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及其应用(第二版)
定价:30.00元
作者:王秉钧,王少毅,韩敏著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1180450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比较系统扼要地讲述了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性能和具体应用。全书共分9章,包括绪论、模拟调制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学传输、数学信号的基带传输、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通信系统的抗噪声性能、信道复用和多址技术、信道编码、通信系统举例等。各章均有习题,并附有部分习题答案。
本书着重物理概念的阐述,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吸收新的技术成果,简化了部分烦琐的数学推导,可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习对象的需要。本书通俗易懂、重点突出、便于自学。
本书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自动化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高职生、函授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通信与通信系统
1.1.2 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和数据通信
1.1.3 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
1.2 信息及其度量
1.3 信道
1.3.1 信道的分类
1.3.2 信道模型
1.3.3 恒参信道与变参信道特征
1.4 信道容量
1.5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5.1 通信系统的有效性
1.5.2 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习题
第2章 模拟调制系统
2.1 调制的作用和分类
2.1.1 调制的目的和作用
2.1.2 调制的分类
2.2 标准调幅(AM)
2.2.1 标准调幅的波形及其频道
2.2.2 调幅波的功率分布和效率
2.2.3 AM信号的产生和解调
2.3 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DSB)
2.3.1 DSB的波形及其频谱
2.3.2 DSB法产生单边带信号
2.4 单边带调幅(SSB)
2.4.1 滤波法产生单边带信号
2.4.2 相移法产生单边带信号
2.4.3 单边带信号的解调
2.5 残留边带调幅(VSB)
2.5.1 VSB调制原理
2.5.2 VSB信号的解调
2.6 调幅应用举例
2.6.1 调幅广播
2.6.2 立体声广播
2.6.3 广播电视
2.6.4 单边带通信
2.7 角度调制
2.7.1 角度调制的一般概念
2.7.2 频率调制(FM)
2.7.3 宽带调频波的产生
2.7.4 调频信号的解调
2.8 调频应用举例
2.8.1 调频广播
2.8.2 广播电视伴音
习题
附录A2
A2-1 傅里叶变换
A2-2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A2-3 常用傅里叶变换对
A2-4 贝塞尔函数
第3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3.1 抽样定理
3.1.1 低通信号的抽样定理
3.1.2 带通信号的抽样定理
3.2 模拟脉冲调制
……
第4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第5章 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
第6章 通信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附录A6
第7章 信道复用和多址技术
第8章 信道编码
第9章 通信系统举例
附录B 部分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习题设置简直是另一个层面的“灾难”。大部分题目都停留在对课本例题的简单复述和参数替换上,缺乏设计性和开放性,完全无法激发读者的主动思考和探索欲。真正能考察学生对复杂系统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难题几乎找不到。更令人气愤的是,很多习题的答案或者解题步骤缺失得莫名其妙,或者给出的解答逻辑跳跃性太大,使得读者在自我检验学习效果时遇到了极大的阻碍。一套好的教材,习题部分是巩固和深化理解的关键环节,而这本教材在这方面表现得极其敷衍,让人感觉作者对教学的责任感严重不足,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个“教材”的指标。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灾难,字里行间充满了廉价感,仿佛是赶工出来的草稿。封面设计更是让人不敢恭维,那色调搭配得简直像是上个世纪的印刷品,毫无现代科技感可言。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粗糙的纸质让我对内容的期望值直线下降。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结果打开一看,里面的图表线条模糊不清,很多关键的公式推导过程也含糊带过,根本无法让人信服。对于需要深入理解理论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视觉呈现和结构布局都是一个巨大的障碍,简直是在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如果作者能稍微注重一下装帧和排版,哪怕只是一点点,读起来的体验也会好上很多,但很可惜,这方面完全没有下功夫,让人感到非常失望。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显然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制的,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一定电子信息工程背景的人来说,阅读起来简直是味同嚼蜡。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显得过于冗长和啰嗦,仿佛生怕读者理解不了最基础的常识。我花了大量时间去跳读那些不必要的背景介绍和历史回顾,而真正有价值的核心内容却被稀释在大量的、重复的文字描述中。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也显得有些生硬,知识点像是孤立地堆砌在一起,缺乏一个清晰、连贯的知识体系脉络。如果想找一本能够提供深刻洞见和前沿研究方法的参考书,这本书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它更像是一本为应付考试而编写的“速成手册”,缺乏真正的学术价值和启发性。
评分阅读体验极其糟糕,全书的语言风格像是在进行一场枯燥的、单向的灌输,完全没有与读者进行任何形式的“对话”。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刻板,充满了生硬的术语堆砌,缺乏生动的案例分析和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来佐证理论的正确性。特别是涉及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的部分,虽然公式列得不少,但缺乏对不同方案之间优劣势的深入比较和权衡,让人在面对实际设计问题时,依然感到无从下手。我期待的是能通过阅读这本书,获得解决实际通信系统设计挑战的“工具箱”,然而,这本书提供的更像是一堆没有组装说明的零件,让人摸不着头脑,实用性大打折扣。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某些关键前沿技术方面的阐述明显滞后于当前行业的发展速度。例如,在讨论现代移动通信系统时,对于诸如大规模MIMO、毫米波传输信道建模这些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书中仅仅是一笔带过,或者使用的是几年前的、已经不再主流的模型和假设。这使得这本书的“时效性”大打折扣,对于希望了解通信领域最新进展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甚至可能误导读者将精力投入到已经被淘汰的技术路径上。一本优秀的教材应该具备前瞻性,能够引导读者站在时代的潮头思考未来,但这本显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保守和不足,显得有些“老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