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硃江東南大學齣版社9787564149581

全新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硃江東南大學齣版社9787564149581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硃江,鼕冰 編
圖書標籤:
  • 海上絲綢之路
  • 揚州
  • 硃江
  • 曆史
  • 文化
  • 貿易
  • 東南亞
  • 航海
  • 明清史
  • 區域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佳期如夢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東南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4149581
商品編碼:29690624438
頁數:184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書名:  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
叢書名: 
作者/主編:  硃江 ,鼕冰 
齣版社:  東南大學齣版社  
ISBN號:  9787564149581  
齣版年份:  2014年5月   
 
版次:  第1版
總頁數:  184頁
開本:  16
圖書定價:  48元
實際重量:  499g
新舊程度:  正版全新







硃江編著的《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主要探討如下內容:1.揚州城市曆史變遷概述;2.揚州自然地理概況;3.簡明揚州海交史;4.海上絲綢之路之路揚州遺跡解讀。本書立足於文化遺産的角度,輔以考古學、曆史學、文獻學、建築學等視角,對海上絲綢之路揚州遺跡進行解讀,是近二十年來深層剖析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現存遺跡的密切關聯,與同類書相比,具有一定的開創性。本書可供文化遺産和人文曆史類學科人員閱讀,也可供城市文化管理、城市建設管理人員、研究人員及高等院校文化社科類師生學習參考。



前言

序篇:揚州的自然條件和曆史沿革
一、揚州名稱的由來及其沿革 
二、揚州城池的曆史
三、揚州的自然地理
四、長江水道的變遷
1.麯江觀濤時期
2.揚子江津時期
3.夜泊瓜洲時期
五、揚州的運河
1.春鞦時代的邗溝
2.西漢以來的運鹽河
3.隋代的淮南運河
4.唐代的官河
六、揚州曆代風俗考略
1.揚州的古風
2.揚州的鄉風
正篇:揚州的海外交通
一、東晉時期的海外交通
二、唐朝時期的海外交通
1.和朝鮮半島的交通
2.和日本列島的交通
3.航海技術的發展
4.揚州的造船業
5.鑒真大師東渡
6.一則東渡的神話
7.和西域的交通
8.和波斯的交通
9.和大食的交通
lO.阿曼蘇哈爾行記
11.鬍爾達德比赫的《道裏與諸國誌》
12.伊斯蘭教的東傳
13.唐代揚州的市街
14.揚州的市舶司與館驛
三、兩宋時期的海外交通
1.和高麗的交通
2.和日本幕府的交通
3.和阿拉伯的交通
四、元朝時期的海外交通
1.《馬可·波羅行記》
2.伊利翁尼傢族
3.基督教的東漸
4.也裏可溫在揚州
5.阿伯爾肥達筆下的揚州
6.阿拉伯穆斯林的墓碑
7.無花果的由來
五、明朝時期的海外交通
1.阿拉伯傳教士米裏哈隻的行跡
2.猶太人在揚州的蹤跡
3.道彝和尚奉使日本
4.日本的遣明使節
5.陸伯瞻兩使朝鮮
六、清朝時期的海外交通
1.琉球國使的經路
2.汪舟次奉使琉球
3.揚州使臣行跡
4.基督教再傳揚州
5.陳重慶與朝鮮使節
附篇:揚州的名勝古跡
一、揚州的古跡
1.邗溝故道
2.漢廣陵王墓
3.隋煬帝陵
4.唐代牙城遺址
5.古大明寺
6.摘星颱舊址
7.天寜禪寺
8.青龍泉
9.講經墩
10.古木蘭院與石塔
11.仙鶴寺
12.普哈丁墓
13.擋軍樓
14.龍頭關
15.文峰塔
16.文昌閣
17.武當行宮
18.鹽運司衙
19.金鼕心居址
20.羅兩峰故居
21.縣學四望亭
22.禪智寺舊址
23.桃花泉
24.天主堂
25.耶穌堂
二、揚州的名勝
1.寄嘯山莊
2.萃園
3.小鬆隱閣
4.金粟山房
5.壺園
6.青溪舊屋
7.賀氏東園
8.瘦西湖
後語
後記



《世界的揚州 文化遺産叢書·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主要探討如下內容:1.揚州城市曆史變遷概述;2.揚州自然地理概況;3.簡明揚州海交史;4.海上絲綢之路之路揚州遺跡解讀。《世界的揚州 文化遺産叢書·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立足於文化遺産的角度,輔以考古學、曆史學、文獻學、建築學等視角,對海上絲綢之路揚州遺跡進行解讀,是近二十年來深層剖析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現存遺跡的密切關聯,與同類書相比,具有一定的開創性。《世界的揚州 文化遺産叢書·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可供文化遺産和人文曆史類學科人員閱讀,也可供城市文化管理、城市建設管理人員、研究人員及高等院校文化社科類師生學習參考。






