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流行音乐和声技法 |
| 作者/主编: | 蔡松琦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5535258 |
| 出版年份: | 1997/7/1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452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35元 |
| 实际重量: | 499g |
| 新旧程度: | 全新正版 |
蔡松琦,广东省揭西县人,1939年生。1962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长期从事和声学的教学与研究以及音乐文献的翻译工作。现任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星海音乐学院院长、教授。主要著作有《近现代和声的线条思维与线条结构》、《和声音响的多维性》,译著《二十世纪音乐精萃》、《二十世纪的音乐语言》等。
正文
《流行音乐和声技法》是一本研究和讲述流行音乐和声、兼有教学与应用意义的实用性和声著作。
流行音乐又称通俗音乐,是当今世界文化领域中一般势不可挡的潮流,也是音乐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既是一种音乐形式、风格和流派的体现,也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与社会现象。
流行音乐和声写作技法与传统和声相比,既有本身的特色又有互相兼容的一面。
《流行音乐和声技法》在写作上重点突出了流行音乐的特色部分,无论在理论的阐述、图表的设计、谱例的分析上都花了不少笔墨。至于与传统和声学兼容的手法,其中包括像转调这样重要的手法,限于篇幅只好割爱,请者参阅一般的和声学教程。
作为一名已经工作多年的音乐制作人,我深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很多理论书读起来让人觉得“知道归知道,但实际用不出来”。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真正体现了“技法”二字。它不仅教你如何识别和弦,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和声设计流程”。从动机的构建到段落的展开,每一步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板和变体。我尝试着用书里介绍的“旋律导向和声”方法来处理一个拖了很久的Demo,结果发现歌曲的层次感瞬间丰富起来,解决了我过去在桥段部分设计容易陷入俗套的难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但更重要的是,它鼓励你去打破框架,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声音。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并且会随着你音乐阅历的增长而展现出新层次的宝贵资料。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之前买过很多声称是“流行和声圣经”的书,但很多都只是把古典和声理论换了一层流行乐的皮,工具性远大于思想性。然而,这本教材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在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流行音乐需要这些和声”,而不是单纯地“如何使用这些和声”。书中对“情绪色彩”与“和声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探讨,这对于提升我对歌曲氛围的把控能力至关重要。比如,书中分析了在流行抒情歌中,如何通过微妙的副属和弦变化来制造“欲言又止”的张力,这种细腻的笔触,是很多其他教材所缺乏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对音乐的深切热爱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艺术的灵动。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就像是搭建一座精密的音乐建筑,地基打得牢,上层的结构才会稳固。它不是那种“想到哪儿讲到哪儿”的零散笔记集合,而是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三和弦开始,稳步过渡到复杂的副属和弦群、半音进行以及模态和声的引入。对于我这种自学多年的业余爱好者而言,之前很多模棱两可的概念,比如“导音的强进行”和“平行五八度的规避”,在书中的情境化解释下,变得清晰明了,不再是死板的教条。另外,这本书对于教材的定位把握得非常好,它足够严谨,可以作为音乐学院学生的参考资料,同时又足够贴近实际创作,让键盘手和吉他手都能从中获益匪浅。书本本身装帧精美,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经常翻阅,都让人感到愉悦。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其实是抱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毕竟市面上关于和声学的教材汗牛充栋,真正能兼顾“流行”与“深度”的少之又少。然而,这本书很快就用它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打消了我的疑虑。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特定风格——比如R&B的复杂转调技巧、爵士布鲁斯和弦替换的逻辑——进行了非常系统和细致的剖析。它没有停留在“这个和弦听起来不错”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为什么“不错”,背后的声学原理和听觉心理学是怎样的。对于那些希望将自己的伴奏或编曲提升到专业水准的乐手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技法是立即可用、且具有高度可迁移性的。它更像是一本“武功秘籍”,记录了顶尖音乐人在实战中如何运用和声来制造张力、释放情感的秘密。我甚至开始用书里的方法去解构我最喜欢的几首老歌,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成就感爆棚。
评分这本乐理书简直是音乐学习者的一盏明灯,对于我这种从小就对和声学有点迷茫的人来说,它的讲解方式简直是醍醐灌顶。作者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味的学院派说教,而是非常巧妙地将复杂的和声概念融入到实际的流行音乐案例中去分析。比如,书中对七和弦、九和弦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色彩和声来烘托歌曲情绪,都有非常生动具体的示范。我特别喜欢它对“功能和声”在现代流行乐中的演变做了深入探讨,让我明白了那些听起来很“酷”的进行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古典基础和巧妙的创新。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理论,更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编曲老师面对面交流。每一个小节的分析都配有清晰的五线谱和简谱对照,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跟上思路。这本书的排版也很人性化,纸张质量上乘,阅读体验极佳,让人忍不住一页一页地往下翻,完全停不下来。可以说,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流行音乐创作的认知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