高、节奏、情绪进行规范,确保音乐不至于“淫放”。 士大夫与宫廷音乐的互动: 揭示文人雅士在宫廷音乐创作、品评乃至演奏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如何将个人情感微妙地融入到官方音乐语境中。 二、外来音乐的吸收与“汉化” 中国历代王朝的开放性,使得宫廷音乐成为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熔炉。 魏晋南北朝的胡乐影响: 考察“龟兹乐”、“高丽乐”等外来音乐如何被引入宫廷,并经历“汉化”改造,丰富了唐代“十部乐”的构成。 丝绸之路的音乐回响: 追溯不同地域的乐器(如筚篥、琵琶的早期形制)进入宫廷的路径,以及它们如何被纳入既有的宫廷音乐体系。 三、宫廷音乐对后世音乐的深远遗产 宫廷音乐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其艺术成果的消亡。本书最后总结了宫廷音乐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乐律学理论的积累: 宫廷对音律的极致追求,为后世乐律学研究提供了最稳定、最权威的范本。 专业演奏技巧的传承: 许多失传或半失传的宫廷乐器演奏法,其核心技艺往往通过世代相传的宫廷乐师流散至民间,成为地方音乐的重要基因。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赏析》,是一部梳理制度、精选曲目、剖析审美的“百科全书式”研究。它不仅仅是关于音乐的学问,更是关于权力、礼仪、审美与历史的深度对话。通过对这些庄严肃穆、光芒万丈的乐章的追溯,读者得以窥见一个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是如何用声音构建其永恒的辉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后,最感兴趣的是它对不同流派和风格曲目的收录广度,这简直像是一次跨越历史的竹笛音乐之旅。从北方粗犷豪迈、极具叙事性的乐曲,到南方细腻婉转、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篇章,几乎都有涉猎。比如,其中收录的一组陕北民歌改编的曲子,那种“信天游”式的呐喊和韵味,通过文字和标记,我仿佛都能感受到黄土高原上风的呼啸和牧羊人的深情。而另一侧,又出现了如《月夜》那样哀婉凄美的篇章,对颤音、滑音和吐音的力度要求描述得极其精准,让我这个级别的演奏者都忍不住要去挑战那些高难度的情感表达。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下了大功夫去挖掘和整理这些“活态”的音乐遗产,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已知的名曲。它更像是一个音乐档案库,不仅记录了旋律,更记录了不同地域竹笛艺术家的灵魂所在。这种丰富的音乐地理跨度,让每一次翻阅都充满了新奇和探索的乐趣。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买过好几本号称是“名曲精选”的乐谱集,但很多都是东拼西凑,指法标注混乱,甚至音高都有出入,让人学了之后总觉得“不对味”。然而,这本乐谱集在严谨性上让我彻底折服。我特意对照了几首我熟练掌握的曲子,发现它提供的指法不仅是标准的“传统指法”,还针对某些特定音色的表现,标注了“现代改良指法”或“特殊指位替代方案”。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者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以及对现代演奏需求的兼顾。更让我惊喜的是,有些曲目后面附带的注释,深入到了乐曲的创作背景和早期演奏者的风格特点。例如,对于某首流传已久的传统曲目,它会对比分析不同流派大师的演奏差异,并给出建议性的模仿方向,这对于追求演奏“神韵”的进阶学习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远超出一份普通的乐谱本身。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淡雅的水墨画风格,几竿翠竹错落有致,中间隐约可见一位老者轻抚竹笛的剪影,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中。内页的纸张质地也相当考究,触感温润,油墨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初学者对着乐谱也能看得清楚每一个指孔和气息标记。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对于那些经典曲目,比如《姑苏行》或者《春到湘江》,它不仅提供了标准的五线谱,还附带了工整的简谱和清晰的指法图解,这对于我们这些自学成才,或者说基础不太扎实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更别提那些曲目背景介绍和演奏技巧的讲解,写得深入浅出,绝非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描述,而是充满了对音乐人文精神的理解和体悟,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资深的演奏家在耳边娓娓道来,让人感觉不仅是在学谱子,更是在学习一种生活态度。这种将艺术性、实用性和收藏价值完美融合的设计理念,在市面上琳琅满目的乐谱书中,绝对是独树一帜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乐谱书那种枯燥、工具性的印象。它的文字叙述部分,文笔流畅且富含哲理。编者在阐述竹笛文化时,总是能够将乐器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比如道家的“虚空”和儒家的“中和”,巧妙地结合起来。读到关于如何“涵养气息”的那一章,作者没有使用机械的生理学描述,反而用了“如沐春风,吐纳自然”这样的比喻,瞬间打通了我对气息控制这一难点的理解瓶颈。这种将艺术理论与人生感悟相结合的写作风格,使得每一次阅读都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不是在教你怎么吹奏,而是在引导你去体会“何为竹韵”,如何让竹子发出的声音不再是简单的音符组合,而是承载着东方美学的生命体。这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拿在手里练习,更适合安静地坐下来,品味文字间的意境。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可以稍微提点意见的话,那就是关于音频资料的配套。尽管乐谱本身无可挑剔,但在初次接触一些非常生僻或技巧独特的曲目时,我还是渴望能有一个高品质的录音作为参考。当然,我理解传统乐谱的出版限制,但如果能在附录中附带一个二维码,链接到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符合书中指法和风格要求的示范演奏片段,那就完美了。毕竟,竹笛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听觉的直观感受,文字描述再精妙,也难以完全替代亲耳聆听大师演绎的那种细微的颤动和起承转合。不过瑕不掩瑜,即便没有配套的音频,这本书作为竹笛艺术的深度文献和学习宝典,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值得反复摩挲、常读常新的“案头书”,而不是用完即弃的学习资料。我非常庆幸能拥有这样一本高水准的乐谱汇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