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
定价:38.0元
作者: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瞭望周刊社、中国社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16612378
字数:47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叩响幸福之门,*真实的家庭幸福感调查数据。
内容提要
《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一书是由国家人口宣教中心、瞭望周刊社、社科院人口所联合编著,内容来源于2011年至2013年的“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及瞭望周刊社采写的相关新闻报道。本书采用在全国范围内科学抽样、入户调查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真实的家庭幸福感调查数据。2012年,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将这份调查报告集结成册,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家庭幸福感,以家庭的“幸福梦”成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目录
作者介绍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
瞭望周刊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文摘
叩响幸福之门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任 张汉湘
家庭幸福感是构成人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家庭的幸福感直接影响工作、学习的幸福感,乃至影响社会情绪和社会稳定。调查发现,影响家庭幸福感的因素很多,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除一些特殊家庭抑或不可抗力因素之外,大多数家庭的幸福感是可以改变和提升的。
和睦相爱是家庭幸福的真谛
人类本性对婚姻和家庭幸福的需求与生俱来,却鲜有人敢说婚姻与家庭总是充满幸福和快乐。通常来说,判断家庭幸福的标准主要有二:一是物质生活水平,二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的程度。幸福家庭是两者的统一。
不少人把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抑或事业成就大小作为衡量家庭幸福的尺度,有意无意和周围的人攀比,越比心里越不平衡。在竞争激烈和过于追逐功名的社会氛围里,家庭原本的幸福快乐功能渐渐被漠视和消减。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被忽略的挑战。我们冷落了什么?遗忘了什么?
其实,不是物质生活水平越高家庭幸福感就越高。通常情况下幸福感取决于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它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我感觉。良好的生活条件、理想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等,这些都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但不是本源和决定的因素。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谓“相似”指的是大多数家庭的基本结构、生活模式和生活状态;所谓“各有各的不幸”则是指不同人对家庭幸福本源的不同把握。
许多研究表明,除了一些极穷困地区,基本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之外,幸福与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比如,在过去50多年里,美国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来越高,幸福指数却没有多大变化。2011年和2012连续两年的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在各类人群中,家庭幸福感偏低的是“流动人口”和“高收入人群”;比照城市和农村、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民家庭和少数民族家庭的幸福感高于城市居民和汉族家庭。
如果认可幸福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我感觉,那么,这种感觉的主要来源不是物质,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家庭是社会成员中亲密的团体,家庭成员之间有其独特的交流内容和方式。男女因爱而结成婚姻,因婚姻而创造家庭,家庭成员在持续的互动交流中形成稳定的家庭关系,进而产生亲密、慰藉、关怀、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可见,家庭幸福的真谛是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家庭成员之间的真爱决定家庭的幸福。
婚姻创造了家庭生活的核心,也决定了家庭生活的方式、体验与价值观。在充满真爱的家庭里,孩子得到父母爱的滋养而成长,夫妻在家庭中实践两性之爱的健康方式和伦理原则,并将爱和这些原则传递给孩子。孩子长大成人后,又以同样方式和原则去实践夫妻之爱、父母之爱、亲子之爱,使爱在家庭中不断延续、升华。所以,追求家庭幸福,根本在于实现真爱,它是保持家庭内在活力、持续稳定和幸福兴旺的动力,也是家庭幸福之源。充满真爱的家庭,即使清贫,也幸福甜蜜,其乐融融;没有真爱的家庭,即使富有也很难有真正的幸福。千万别让物质的诱惑偷走了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的幸福。
家庭与社会生活错位导致不幸福感增多
人们常把家庭幸福感的降低归咎于现活节奏太快、工作压力太大以及社会关系的变化。殊不知,幸福和快乐原本就是家庭特有的功能。家庭幸福感的降低,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错位所致。
社会生活(包括学习生活)与家庭生活是人生的两个重要部分。因为劳顿而需要休息,因为紧张而需要舒缓,因为压抑而需要安慰,因为漂泊而需要归宿。这正是家庭存在的意义。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人类从开始有知识的时候起就一直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找不到不是如此的阶段。我们也找不到解散了家庭或替代了家庭的人类群落能长治久安……尽管有各种变革的主张和实际的试验,人类社会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肯定了对家庭的依赖,把由父亲、母亲和子女所组成的家庭当作人类生活的基本单位。”无数研究和调查结果证明,结了婚的人比不结婚的人平均寿命长,身心两方面也较为健康;结了婚的人在住房和养家方面虽有额外的经济负担,但要比单身或离婚的人的财富多出几倍;结了婚的人因为心理上的依靠,所以在工作岗位上效率较高;而绝大多数的暴力犯罪是由未婚的青少年和成年男子所为。2012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表明,结婚生育孩子后的家庭中各类人群的幸福指数高,而幸福指数低的是离婚和单身人群。
现代社会中,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几乎占据了人们所有的空间,开放让人们憧憬外部世界的无限美好却无暇顾及尽在咫尺的幸福。家庭功能萎缩外移,家庭成员关系疏远,家庭礼节礼仪遗失殆尽,家庭成了游子的旅店。不仅如此,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紧张、烦恼、压抑乃至社会生活的模式也带回家里,占据了本来属于轻松、快乐、愉悦的家庭空间。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情感依赖减少,焦虑、争吵和相互埋怨的情绪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甚至出现隔阂,造成夫妻亲密度下降,婆媳关系和亲子关系紧张,邻里关系也逐渐疏远。我们在一味追逐事业成功的同时却丢失了生活中本源的那一半的快乐。正是这种错位和失衡,降低了家庭幸福感,也必然降低社会生活的幸福感。
注重细节与调适是提升幸福感的有效路径
