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西方音乐风格与体裁赏析(上册):从中世纪到古典主义时期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孙怡 |
| 出版社: | 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10968294 |
| 出版年份: | 2017年8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30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58元 |
| 实际重量: | 399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西方音乐风格与体裁赏析(上册):从中世纪到古典主义时期》由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讲绪论
第二讲中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弥撒曲、经文歌、田园恋歌、回旋歌、巴拉塔
第三讲文艺复兴时期的尚松、牧歌、弥撒曲、坎佐纳
第四讲巴罗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德剧
第五讲巴罗克时期的法剧、英剧
第六讲巴罗克时期的清唱剧、康塔塔
第七讲巴罗克时期的受难乐、弥撒曲
第八讲巴罗克时期的托卡塔、赋格、前奏曲、随想曲、幻想曲、利切卡尔、奏鸣曲
第九讲巴罗克时期的变奏益、协奏曲、古组曲
第十讲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一)
第十一讲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二)
第十二讲古典主义时期的清唱剧、弥撒曲、安魂曲
第十三讲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
第十四讲古典主义时期的室内乐
第十五讲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
第十六讲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曲
《西方音乐风格与体裁赏析(上册):从中世纪到古典主义时期》的具体特点如下:
1.强调风格与体裁的演变。力求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包含社会背景、风格特点、重要作曲家、经典作品的音乐“地图”,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2.讲解重要作品。从曲式结构、和声、复调、基本音乐术语等方面讲解作品,使学生掌握作曲技术的一般概念;学习分析音乐本体的基本思路,促进对讲解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3.注重与西方文化史、西方艺术史的融会贯通。通过关联文化史、艺术史来再现音乐产生的社会背景,从而理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曲家、作品和风格流派的衍变。
4.设立课后问题。为了巩固对音乐历史线索的把握,增强音乐分析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思考,教材结合青少年所习惯的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专门设立了课后思考题。
5.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加入了一些据史料可考的作曲家轶事。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在处理大量复杂乐理图示和历史时间线时,编辑团队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所有的图表都清晰明了,色彩运用得当,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这些视觉辅助材料真正起到了“辅助”的作用,而不是喧宾夺主。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时,标注得非常规范严谨,这为我后续的学术研究指明了清晰的路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行文中常常会穿插一些非常个人化但又极富洞察力的评论,这些评论如同黑暗中的点点星光,偶尔闪烁,却能照亮我思维的盲区。它们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经验之谈,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人性化,仿佛是与一位博学多识的导师在深夜里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充满了启发性。
评分这本封面设计得相当大气,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色调,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未知可能性的音乐殿堂。初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就让人感到愉悦,摸起来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感。我尤其喜欢它前言部分的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梳理和构建这个宏大的音乐图景,丝毫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读着那些关于不同音乐流派起源的描述,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些伟大音乐家在历史长河中摸索前行的身影。比如,书中对某种特定和声结构的演变所做的详细图解,即便我不是科班出身,也能大致领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努力去探究“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风格,这种深度思考的痕迹,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装帧的细节处理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字体的选择和排版布局都非常考究,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专业书籍来说,太重要了。
评分坦率地说,我原本对这种“风格与体裁赏析”的书抱持着一丝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容易流于表面,变成一本“音乐名词解释大全”。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广度与深度的完美平衡。它不仅涵盖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主流音乐形态,对于一些相对小众、但在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早期实践和过渡阶段的探索,也有着非常详尽的论述。尤其是对于音乐“语汇”的拆解部分,作者似乎在教我们如何像语言学家一样去分析音乐的“句子”和“段落”,这种分析工具的提供,远比单纯的欣赏更具价值。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把万能钥匙,能够开启我对不同音乐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之门。它不是在教你“听什么”,而是在教你“如何去听”,这种赋能感,是阅读体验中最为宝贵的收获之一。
评分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在为准备一个关于跨文化音乐交流的课题寻找一些深入的理论支撑。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逻辑性极强,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复杂的术语,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先搭建起一个宽泛的框架,然后才逐步深入到各个具体领域的剖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和历史背景下的音乐差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和尊重,没有简单的褒贬,而是客观地呈现了每一种音乐形式在特定社会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的必然性。书中的案例选取非常精妙,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恰到好处的音乐片段的描述,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迅速抓住其核心特征。读到某一章节时,我甚至停下来,打开电脑搜索了作者提到的几首曲子,那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它成功地将原本抽象的音乐概念,转化成了可以被感知和理解的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结构美”。从宏观的章节划分,到微观的段落过渡,处处都体现出一种精心打磨过的秩序感。它没有被历史的洪流冲散,而是被作者用一把精准的尺子量度过,每一部分都恰如其分地承接前后,推动读者自然而然地走向下一个知识点。尤其是关于不同音乐体裁在社会功能上的演变分析,视角非常独特,它将音乐置于社会经济变迁的大背景下考察,而不是孤立地进行纯粹的艺术评论。这让我对音乐的“社会属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某一特定体裁的介绍后,我总有一种强烈的冲动,立刻去寻找相应的音乐作品来印证书中所述的特点,这种强烈的互动性和实践驱动力,是衡量一本理论书籍是否成功的关键标准。这本书无疑是成功的,它激发了我更主动、更系统地去探索音乐世界的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