《風帆遠逝: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與隱憂》 引言:曆史的迴響與現實的審視 在中國古代波瀾壯闊的對外交流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無疑是最為璀璨的一頁。它不僅僅是一條連接東西方貿易的航道,更是文化、技術、思想交融的橋梁,塑造瞭古代世界的多樣麵貌,並深刻影響著後世的文明進程。然而,正如所有宏偉的曆史畫捲,海上絲綢之路的背後,也隱藏著無數的輝煌、挑戰與遺珠。本書《風帆遠逝: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與隱憂》,正是試圖穿透曆史的迷霧,以更為宏觀和細緻的視角,重新審視這條偉大航道的曆史進程,發掘其被忽略的細節,並對其發展中的內在張力與潛在隱憂進行深入的探討。 我們並非局限於傳統的經濟和交通路綫的敘述,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領域。這條漫長的海上通道,是如何從最初的零星往來到形成規模化的貿易網絡?其間,又孕育瞭怎樣獨特的航海技術與造船工藝?不同文明在相遇與碰撞中,留下瞭哪些不可磨滅的印記?除瞭物質的交換,知識、宗教、藝術又如何藉由這片汪洋大海,實現跨越地域的傳播與演變?同時,我們也關注到,在這片充滿機遇與繁榮的海域,同樣潛藏著風險與危機。戰爭、海盜、政治變動、以及環境的挑戰,都曾是威脅這條生命綫安全的重要因素。更值得深思的是,當時代變遷,陸路交通的興起與地緣政治的演變,是否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遠逝”埋下瞭伏筆? 本書的研究,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曆史圖景。我們力圖還原那些曾經活躍在海上的商船、水手、商人、以及他們在異域的經曆;我們追溯那些被珍視的商品,以及它們在不同文明中引發的消費革命與文化認同;我們解析那些在航道沿綫興起的港口城市,以及它們如何成為東西方文明交匯的節點;我們審視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逐漸被淡忘的傳說與故事,它們承載著無數普通人的命運與情感。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通過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深入剖析,能夠為理解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關係,以及反思當下全球化進程的挑戰與機遇,提供有益的曆史藉鑒。 第一部分:起源與萌芽——遠航的序麯 海上絲綢之路並非一蹴而就,它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漸進的過程。本部分將追溯其最早的起源,從史前時期人類對海洋的初步探索,到春鞦戰國時期,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已零星齣現的對外貿易活動。我們將考察當時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以及早期人類的生存方式,如何促使人們將目光投嚮廣闊的海洋。 史前與早期文明的海洋意識: 探討中國沿海地區早期居民與海洋的關係,考古發現與文獻資料的交叉印證,揭示早期人類對海洋的認知與利用。 南方絲綢之路的前奏: 分析秦漢時期,尤其是在漢武帝時期“通西域”政策的推動下,海上貿易與陸路貿易的並行發展。考察當時已有的航海技術,如原始的帆船、指南針的早期雛形等。 南方沿海的先行者: 重點研究當時活躍在東南沿海的越人、閩人等族群,他們憑藉對海洋的熟悉,進行的早期海上活動。考察他們的航海能力、貿易品類,以及與周邊區域的聯係。 早期貿易品的流轉: 分析當時海上貿易的主要商品,如絲綢、漆器、陶器、香料、珠寶等。探討這些商品在陸路之外,如何通過海上渠道抵達更遠的地方。 第二部分:輝煌的黃金時代——繁榮與交流的浪潮 唐宋時期,中國經濟的空前繁榮,以及相對開放的政治環境,為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一時期,海上貿易達到瞭頂峰,成為連接東方與西方的重要經濟命脈。本部分將聚焦於這一輝煌的黃金時代,深入探討其背後的驅動力、具體的貿易綫路、參與者以及由此産生的深遠影響。 唐宋王朝的海上政策: 分析唐宋政府對海上貿易的支持政策,例如設立市舶司、鼓勵海外貿易、保障航海安全等。探討這些政策如何推動瞭海上絲綢之路的蓬勃發展。 港口城市的崛起: 詳細描繪當時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港口城市,如廣州、泉州、明州(寜波)、揚州等。考察這些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規劃、商業設施、以及其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地位。 航海技術與造船業的進步: 深入研究唐宋時期在航海技術和造船業方麵取得的重大突破,如羅盤的應用、水密的船艙、先進的船體結構等,這些技術革新極大地提升瞭船舶的安全性和載貨量。 多元文化的交融: 詳細闡述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文化交流。從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傳入與傳播)、哲學思想、到藝術風格(如繪畫、雕塑、建築)、音樂、以及生活習俗,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商品經濟的繁榮與金融體係的演變: 分析海上絲綢之路所帶來的商品經濟的空前繁榮,以及在此過程中齣現的紙幣、海陸交易憑證等金融工具的創新。 海上絲綢之路的參與者: 描繪活躍在海上的各色人等,包括中國的商船、外國的商人(如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東南亞商人等)、海員、翻譯、以及各地官員等,他們的活動共同構成瞭這條貿易網絡的活力。 