家庭的幸福由日常生活的点滴凝聚而成。其中不乏惊喜、浪漫和精心安排的快乐情境,而更多却又容易忽略的,恰恰是那些细微之处。比如,到家时对亲人一声亲切的呼喊,出门时给爱侣一个依依不舍的拥抱,旅途之中给家人一个电话,节日时给家人一个问候的短信,还有夫妻一同做饭,与家人一起锻炼,丈夫陪妻子逛市场看电影,抽空和老人聊天……所有这些都可能产生浓郁的亲情,给家人增添无限的温暖、情趣和慰藉。2012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表明,父母能否经常跟孩子进行平等交流,夫妻能否共同分担家务,夫妻的性生活频率,乃至子女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空距离,等等,都是影响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提升家庭幸福感重要的,莫过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支持和包容。而达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佳路径就是经常性的、平等的、理性坦诚的沟通。如果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婆媳之间每周都有一次快乐的沟通交流,那么,生活中所有的矛盾、误解都能及时化解。沟通会使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更融洽、家庭生活更默契。而这一点,只要用心就能做到。
有效、快乐沟通的前提是共同的价值取向。比如:家庭成员之间可以自然直接地表达爱;无论长幼,在价值和人格上是彼此平等的;家人之间彼此信任、诚实和开放;在任何时候都相互支持;家庭成员共同分担责任;接纳彼此的差异,同时保持每个人的独特性;尊重彼此的隐私;鼓励家庭成员做有益的尝试,并从错误中学习成长;重视家庭传统和仪式等等。
在婚姻和家庭关系中,似乎也在很多时候被推拉出原定路线。关键是要不间断地调整,重新回到原定路线上,把幸福、创造、和谐及满足等目标牢记在心。这种调适是忍耐、包容、为对方做出让步和些许的改变,是让自己进入对方的情境之中,去理解、关心和满足对方,是在自己愤怒、郁闷、冲动的时候提醒自己冷静下来,大限度减少对家人的伤害,是坦言自己的过失,求得家人谅解,是不断提出新的生活目标,和家人一起去创造新的生活,是经常回味幸福甜美的日子,牢记家人美好的品德、个性和才能,像对待花儿一样地去呵护。做到这些,家庭就会不断地充满快乐和幸福。□
序言
这本书的题目,《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让我感到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当下这个社会,家庭是我们每个人最温暖的港湾,也是我们面对外部压力时最坚实的后盾。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我非常好奇,这份报告是如何界定“热点问题”的?它是否涵盖了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例如,年轻人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是否发生了改变?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如何解决?城乡家庭的幸福感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而不仅仅是罗列现象。报告中是否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度的挖掘?是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当前中国家庭所面临的幸福课题,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美满家庭的启示和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光是这个名字,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对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感兴趣,而家庭幸福感,更是我们每个人都关心的核心问题。在这个快节奏、充满压力的时代,很多人都在努力寻找幸福的答案,而“家庭”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关于当下中国家庭幸福状况的深度解析。我设想,报告中一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调查数据、图表分析,以及对这些数据背后原因的深入探讨。不知道报告是如何界定“幸福感”的,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还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报告会不会关注到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水平、不同年龄段家庭的幸福感差异?会不会探讨现代社会变迁,比如二胎政策、空巢老人、子女教育压力等因素,对家庭幸福感产生的具体影响?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看看这份报告能否为我带来一些启发,也许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家庭的幸福,或者找到提升幸福感的方向。
评分对于《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这样一个主题,我首先想到的是它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感。一个关于“家庭幸福感”的调查报告,不仅仅是一份学术研究的成果,更可能是一面反映时代变迁的镜子,折射出普通中国家庭在追求幸福路上的喜怒哀乐。我非常期待这份报告能够展现出研究者们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报告中是否会关注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例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还是单亲家庭的生存困境?我希望报告不仅仅停留在数据和理论层面,更能触及到人性的温度,用真实的故事和感人的案例,来打动读者。我设想,报告可能会为我们揭示一些关于幸福的普遍规律,同时也会强调每个家庭的独特性。读完这本书,我希望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自己的家庭找到属于那份独特的幸福。
评分拿到这本《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后,我最先被它所呈现的专业性所打动。9787516612378 这个ISBN号,我猜想它背后一定经过了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科学的调查方法。我非常好奇,这份报告是由哪个机构发布的?是知名的社会科学院,还是某个大学的研究团队?调查样本量有多大?又是如何抽样的?这些细节决定了报告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我期待报告能够展现出对“热点问题”的精准把握,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触及到了当前中国家庭在追求幸福过程中所面临的真实而尖锐的矛盾和挑战。比如,高房价下的婚姻压力,教育内卷对亲子关系的影响,还是代际沟通的障碍?我设想报告可能会通过案例分析、访谈记录等形式,让冰冷的数据变得有温度,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够获得一种“被理解”的感觉,知道我所感受到的困惑和挑战,并非我一人独有,而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并且,报告能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
评分说实话,我对于“调查报告”这类书籍,一开始是有些抗拒的,总觉得会枯燥乏味,充斥着学术术语和冰冷的统计数字。《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的书名,虽然直接点出了主题,但我也曾担心它是否会过于“理论化”,脱离普通读者的实际生活。然而,在翻开这本书后,我的担忧逐渐被打破。作者(们)似乎非常有技巧地将复杂的社会学研究,用一种更加 approachable(易于接近)的方式呈现出来。报告中可能穿插着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我甚至猜想,报告中可能还包含了一些漫画、插画,或者是简洁明了的信息图表,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报告中对“幸福感”的不同维度进行细致的解读,比如,它是否区分了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它是否探讨了个人幸福与家庭幸福之间的相互作用?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这份报告能给我带来一些“aha moment”(顿悟时刻),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幸福瞬间,或者找到解决家庭问题的新的思路,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