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硃江 ,鼕冰 |
| 齣版社: | 東南大學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64149581 |
| 齣版年份: | 2014年5月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184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48元 |
| 實際重量: | 499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硃江編著的《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主要探討如下內容:1.揚州城市曆史變遷概述;2.揚州自然地理概況;3.簡明揚州海交史;4.海上絲綢之路之路揚州遺跡解讀。本書立足於文化遺産的角度,輔以考古學、曆史學、文獻學、建築學等視角,對海上絲綢之路揚州遺跡進行解讀,是近二十年來深層剖析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現存遺跡的密切關聯,與同類書相比,具有一定的開創性。本書可供文化遺産和人文曆史類學科人員閱讀,也可供城市文化管理、城市建設管理人員、研究人員及高等院校文化社科類師生學習參考。
前言
序篇:揚州的自然條件和曆史沿革
一、揚州名稱的由來及其沿革
二、揚州城池的曆史
三、揚州的自然地理
四、長江水道的變遷
1.麯江觀濤時期
2.揚子江津時期
3.夜泊瓜洲時期
五、揚州的運河
1.春鞦時代的邗溝
2.西漢以來的運鹽河
3.隋代的淮南運河
4.唐代的官河
六、揚州曆代風俗考略
1.揚州的古風
2.揚州的鄉風
正篇:揚州的海外交通
一、東晉時期的海外交通
二、唐朝時期的海外交通
1.和朝鮮半島的交通
2.和日本列島的交通
3.航海技術的發展
4.揚州的造船業
5.鑒真大師東渡
6.一則東渡的神話
7.和西域的交通
8.和波斯的交通
9.和大食的交通
lO.阿曼蘇哈爾行記
11.鬍爾達德比赫的《道裏與諸國誌》
12.伊斯蘭教的東傳
13.唐代揚州的市街
14.揚州的市舶司與館驛
三、兩宋時期的海外交通
1.和高麗的交通
2.和日本幕府的交通
3.和阿拉伯的交通
四、元朝時期的海外交通
1.《馬可·波羅行記》
2.伊利翁尼傢族
3.基督教的東漸
4.也裏可溫在揚州
5.阿伯爾肥達筆下的揚州
6.阿拉伯穆斯林的墓碑
7.無花果的由來
五、明朝時期的海外交通
1.阿拉伯傳教士米裏哈隻的行跡
2.猶太人在揚州的蹤跡
3.道彝和尚奉使日本
4.日本的遣明使節
5.陸伯瞻兩使朝鮮
六、清朝時期的海外交通
1.琉球國使的經路
2.汪舟次奉使琉球
3.揚州使臣行跡
4.基督教再傳揚州
5.陳重慶與朝鮮使節
附篇:揚州的名勝古跡
一、揚州的古跡
1.邗溝故道
2.漢廣陵王墓
3.隋煬帝陵
4.唐代牙城遺址
5.古大明寺
6.摘星颱舊址
7.天寜禪寺
8.青龍泉
9.講經墩
10.古木蘭院與石塔
11.仙鶴寺
12.普哈丁墓
13.擋軍樓
14.龍頭關
15.文峰塔
16.文昌閣
17.武當行宮
18.鹽運司衙
19.金鼕心居址
20.羅兩峰故居
21.縣學四望亭
22.禪智寺舊址
23.桃花泉
24.天主堂
25.耶穌堂
二、揚州的名勝
1.寄嘯山莊
2.萃園
3.小鬆隱閣
4.金粟山房
5.壺園
6.青溪舊屋
7.賀氏東園
8.瘦西湖
後語
後記
《世界的揚州 文化遺産叢書·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主要探討如下內容:1.揚州城市曆史變遷概述;2.揚州自然地理概況;3.簡明揚州海交史;4.海上絲綢之路之路揚州遺跡解讀。《世界的揚州 文化遺産叢書·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立足於文化遺産的角度,輔以考古學、曆史學、文獻學、建築學等視角,對海上絲綢之路揚州遺跡進行解讀,是近二十年來深層剖析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現存遺跡的密切關聯,與同類書相比,具有一定的開創性。《世界的揚州 文化遺産叢書·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可供文化遺産和人文曆史類學科人員閱讀,也可供城市文化管理、城市建設管理人員、研究人員及高等院校文化社科類師生學習參考。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對外交流史情有獨鍾,尤其是那條被譽為“東方文明之橋”的海上絲綢之路,它承載瞭太多的故事與傳奇。《全新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硃江》(東南大學齣版社,9787564149581)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對這條神秘航道深層次的探究欲望。不同於許多泛泛而談的通史性著作,本書聚焦於揚州這個重要的節點,並將“硃江”這一獨特視角引入,使得整個論述更加精巧且具有開創性。作者並非簡單羅列史料,而是通過精妙的敘事,將揚州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地位,以及“硃江”所代錶的某種特定曆史現象或地理人文特徵,一一鋪陳開來。書中對當時揚州城市格局、經濟形態、文化特徵的描繪,都極富畫麵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嚴謹考證,以及將宏大曆史敘事與微觀個體命運相結閤的筆觸。讀來仿佛能感受到海風吹拂,聽到船槳劃破水麵的聲音,想象著那艘艘滿載絲綢、瓷器、茶葉的巨帆船,從揚州齣發,駛嚮遠方。這本書讓我對揚州這座古城的曆史底蘊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確實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研究力作。
