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云南民族声乐作品选 |
| 丛书名: | 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 |
| 作者/主编: | 郭亚非, 陈勇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82160 |
| 出版年份: | 2016年9月 |
| 版次: | 第 1版 |
| 总页数: | 244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5元 |
| 实际重量: | 0.581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郭亚非,198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现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1987年考人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师从名声乐教育家李维渤、赵庆润教授,主攻声乐。云南省无党派联谊会理事,云南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国声乐家协会理事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高师声乐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会员,中国合唱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合唱协会副理事长。现任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被云南省教育厅授予“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陈勇,作曲家,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教育学会理事、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近年来创作了数百首各类体裁音乐作品,并在全国各种音乐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火把节的火把》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许多艺术歌曲作品在全国广为流传,并被各音乐艺术院校用作教材。出版个人作品专集及音乐理论教材5部,主编《音乐学论文集》及“跨世纪音乐文化丛书”等多部音乐理论丛书。
《云南民族声乐作品选(五线谱版)/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共有34首声乐原创作品,五线谱版,由作曲家陈勇等人共同创作而成,具有云南少数民族风格特征,收纳了《火把节的火把》《彩云之南,心得向往》《跟着阿妹的山歌走》等作品。《云南民族声乐作品选(五线谱版)/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由原云南师范大学副院长陈勇教授以及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郭亚非副教授主编。
打开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感受是,这绝对不是一本随便拼凑的选集,而是倾注了挑选者巨大心血的结晶。那些被选中的作品,它们的故事性极强,每一首都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云南那些青山绿水间的质朴生活和复杂情感。我试着去哼唱其中几段旋律,发现它们有着一种天然的“粘性”,一旦听过便难以忘怀,这是真正优秀的民间音乐所具备的特质。但有趣的是,改编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旋律铺陈开来,他们在处理高潮部分时,往往会采用一种极具张力的处理手法,仿佛将原本平静的湖面瞬间推向波涛汹涌。这让我联想到云南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平静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对于演唱者而言,挑战在于如何驾驭这种“情绪的张力”,何时克制,何时爆发,需要极高的艺术判断力。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份“地图”,但如何沿着地图抵达目的地,全靠演唱者自身的修行和对文化背景的理解。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这类民族声乐作品的接受度一直比较审慎,总担心它们会流于表面的“民族化符号堆砌”。然而,当我认真研读了这本书中的一些作品后,我的看法有了极大的转变。这里的“民族性”不是廉价的装饰,而是根植于旋律的骨骼之中的。很多作品的节奏型非常独特,它们并不完全遵循我们熟悉的西方古典音乐的规整节拍,而是带有明显的自由性和跳跃感,这要求演唱者不仅要掌握读谱能力,更要培养出一种“非固定节拍”的身体感知。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再教育”。我从中学习到,如何用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那些看似“不完美”却充满生命力的节奏结构。而且,很多作品的歌词意境高远,充满了对自然、对祖先的敬畏,这种深层的情感内核,是任何炫技都无法替代的厚重底色。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能:在坚守本土文化精神内核的同时,实现更高质量的艺术升华。
评分我一直对地域性极强的艺术作品抱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喜爱,尤其是那些扎根于特定文化土壤的音乐。这本选集显然就是这样一个宝库。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研究其中几首看似朴素实则内涵丰富的作品。它们并非那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创作的“流行民族风”,而是透着一股不妥协的艺术坚持。细节之处见真章,比如某首叙事歌谣中,重复的动机处理得非常精妙,每一次重复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情感的递进或视角的转换,这需要演唱者有极强的乐句处理能力。再比如,和声的运用,作曲家似乎在恪守民族调式的骨架下,小心翼翼地引入了现代和声的色彩,这种融合既保持了历史的纯粹感,又赋予了作品当代的听感,避免了陷入陈旧的窠臼。读谱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考古发掘,每挖掘出一个音符组合,都能感受到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字迹清晰,乐谱间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经常需要伏案研究乐谱的人来说,非常贴心。
评分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更关注的是教材的系统性和学术价值。这本选集无疑填补了国内在西南民族声乐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它不仅仅是一堆歌曲的汇编,更像是一份民族声乐风格演变的历史切片。通过对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作品的对比阅读,可以清晰地看出艺术思潮是如何影响民间音乐的表达和记录的。尤其令人兴奋的是,这些作品的体裁非常多样化,从独唱到艺术歌曲,甚至可能包含一些小型合唱或艺术化的民歌改编。这种多样性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我特别欣赏那些选入的作品的“难度平衡”,它们既有能展现高难度技巧的篇目,也有侧重于情感内涵表达的入门级作品,这使得它既可以作为专业学生的进阶教材,也可以作为声乐教师的备课参考。如果出版社能附带一个二维码,提供一些关键曲目的权威录音参考,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声音的再现,是理解这些复杂谱面的最终桥梁。
评分这本乐谱集,单看名字就觉得充满了对西南地区音乐风貌的探索欲。我特别喜欢那些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精髓的作品,它们往往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历史的厚重感。翻开这些乐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充满异域情调的五线谱,但仔细品味,又能感受到旋律线条中蕴含的强烈叙事性。比如,那些描写梯田劳作或节日庆典的曲目,光是看着那些高低起伏的音符,仿佛就能听到山涧的潺潺水声和悠远的芦笙声。创作家的功力体现在如何将那些口头流传、节奏灵活的民族调式,精准地转化成规范的五线谱,同时又不能损失其原有的生命力。我注意到有些曲目的配器标注非常讲究,显示出作者对本土乐器音色的深刻理解,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钢琴伴奏,更像是对整个民族音乐生态的重现。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这里的挑战性不在于炫技,而在于如何准确地把握那种深沉的情感表达,如何在高音区保持住那种原生态的“野性美”,而不是过度美化或西化。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针对这些作品的深度演唱解析,让更多人能真正走进云南民族音乐的灵魂深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