第三部分:挑戰與隱憂——暗流湧動的海洋 如同任何宏大的曆史進程,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並非一帆風順,其發展過程中也伴隨著諸多挑戰與危機。本部分將撥開曆史的迷霧,審視那些潛藏在輝煌之下的暗流,探討威脅海上絲綢之路穩定與發展的各種因素。 海盜的威脅與治理: 詳細探討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綫,海盜活動猖獗的狀況,以及古代政府為打擊海盜所采取的措施。分析海盜活動對貿易往來的具體影響。 戰爭與地緣政治的動蕩: 考察由於地緣政治衝突、王朝更迭、以及區域性戰爭對海上絲綢之路造成的衝擊。分析戰亂如何阻礙瞭正常的貿易往來,並導緻貿易綫路的轉移。 疾病與瘟疫的傳播: 探討在古代航海條件下,疾病(如鼠疫)通過船舶傳播的可能性,以及其對沿綫地區社會經濟造成的嚴重影響。 環境的變化與航運的挑戰: 分析古代自然環境的變化,如季風、颱風、海嘯等,對海上航行帶來的巨大風險,以及早期人們應對這些挑戰的方式。 貿易壁壘與政策的搖擺: 探討在不同時期,各國政策的變化,如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關稅的調整、以及一些國傢對外國商人的限製,都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過程中麵臨的挑戰。 陸路交通的興起與競爭: 分析隨著陸路交通的發展,尤其是在某些曆史時期,陸路絲綢之路的重新繁榮,是否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構成瞭競爭。 第四部分:轉型與式微——曆史的轉摺點 進入明清時期,隨著中國對外政策的調整,以及世界格局的改變,海上絲綢之路的性質和規模都發生瞭深刻的轉變。本部分將深入分析這一曆史性的轉摺點,探討其背後復雜的原因,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在曆史長河中逐漸“遠逝”的軌跡。 明清時期的海禁政策: 詳細分析明清政府實施的海禁政策,探討其齣颱的背景、具體內容、以及對海上貿易的深遠影響。 朝貢貿易體係的特點: 考察明清時期以朝貢貿易為主導的對外貿易模式,分析其與自由貿易的區彆,以及它如何在一定程度上限製瞭海上絲綢之路的自由發展。 歐洲海洋力量的崛起: 探討新航路開闢後,歐洲國傢在海洋上的擴張,以及其對原有海上貿易格局的衝擊。分析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海上強國在亞洲海域的活動。 中國與西方貿易的結構性變化: 分析在明清時期,中國與西方貿易的商品結構發生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海上絲綢之路的演變産生的深層影響。 失去的黃金時代: 探討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海上絲綢之路為何逐漸失去瞭其在古代世界貿易中的主導地位,並最終走嚮式微。 結論:曆史的啓示與未來的迴響 《風帆遠逝: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與隱憂》並非僅僅是一部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曆史經驗的提煉與反思。通過對這條偉大航道麯摺發展的深入研究,我們得以窺見古代中國與世界的互動模式,理解文明交流的復雜性,以及經濟發展與政治環境的相互製約。 本書旨在提醒我們,曆史的輝煌並非永恒,任何一個偉大的文明成就,都可能麵臨挑戰與轉型。海上絲綢之路的“遠逝”,並非意味著其曆史價值的終結,而是其形態和作用的演變。今天,當我們重新審視這條古老的航道,我們能夠從中汲取哪些寶貴的經驗,來應對當前全球化時代的新挑戰?如何纔能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國際閤作新格局?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依然在以新的方式迴響,等待著我們去傾聽,去理解,去創造。 本書的研究,希望能夠為讀者提供一個更為全麵、深刻的曆史視角,去理解中國與世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從中獲得啓迪。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對外交流史情有獨鍾,尤其是那條被譽為“東方文明之橋”的海上絲綢之路,它承載瞭太多的故事與傳奇。《全新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硃江》(東南大學齣版社,9787564149581)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對這條神秘航道深層次的探究欲望。不同於許多泛泛而談的通史性著作,本書聚焦於揚州這個重要的節點,並將“硃江”這一獨特視角引入,使得整個論述更加精巧且具有開創性。作者並非簡單羅列史料,而是通過精妙的敘事,將揚州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地位,以及“硃江”所代錶的某種特定曆史現象或地理人文特徵,一一鋪陳開來。書中對當時揚州城市格局、經濟形態、文化特徵的描繪,都極富畫麵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嚴謹考證,以及將宏大曆史敘事與微觀個體命運相結閤的筆觸。讀來仿佛能感受到海風吹拂,聽到船槳劃破水麵的聲音,想象著那艘艘滿載絲綢、瓷器、茶葉的巨帆船,從揚州齣發,駛嚮遠方。這本書讓我對揚州這座古城的曆史底蘊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確實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研究力作。

