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出版社编的《中国竹笛名曲荟萃》是从 浩繁的笛曲中选出的**乐曲辑整成册。它囊括了自 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各个历史时期、各地区的佳曲计 167首,其中独奏曲157首,竹笛二重奏曲10首。还收 有六篇短文,分别介绍老一辈竹笛名家的笛艺生涯、 艺术风格、技法特点等。并附有一篇简述不南丝竹笛 曲的技法特征的文章。
序
编者的话
符号说明
一、独奏曲
1.喜相逢
2.放风筝
3.农民翻身
4.闹花灯
5.五梆子
6.黄莺亮翅
7.挂红灯
8.万年红
9.对花
10.春暖花开
11.和平鸽
12.荫中鸟
13.卖菜
14.茉莉花
15.冀南小开门
16.忆歌
17.新风赞
18.巧相逢
19.画扇面
20.鹧鹤飞
21.欢乐歌
22.小放牛
23.中花六板
24.行街
25.三六
26.梅花三弄
27.今昔
28.喜报
29.江南春
30.鹧鸪飞
31.三五七
32.二凡
33.早晨
34.婺江风光
35.幽兰逢春
36.采茶忙
37.故乡的回忆
38.江汉平原好风光
39.黄鹤归来
40.江河情
41.春满茶山
42.沸腾的工地
43.农村新貌
44.锁南芝
45.大杨周
46.一江风
坦白说,我之前买过好几本号称是“名曲精选”的乐谱集,但很多都是东拼西凑,指法标注混乱,甚至音高都有出入,让人学了之后总觉得“不对味”。然而,这本乐谱集在严谨性上让我彻底折服。我特意对照了几首我熟练掌握的曲子,发现它提供的指法不仅是标准的“传统指法”,还针对某些特定音色的表现,标注了“现代改良指法”或“特殊指位替代方案”。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者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以及对现代演奏需求的兼顾。更让我惊喜的是,有些曲目后面附带的注释,深入到了乐曲的创作背景和早期演奏者的风格特点。例如,对于某首流传已久的传统曲目,它会对比分析不同流派大师的演奏差异,并给出建议性的模仿方向,这对于追求演奏“神韵”的进阶学习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远超出一份普通的乐谱本身。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可以稍微提点意见的话,那就是关于音频资料的配套。尽管乐谱本身无可挑剔,但在初次接触一些非常生僻或技巧独特的曲目时,我还是渴望能有一个高品质的录音作为参考。当然,我理解传统乐谱的出版限制,但如果能在附录中附带一个二维码,链接到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符合书中指法和风格要求的示范演奏片段,那就完美了。毕竟,竹笛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听觉的直观感受,文字描述再精妙,也难以完全替代亲耳聆听大师演绎的那种细微的颤动和起承转合。不过瑕不掩瑜,即便没有配套的音频,这本书作为竹笛艺术的深度文献和学习宝典,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值得反复摩挲、常读常新的“案头书”,而不是用完即弃的学习资料。我非常庆幸能拥有这样一本高水准的乐谱汇编。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乐谱书那种枯燥、工具性的印象。它的文字叙述部分,文笔流畅且富含哲理。编者在阐述竹笛文化时,总是能够将乐器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比如道家的“虚空”和儒家的“中和”,巧妙地结合起来。读到关于如何“涵养气息”的那一章,作者没有使用机械的生理学描述,反而用了“如沐春风,吐纳自然”这样的比喻,瞬间打通了我对气息控制这一难点的理解瓶颈。这种将艺术理论与人生感悟相结合的写作风格,使得每一次阅读都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不是在教你怎么吹奏,而是在引导你去体会“何为竹韵”,如何让竹子发出的声音不再是简单的音符组合,而是承载着东方美学的生命体。这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拿在手里练习,更适合安静地坐下来,品味文字间的意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淡雅的水墨画风格,几竿翠竹错落有致,中间隐约可见一位老者轻抚竹笛的剪影,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中。内页的纸张质地也相当考究,触感温润,油墨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初学者对着乐谱也能看得清楚每一个指孔和气息标记。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对于那些经典曲目,比如《姑苏行》或者《春到湘江》,它不仅提供了标准的五线谱,还附带了工整的简谱和清晰的指法图解,这对于我们这些自学成才,或者说基础不太扎实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更别提那些曲目背景介绍和演奏技巧的讲解,写得深入浅出,绝非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描述,而是充满了对音乐人文精神的理解和体悟,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资深的演奏家在耳边娓娓道来,让人感觉不仅是在学谱子,更是在学习一种生活态度。这种将艺术性、实用性和收藏价值完美融合的设计理念,在市面上琳琅满目的乐谱书中,绝对是独树一帜的佳作。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后,最感兴趣的是它对不同流派和风格曲目的收录广度,这简直像是一次跨越历史的竹笛音乐之旅。从北方粗犷豪迈、极具叙事性的乐曲,到南方细腻婉转、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篇章,几乎都有涉猎。比如,其中收录的一组陕北民歌改编的曲子,那种“信天游”式的呐喊和韵味,通过文字和标记,我仿佛都能感受到黄土高原上风的呼啸和牧羊人的深情。而另一侧,又出现了如《月夜》那样哀婉凄美的篇章,对颤音、滑音和吐音的力度要求描述得极其精准,让我这个级别的演奏者都忍不住要去挑战那些高难度的情感表达。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下了大功夫去挖掘和整理这些“活态”的音乐遗产,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已知的名曲。它更像是一个音乐档案库,不仅记录了旋律,更记录了不同地域竹笛艺术家的灵魂所在。这种丰富的音乐地理跨度,让每一次翻阅都充满了新奇和探索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