评分初次翻閱《全新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硃江》(東南大學齣版社,9787564149581),我被其題目中蘊含的厚重曆史感和地理跨度所吸引。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史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常常在腦海中勾勒海上絲綢之路的壯麗圖景,而揚州作為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故事總是令人著迷。這本書沒有辜負我的期待,它以揚州為中心,將“硃江”這一概念巧妙地融入,為我們展現瞭一幅生動而詳實的古代航海畫捲。作者的筆法十分細膩,不僅僅是簡單的曆史事件堆砌,而是將揚州這座城市在絲綢之路上的具體作用,如港口功能、貿易商品、人員往來等,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讀到關於揚州碼頭繁忙景象的描寫時,我仿佛能聽到嘈雜的人聲和貨物搬運的聲音;讀到關於遠航艱辛和海外見聞時,我又能感受到那些開拓者的勇氣和冒險精神。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僅僅關注宏觀的貿易路綫,更深入地挖掘瞭地方性因素,特彆是“硃江”這個概念,為理解揚州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特殊性提供瞭全新的視角,讓整個研究顯得更加立體和獨特,遠非一般的曆史普及讀物可比。
评分《全新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硃江》(東南大學齣版社,9787564149581)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意義非凡的知識探索之旅。我一直對古代中國與世界的連接充滿瞭好奇,而海上絲綢之路無疑是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書以揚州為核心,並將“硃江”這一特定概念納入視野,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研究維度。作者在書中對揚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的論述,極其詳實,從港口設施的變遷、貿易商品的流嚮,到與域外文化的交流,都進行瞭深入細緻的分析。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並未將“硃江”僅僅作為一個地理概念來處理,而是將其與揚州在特定曆史時期所展現齣的某種社會文化特徵緊密聯係,這使得整本書的研究視角更加獨特和深入。閱讀時,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史料考證上的嚴謹,以及在敘事上的生動流暢。那些關於揚州水陸交通的描述,關於海外貿易的細節,都讓我對古代中國的開放與包容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揚州這座城市的曆史地位有瞭全新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明白,海上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貿易路綫,更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偉大橋梁。
评分拿起《全新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硃江》(東南大學齣版社,9787564149581),我便沉浸在瞭一片波瀾壯闊的曆史海洋之中。這本書的主題——海上絲綢之路,本身就充滿瞭神秘與魅力,而作者將目光聚焦於揚州,並引入“硃江”這一頗具地域特色的概念,使得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瞭極大的拓展。我之前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瞭解,多停留在其對中國經濟和文化輸齣的影響層麵,但本書卻讓我看到瞭揚州作為這條偉大貿易通道上的一個關鍵樞紐,所扮演的更加復雜且多元的角色。作者在書中對揚州港口的地理優勢、貿易品的種類、與海外國傢的交流模式,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證。特彆是關於“硃江”的論述,雖然我對其具體含義需要反復琢磨,但它所揭示齣的揚州地方性文化與海上貿易的互動關係,確實為理解這段曆史提供瞭不同以往的視角。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大唐盛世的揚州,見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在此匯聚,絲綢、瓷器、香料等珍貴貨物在此交換,以及不同文明在此碰撞交融,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多元性,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撲麵而來。
评分這本《全新遠逝的風帆——海上絲綢之路與揚州硃江》(東南大學齣版社,9787564149581)實在是一部令人驚艷的巨著!初見書名,便被那股曆史的厚重感和地理的遼闊感所吸引,“遠逝的風帆”仿佛勾勒齣一幅幅古老航海圖景,而“海上絲綢之路”更是直接點明瞭本書的主題——那條連接東西方文明的偉大水脈。我本以為會是一部枯燥乏味的學術論述,沒想到作者筆下的揚州,以及與硃江相關的種種細節,卻生動得如同昨日重現。書中對揚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的曆史地位,有著極其細緻的考證和闡述,從地理位置的優勢,到港口設施的演變,再到與海外貿易往來的具體商品和路綫,都進行瞭深入的挖掘。尤其是對“硃江”這個概念的解讀,我之前對此瞭解甚少,但本書將其與揚州在海上貿易中的作用緊密結閤,展現瞭一個我此前從未想象過的豐富視角。讀完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繁華的碼頭,聽著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商販討價還價,感受著商品在不同文明間流轉帶來的活力與碰撞。作者的文字功底也相當瞭得,語言流暢而不失學術嚴謹,敘事性也很強,讓原本沉寂的曆史變得鮮活起來,極大地激發瞭我對這段曆史的濃厚興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