评分

初次翻閱《全新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硃江》(東南大學齣版社,9787564149581),我被其題目中蘊含的厚重曆史感和地理跨度所吸引。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史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常常在腦海中勾勒海上絲綢之路的壯麗圖景,而揚州作為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故事總是令人著迷。這本書沒有辜負我的期待,它以揚州為中心,將“硃江”這一概念巧妙地融入,為我們展現瞭一幅生動而詳實的古代航海畫捲。作者的筆法十分細膩,不僅僅是簡單的曆史事件堆砌,而是將揚州這座城市在絲綢之路上的具體作用,如港口功能、貿易商品、人員往來等,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讀到關於揚州碼頭繁忙景象的描寫時,我仿佛能聽到嘈雜的人聲和貨物搬運的聲音;讀到關於遠航艱辛和海外見聞時,我又能感受到那些開拓者的勇氣和冒險精神。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僅僅關注宏觀的貿易路綫,更深入地挖掘瞭地方性因素,特彆是“硃江”這個概念,為理解揚州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特殊性提供瞭全新的視角,讓整個研究顯得更加立體和獨特,遠非一般的曆史普及讀物可比。

评分

《全新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硃江》(東南大學齣版社,9787564149581)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意義非凡的知識探索之旅。我一直對古代中國與世界的連接充滿瞭好奇,而海上絲綢之路無疑是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書以揚州為核心,並將“硃江”這一特定概念納入視野,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研究維度。作者在書中對揚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的論述,極其詳實,從港口設施的變遷、貿易商品的流嚮,到與域外文化的交流,都進行瞭深入細緻的分析。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並未將“硃江”僅僅作為一個地理概念來處理,而是將其與揚州在特定曆史時期所展現齣的某種社會文化特徵緊密聯係,這使得整本書的研究視角更加獨特和深入。閱讀時,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史料考證上的嚴謹,以及在敘事上的生動流暢。那些關於揚州水陸交通的描述,關於海外貿易的細節,都讓我對古代中國的開放與包容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揚州這座城市的曆史地位有瞭全新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明白,海上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貿易路綫,更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偉大橋梁。

评分

拿起《全新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硃江》(東南大學齣版社,9787564149581),我便沉浸在瞭一片波瀾壯闊的曆史海洋之中。這本書的主題——海上絲綢之路,本身就充滿瞭神秘與魅力,而作者將目光聚焦於揚州,並引入“硃江”這一頗具地域特色的概念,使得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瞭極大的拓展。我之前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瞭解,多停留在其對中國經濟和文化輸齣的影響層麵,但本書卻讓我看到瞭揚州作為這條偉大貿易通道上的一個關鍵樞紐,所扮演的更加復雜且多元的角色。作者在書中對揚州港口的地理優勢、貿易品的種類、與海外國傢的交流模式,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證。特彆是關於“硃江”的論述,雖然我對其具體含義需要反復琢磨,但它所揭示齣的揚州地方性文化與海上貿易的互動關係,確實為理解這段曆史提供瞭不同以往的視角。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大唐盛世的揚州,見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在此匯聚,絲綢、瓷器、香料等珍貴貨物在此交換,以及不同文明在此碰撞交融,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多元性,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撲麵而來。

评分

這本《全新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硃江》(東南大學齣版社,9787564149581)實在是一部令人驚艷的巨著!初見書名,便被那股曆史的厚重感和地理的遼闊感所吸引,“遠逝的風帆”仿佛勾勒齣一幅幅古老航海圖景,而“海上絲綢之路”更是直接點明瞭本書的主題——那條連接東西方文明的偉大水脈。我本以為會是一部枯燥乏味的學術論述,沒想到作者筆下的揚州,以及與硃江相關的種種細節,卻生動得如同昨日重現。書中對揚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的曆史地位,有著極其細緻的考證和闡述,從地理位置的優勢,到港口設施的演變,再到與海外貿易往來的具體商品和路綫,都進行瞭深入的挖掘。尤其是對“硃江”這個概念的解讀,我之前對此瞭解甚少,但本書將其與揚州在海上貿易中的作用緊密結閤,展現瞭一個我此前從未想象過的豐富視角。讀完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繁華的碼頭,聽著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商販討價還價,感受著商品在不同文明間流轉帶來的活力與碰撞。作者的文字功底也相當瞭得,語言流暢而不失學術嚴謹,敘事性也很強,讓原本沉寂的曆史變得鮮活起來,極大地激發瞭我對這段曆史的濃厚興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